調查!銀行攬儲「暗涌」,執行利率下降幅度有限,部分存款利率大幅上浮

2024-08-15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馮櫻子 北京報道

「找客戶經理,三年期存款利率可上浮至2.3%。」8月14日,一名全國性銀行北京一支行工作人員對《華夏時報》記者介紹。

7月25日,國有大行更新人民幣存款利率表,掀起新一輪存款「降息」潮。但在存款掛牌利率下調的同時,部分銀行實際執行利率大幅度上浮,此外,一些中小銀行甚至逆勢上調存款利率以吸引儲戶。

記者注意到,上述手機APP上顯示三年定期存款利率為1.75%,但實際執行利率最高可上浮55個基點。

「銀行實質上也在成本控制與利潤維護之間權衡。」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艾亞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銀行在遵循監管導向的同時,也面臨著競爭壓力,在實際執行利率時會多方面考量,包括留存客戶、規模效應等。

大幅度上浮存款利率提升競爭力

7月25日,國有大行今年首次調整存款掛牌利率,3年期、5年期定存掛牌利率下調20個基點。

此時就有不少業內專家認為,本次存款利率的下調幅度有限。對比來看,2023年9月1日及12月22日兩次,國有大行分別下調了3年期、5年期定存利率25個基點。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此次利率調整幅度有限,可能是為了避免存款大幅流失,一定程度上也和此前「手工補息」叫停後對銀行存款的衝擊餘波有關。

除了掛牌利率降幅有限外,多家銀行在實際執行利率層面的下調幅度更小。《華夏時報》記者調查中發現,上述全國性銀行此次掛牌利率下調前,北京地區三年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為2.4%,此輪調整後同期限存款利率降至2.3%,下調10個基點。

而這種現象並非個例,多家銀行對特定客戶群體的存款執行利率大幅上浮,使得存款實際執行利率降幅小於掛牌利率降幅。

一家股份制銀行北京一支行客戶經理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三年定期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60個基點,至2.35%。

同時,該客戶經理表示,該存款產品主要針對特定用戶,以及吸引新資金轉入。「額度非常少,需要找客戶經理提前預約購買。」

另外,一家國有銀行深圳地區三年期執行利率也在掛牌利率基礎上,上浮65個基點。該行客戶經理介紹,5萬元起存,僅針對深圳地區客戶發售。

艾亞文表示,銀行針對特定人群或特定存款方式設置優惠存款利率,是其攬儲策略的一部分,旨在吸引和保留優質客戶資源,通過提供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利率,吸引那些對利率敏感的儲戶,尤其是那些擁有大量資金的個人或企業。

除此之外,目前也仍有部分中小銀行直接上調存款利率以吸引儲戶。例如,山西交城農商銀行發布公告顯示,2024年7月1日起,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從1.95%上調為2%,並打出「放心存、利率高、服務好」的宣傳語。

山西中陽農商銀行也發布公告稱,「存款利率上調,讓您的財富持續增長」,7月1日起,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率上調至2%。

此外,艾亞文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存款利率下調後,資金從傳統的銀行存款轉向其他金融產品,如理財產品、債券市場等,銀行業也希望維持存款的吸引力,下調存款利率時更為謹慎,以免引發更大的「脫媒」效應。

部分銀行負債端或面臨收縮壓力

近兩年來,居民「超額儲蓄」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為了推動「超額儲蓄」轉化為消費、投資,同時也為了降低銀行負債成本,2022年9月至2024年7月,大型銀行5次主動下調存款利率,其中三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下調100個基點,由2.75%降至1.75%。

與此同時,今年4月8日,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關於禁止通過手工補息高息攬儲維護存款市場競爭秩序的倡議》,叫停「手工補息」。

2024年以來,商業銀行負債端持續面臨收縮壓力。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存款利率下調或將進一步帶動存款向理財搬家。

溫彬分析,2023年幾次調降存款掛牌利率,使得理財相較於存款的超額收益率提升,「比價效應」推動存款資金向理財市場轉移;另一方面源於「手工補息」叫停等監管調整加速存款脫媒,進一步為理財市場提供增量資金支持。

與此同時,金融市場再度掀起買漲長期國債浪潮。截至8月14日,10年期、3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分別為2.20%、2.38%。通常情況下,長期國債收益率越低,表明其交易價格越高。今年5月中旬,央行主管媒體金融時報發文表示,「從近年市場正常運行情況看,2.5%至3%可能是長期國債收益率的合理區間 。」

有機構在研報中分析,4月銀行縮表3.5萬億元,主要由於存款利率下降後流失,而資產端由於非銀部門流動性充裕,銀行對於非銀機構的融出減少,部分套利貸款也被償還。

前期企業活期存款中,有相當一部分通過「手工補息」獲取了相對高的收益,這些行為規範後,企業活期存款出現下降,有些還在逐步向理財轉化,這方面的影響會持續顯現,導致近幾個月M1持續回落。

業內專家認為,無論是禁止「手工補息」還是規範企業「低貸高存」空轉套利,都是監管部門對當前金融機構和企業經營模式和思維慣性的糾偏,矯正部分金融機構盲目規模擴張、不合理競爭行為,也能督促企業更加聚焦主業。

但與此同時,業內分析人士也提醒,「如果銀行存款過快流失,也可能導致流動性壓力加大。」

中金貨幣金融研究報告認為,銀行存款流失也可能導致流動性壓力加大,通過利率更高的同業存單融資可能部分抵消存款利率下降的效果。此外,銀行由於存款流失導致流動性指標壓力,對信貸投放的風險偏好也可能收緊。

一名銀行工作人員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有消息稱8月底存款利率或將再次下調。

多名受訪者曾提到,存款利率下調有助於緩解銀行的凈息差壓力,提升銀行的盈利能力,為貸款利率下調創造條件,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也會對居民儲蓄行為帶來變化。

但總體而言,如中金貨幣金融研究報告中表述,從過去兩年的經驗看,貨幣政策並非「萬能」,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效果不僅取決於信貸供給,更取決於信貸需求,通過財政、房地產、產業政策等方式改善企業和預期的投資回報預期是信貸需求回升的關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214ec806e7a68b2962345a1eb3b58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