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了風格的沈騰,能否讓《獨行月球》創造一個票房奇蹟?

2022-07-30     閒人電影

原標題:變了風格的沈騰,能否讓《獨行月球》創造一個票房奇蹟?

沈騰、馬麗上一次同為主演還是2015年的《夏洛特煩惱》。

沈騰上一次主演的電影還是2019年的《飛馳人生》《瘋狂的外星人》。

如今,睽違許久的他們終於帶著一部萬眾期待的《獨行月球》來了,還是原來的味道,還是熟悉的配方嗎?

在敘事方式上,《獨行月球》有月球、地球兩條敘事線。

但整體來看還是標準的五幕劇,遵循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的模式。

以月盾計劃實施,緊急撤離月球,孤獨月被遺忘在月球為故事開端。

孤獨月看著地球被行星碎片摧毀,頓時心灰意冷,幾次三番的呼救得不到回應後,萌生自殺傾向。

可是,當他去意已決時卻意外發現同樣被忘在月球的金剛袋鼠以及人類的呼叫,讓他倍感親切,重拾信心,此為電影的發展。

高潮部分則是孤獨月叫人大跌眼鏡的表現。

在所有人都覺不可為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找到了重返地球的方法。

之後故事再度反轉,地球的危機並沒有解除,以孤獨月為了全人類的綿延不絕而犧牲為結局。

影片的尾聲則是給觀眾一個美好的交代,人類完成重建,孤獨月的暗戀對象馬藍星再次登月,與孤獨月在平行時空相遇,完成他生前的遺憾。

由此來看,《獨行月球》的戲劇衝突和電影元素並沒有擺脫古典敘事的框架。

通過孤獨月的遭遇一層一層地解構影片的劇作方式、哲學概念,所有的情節都在一條線上發生,並沒有打亂時間線。

尤其在劇情推動上,《獨行月球》也是傳統的以音樂帶動故事發展,理清故事的簡單脈絡,讓音樂成為影片重要的一部分。

同時以不協調的音畫讓觀眾捧腹大笑,如歡快的音樂配沈騰倒霉的畫面,這種由音樂而來的反差讓喜劇效果更濃。

在電影技巧上,《獨行月球》使用了希區柯克那頭不存在的蘇格蘭獅子。

影片中最明顯的電影元素便是麥高芬,前半段的麥高芬是地球是否已毀滅,人類能否倖存?但這是一個錯誤引導。

觀眾跟著孤獨月的視角,看到地球確實受到了撞擊,人類似乎滅亡了,再加上鏡頭一直沒有給地球任何畫面,所以觀眾的焦點便集中在孤獨月的月球生活上。

這段設計跟《迷魂記》里前45分鐘的4萬美元一樣,都是用來迷惑觀眾的。

讓觀眾以為故事將會朝著他們想像的方向發展,實際在某一刻突然發生反轉,進入另一條預設好的主線。

而且《獨行月球》為了加深觀眾對這個麥高芬的信任度,還專門安排沈騰表演了一場因絕望而計劃自盡的橋段。

這種錯誤引導叫做冒犯觀眾,《獨行月球》顯然沒有達到《迷魂記》的高度,但是也做到了恰到好處,讓觀眾樂在其中。

後半段的麥高芬是獨孤月能不能順利返回地球?人類會不會被滅絕?

