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佛教的宗派脈絡

2019-08-27   魚知吾

一、按起源先後

可劃分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

1、原始佛教

雖然已知文字記載都屬於後來部派佛教所作,據信從佛陀創立佛教開始,到佛滅度後一百年這段時間,佛教思想和組織基本保持佛陀在世時的原始面貌,故稱原始佛教。

2、部派佛教

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大約發生於釋迦牟尼佛滅度後一百多年的印度。當時的比丘們就是否應該嚴格遵守佛陀制定的戒律發生了激烈的辯論,一派認為應當無條件嚴守戒律,另一派認為在一些無關大局的細節上,可以權衡變通。經過辯論,雙方在十件事上不能達成妥協(即「十事非法」,比如出家人是否可以接受金錢的布施,是否可以存貯化緣得來的食鹽,是否可以飲用未經攪拌去脂的牛乳等。由此,佛教僧團分裂成主張嚴格持戒的上座部和主張可以變通的大眾部。這是佛教的第一次分裂,又稱為「根本分裂」。之後的幾百年,上座部與大眾部又各自分裂形成二十(一說十八)個更小的派別,被稱為枝末分裂。

在佛學史上,人們通常把上座部與大眾部分裂後到大乘佛教興起前的這個時期,稱為部派佛教。

3、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大約是公元1至2世紀從部派佛教中的大眾部發展出來的,其教理有較大的發展。大乘佛教認為自己的教法是廣渡眾生的大舟,而以往的其他所有佛教宗派發心較小,只自修渡己,無法濟渡一切眾生,因此稱自己這一派為「大乘」,稱所有上座部與大眾部其他教派為「小乘」。歷史上將大乘佛教出現以後的時期統稱為大乘佛教時期。

為避免歧意,佛教界一般稱小乘佛教為上座部,或部派佛教,或聲聞乘。現在的學術界,為了研究佛學而沿用小乘佛教,並無褒貶之意,僅局限於對歷史時期的描繪。用小乘佛教來稱呼現在的上座部佛教則不被上座部佛教徒接受。

二、按語系和傳播流向

可劃分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或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

十九世紀歐洲佛教研究學者,根據佛教源流及地理傳播特點,把佛教流派劃分為北傳佛教(或北方佛教)與南傳佛教(或南方佛教)。

1、北傳佛教

由古印度向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稱為北傳佛教。北傳佛教多與傳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教為主,流行梵文聖典及其翻譯經典。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

2、南傳佛教

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等地的佛教稱為南傳佛教。南傳佛教以上座部佛教(小乘教)為主,保存較濃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省傣族等地區。這一派系的佛學,近代發展比較快,世界上已有許多國家的佛學者用各種文字翻譯和研究他們的典籍。

3、漢傳佛教

佛教大約從漢朝開始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初期主要是引進並翻譯佛經。隨著佛教在漢地的不斷傳播和發展,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諸多帝王大多崇信佛教,翻譯了大量佛經,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數量也空前增長;另一方面,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影響,做出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改變。因此漢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佛教思想和理論。隋唐時期是漢傳佛教的鼎盛時期,各大宗派都已成立,發展頗具規模。但是由於佛教發展過程中本身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及「三武一宗」(見注)滅佛造成的四次法難,大量佛經典籍被毀,諸多宗派被嚴重削弱,無法重現昔日輝煌。但是只有禪宗和凈土宗因為不立文字,學術性不強,以及較為自給自足的經濟而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在法難之後更加繁榮,直到今天。

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以說是形塑大乘佛教面貌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有別於藏傳佛教之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

4、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土傳入。在與本地原始苯教既鬥爭又吸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 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三、按教理和修行方式

可劃分為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顯教與密教,難行道與易行道

1、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強調修煉自我,偏於自度;大乘佛教不僅自渡而且還要渡人,追求普渡眾生。另外在修行目標上,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把證得阿羅漢果作為修行的最高目標,即斷一切嗜欲和煩惱並出三界生死者;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眾生」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為最高的修行目標。大乘僧人基本食素,上座部(或小乘)僧人可食「三凈肉」。

2、顯教與密教

大乘佛教發展到後期,吸收了印度傳統的婆羅門教的一些理論和方法,發展出密乘,也稱金剛乘。這一派認為其他教法都是如來的「方便」說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來所宣的「真實密意」,不可輕易示人,需秘密傳授,因此稱本派為「密教」,稱其他宗派則為「顯教」。藏傳佛教屬顯密雙修,也是今天密教的主流。其他教派則多為顯教。

密宗因地方不同,分為藏密(藏傳佛教的密宗),唐密(中原之密宗,在唐朝興盛故叫此名),東密(屬唐密,日本空海大師從中國取走的密法,因建寺叫東大寺故名),台密(日本最澄大師從中國取走的密法,又兼習天台宗故名台密)。

3、難行道與易行道

漢傳佛教中的凈土宗認為,在所有的修行法門裡,凈土法門可以籍有阿彌陀佛的宏大願力,臨終時蒙彌陀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在那裡繼續修行直到成佛,是最簡單,最順利,最穩妥的方法,因此稱本宗為易行道,稱所有其他宗派為難行道。當然這是凈土宗的一家之言,凈土宗被認為是大乘佛教和顯教的一個派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