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預告:
號里有娃學音樂/樂器,或打算讓孩子學的,今天中午12點,我邀請了音樂殼的姍姍老師作客直播間,非常推薦你來聽聽。
我們會聊到「樂童」、「琴童」們的學習困擾,也會聊一些政策解讀,還有一些專屬福利。
因為學音樂/樂器的畢竟是一小眾人群,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不多占用篇幅了,具體的可以看下昨天那篇內容,以下正文:
前幾天,跟DD「吵」了一架。
準確的說,是我單方面吼了他。
越大越懂事的局面顯然沒有出現,倒是人越大,脾氣也跟著越大。
動不動就躺地上哭,一日三頓的發飆,作為打工狗我飯點都沒他准!
那天也不知道因為啥,又在客廳嘶吼,我的理智當即被哭聲衝散,火「騰」的一下上頭了。
因為他前幾次的表現,心裡琢磨著,肯定又在無故作妖,衝到客廳便是一頓輸出:
你能不能老實待會兒?沒看所有人都在忙嗎?!
嗯,你們猜的沒錯。哭得更大聲了!
理智回歸之後,我也反思自己:
情緒問題這麼司空見慣的事兒,怎麼還是沒忍住呢?
01
其實,我們控制不住情緒和孩子發脾氣如出一轍。
咱們總說,孩子動不動情緒上頭是因為大腦中的杏仁核——負責情緒的情緒腦發育的快,早早搶占先機、發展壯大。
但是前額葉皮層,也就是負責理智思考、控制情緒、計劃決策的「理智腦」,發育卻是最晚的。
不管是3、4歲的DD還是8、9歲的CC,目前都處於「幼芽」階段。直到20多歲或者更晚才能發育好。
甚至,30多歲偶爾還不能自控的,譬如你我,也比比皆是。
我們都能感同身受,情緒崩潰,就等同於情緒腦開啟作戰模式,理智腦在它面前,不堪一擊。
但我們往往容易忽略一點:
就像我們事後總後悔一樣,孩子其實也在試著抗爭。
他希望理智腦能打敗情緒腦,只可惜,版本太低,打不過。
如此看來,他也身陷難關之中,需要父母施以援手。
02
那麼,如何「援」呢?
最近刷到的一則視頻讓我感觸良多。
視頻中這個叫樂樂的孩子,身患自閉症。
某次上課過程中,情緒出現史無前例大崩潰。
@博樂-樂爸
看到後續之前,我想像中的場景,是激烈的、是充滿著對抗和矛盾的。
但是接下來這位爸爸的處理方式,卻讓我在螢幕前都忍不住為他鼓掌。
我簡單做了下提煉,總結為人人拿來皆可用的「五步法」,也分享給手機那頭天天抓狂的你。
1陪孩子一起坐下來。
視頻中,樂樂爸爸在進門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樂樂一起坐在了小凳子上。
@博樂-樂爸
不得不說,這種姿態上的平等,身體重心的降低,為後面的溝通開了一個好頭。
心理學上有個原理:情緒跟身體的重心高低是成正比的,重心越高,脾氣就越大。
而降低重心、坐下來的方式,不僅會讓我們保持一個平和的態度,也能把孩子從情緒的制高點拉下來。
更重要的是,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重心降低。
坐下來、面對面、平視,這些元素,實際上更是一種對孩子的尊重和接納。
試想一下,你發脾氣的時候,如果有人肯陪著你,窩在沙發上也好、坐在地毯上也好,是不是就像是有了一個依靠?
當他心理上也感受到了被保護,情緒自然而然會平緩一些。
2語言上認可孩子的情緒、感受。
「從小到大你都沒有這麼大聲音過,看起來,你是真的著急了。」
@博樂-樂爸
「你是真的著急」,別小看這簡短的一句話,這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最大的認可。
也是在向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
我理解你的情緒,並接納你因此產生的行為。不會因為你有這樣的表現就覺得是犯錯。
我們很多人都容易犯一個錯誤,「怕」孩子發脾氣:哭鬧、摔打...可不是個好行為,得趕緊制止。
就像當時沒控制住情緒的我,脫口而出「你老實會兒行嗎?」
但你轉念想一想,孩子因為著急、委屈、難過...而發泄一下,哪有什麼錯可言呢。
3用提問的方式,找到孩子情緒崩潰的原因
在這裡,樂樂爸爸用了一連串的問句,來確認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而崩潰?