孤獨月費盡心機總算找到了「宇宙之錘」,可是返回基地的途中倒霉連連,好不容易與廣寒宮空間站對接,行星碎片π+卻迎面而來,人類在此遭遇危機。

在這場危機中,《獨行月球》終於釋放出了從影片開始就埋下的「炸彈理論」。

電影開篇,月盾計劃是為了保護地球,防止行星碎片的撞擊,月球基地的人員陸續撤離後,π接踵而至。

隨後在電影彈出片名前,巨大的π+覆蓋整個銀幕,給觀眾留下了一顆不知何時會炸的炸彈。

只是在孤獨月的嬉笑怒罵中,觀眾漸漸忘記了這顆炸彈的存在,片尾導演將其放出,孤獨月捨身成仁,觀眾也在爆炸聲中情緒被推向高潮。

在喜劇元素上,《獨行月球》的無厘頭有兩種,一種是語言,一種是動作。

無厘頭語言風格,其特點就是運用語言世界的偏離,常見的偏離主要有語音偏離、詞彙偏離及語法偏離。

一是語音偏離,有諧音梗。

這個在影片中很明顯,那就是孤獨月開的太陽能月球車必須要有日光照射才能保證電量充足,所以孤獨月要一直追趕太陽。

此時,負責給孤獨月月球生活解說的黃才倫,以「下落特煩惱」的諧音梗抖包袱,既點名了孤獨月的行動目的,又玩了把《夏洛特煩惱》的彩蛋,一石二鳥。

二是詞彙偏離,對成語、俗語進行改造或創造一個新詞。

《獨行月球》在詞彙偏離方面的運用並不多,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是全球次頂流這個新詞。

三是語法偏離,改變句子的原有意思。

這種類型的句式在開心麻花的電影中很常見,《獨行月球》也沒有落下這一傳統。

當孤獨月發現自己無法與地球通信時,心力交瘁的他準備走出基地,一了百了,在地球的馬藍星號召全人類給他一道光,給他希望。

怎料由於電量不足,「你不是一個人」變成了「你不是人」,這種句式被在一片煽情風中出現後,便會增加語言上的笑點。

無厘頭動作風格,與語言風格類似。

講究的也是不遵循傳統,在表演上運用漫畫人物式的演繹風格,即不尷尬的誇張。

如孤獨月在月球玩滑板時,不小心把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的一小步蹭掉了,還有他與金剛袋鼠的相處模式。

這種利用反差製造笑料方式比較傳統,但是有了沈騰,舊招雖不新但屢試不爽。

獨孤月總是比別人慢半拍,這他的一本正經跟普通人不在一條軌道上,差異感形成的包袱成功抖落。

這就是好的喜劇,不止有笑,還能讓人哭,悲喜交加使《獨行月球》不是單純的搞笑,多了一層悲劇的內核。

在表演方式上,《獨行月球》是沈騰一個人的荒野求生,也是他一個人的演技大賞。

影片的後半段,沈騰不再搞笑之後,他演技的層次感逐漸彰顯出來,這個時候便能看到一個好演員的功底。

角色的情感是通過自身內在情緒而爆發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與角色保持一致,這樣的表演更加細膩、真實、飽滿,沈騰若是演正劇,估計早成影帝了。

片中有這麼一段可以突顯沈騰的演技。

被遺忘在月球好多年,獨孤月終於通過視頻連線見到了久違的地球人,他努力克制情緒的表演極具方法派風格。

從中可以發現,沈騰想要轉型了。

一是演喜劇太累,二是演喜劇很難獲得主流獎項的認可,三是人年齡上來了,名氣大了就不想再在銀幕上耍寶了。

王晶曾在《圓桌派》上說過沈騰不想演喜劇了,他自己也說過想做一些新的嘗試,因為他怕人家扣帽子,對你越認可,你就越難弄。

沈騰用自己的表演撐起了《獨行月球》。

那麼不錯的劇作結構+沈騰的完美演出能否讓《獨行月球》創造一個票房奇蹟?

以目前7.3分的口碑和首日票房2.39億的號召力來看,《獨行月球》也許會達到30億以上的票房。

與它同分的《人生大事》的票房為16億,沈馬組合的影響力顯然大過朱一龍,再加上同檔期無對手,《獨行月球》進入暑期檔票房前五應該也不是什麼難事。

《獨行月球》的上映,本意是為盤活市場。

現在來看,沈騰、馬麗交出了一份較為滿意的答卷,《獨行月球》的質量值回票價。

一部《獨行月球》遠遠不夠,中國電影的未來依舊很艱難,但《獨行月球》至少可以讓人看到希望,這就夠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1330b5911338c2789dc309786421f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