是因為氣球嗎?
是因為吃飯嗎?
因為口腔潰瘍?
...
因為洗澡?
@博樂-樂爸
(因為自閉症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可能只能簡單的回答是或者不是。)
所以這一步,我們正常父母只要耐心問,孩子會更好溝通。
很多時候,孩子可能也說不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而發脾氣。
而提問,就是很好的幫孩子釐清情緒源頭的一個方式。
以前跟大家聊,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其實就是認識情緒。
但認識情緒,不單單是,這樣是委屈了,那樣是難過了。還包括,我是因為一件什麼事,而產生了什麼樣的情緒。
這就是提問的意義所在。
同時,也能幫助我們找到解決問題方向。
得先知道孩子因為啥發脾氣,才好「對症下藥」不是嗎?
4提出建議並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當樂樂爸爸知道答案之後的解決方式,才是我覺得最絕的!
他先是表達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你這樣不太好。
@博樂-樂爸
而後依然採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那要不把哥哥叫過來打他一頓?」
--不行
「那怎麼辦?給他說說行不行?」
--行
@博樂-樂爸
這位爸爸沒有直接輸出:不能打哥哥,應該好好說。而是把所有的答案都給了孩子,讓他自己選。
孩子心裡其實也有一桿稱,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明確的知道該偏向哪方。
只是,他們需要一個方向性的點播。
我之前總說,孩子發脾氣、犯錯誤的時候,是最好的管教機會。
何出此言?
就是因為,並不是平復好情緒、承認了錯誤,這個事情就結束了。
問題的最終章,應該落腳在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解決或者避免上。
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教給孩子的東西。
而在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還比較弱的時候,提出幾個方案讓孩子選擇,並讓最後拍板定方案的是他,就是最優解。
不用著急孩子的方案不完美,慢慢的在你的引導下,他會累積越來越多成熟的方案,直到有天,自己完美解決。
5肢體接觸,加深情感連接
在確認樂樂已經從低落的情緒中走出來時,爸爸提出「摸摸你的手」。樂樂也欣然接受。
@博樂-樂爸
這個動作的意義在於,它會鞏固孩子的安全感、加深情感連接。
前面咱也說了,孩子有情緒問題的時候,其實自己也是身處麻煩之中。
身處麻煩而無力解決,是頂消耗安全感的。
而此刻,一個簡單的握手、或是一個溫柔的擁抱,就可以把父母的關注、安慰、理解等等,都傳遞給他,讓他徹底從原本激烈的情境中放鬆下來。
讓他知道,你和他並非對立,而是站在一起,共同解決麻煩。
03
老朋友發現沒,上述這些方法,都是咱老生常談的話題。
按理來說,咱個個都應該是情緒管理和疏導的高手。
但同時,我也很清楚,娃崩潰於前而面不改色的情況,還是很少有老母親能做到。
我不是指責大家,我不也一樣?
只是看完這個視頻,我也在拍著胸脯問自己:
我真的是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嗎?
儘管我掌握著無數的方法,儘管我熟知各種理論,但顯然,我還是偶爾會把自己放在那個要「鎮壓」他的角色。
坦白講,在我看來,自閉症患兒,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不管是在語言表達、社交溝通、還是情緒管理上,都是有所限制的。
即便如此,這樣一個情緒大崩潰場面,也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
在面對自己家娃時,又有何不可呢?
也許視頻中的那位爸爸他經歷了太多,他比我們有著更為豐富的經驗,
但這至少給我們提了一個醒:
情緒問題並非一個不可解的命題,我們無非就是少了一些對孩子的理解、接納,以及對他們的耐心。
我們視頻號開通啦,只想看「濃縮精華」的,來找我們玩吧!
一生氣只會喊叫、哭鬧、摔門?高段位父母,都在手把手教娃怎麼發脾氣
你催他、吼他,甚至想踢他,卻不知,孩子已經流著汗、受了傷,盡了全力
早知道這4條心理學可以防抑鬱,開學就沒那麼多痛苦的孩子了
我們是CC爸媽,家有一雙兒女CC&DD。
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三甲醫院副主任醫師;
C媽:報社育兒主編,暢銷書《家長好脾氣,才有好教育》、《吃好睡好不生病》作者;
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
覺得文章有用,就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