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強對強,南京保衛戰中的中日坦克

2019-06-28   軍史解密

即使當時進口的最先進的槍炮坦克也難彌補南京防禦指揮的失誤。 南京大屠殺相關的報道中,經常出現一張日軍裝甲兵圍攻南京的照片。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守城部隊也有一支「高科技」德制「Ⅰ號」坦克部隊。

1933年,在中國軍隊較大規模裝備並使用坦克多年之後,後來的坦克王國德國仍然未擁看一輛坦克。於是德國從蘇聯購買了英國制的卡登・洛依德超輕型裝甲車,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型坦克,命名為法西斯德軍的「Ⅰ號」坦克。由於德國產品製作精良,在當時,它是國際公認的一型「高科技」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西斯德軍裝甲部隊使用Ⅰ號坦克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在與蘇聯軍隊配合入侵波蘭時,德國裝甲師中多數坦克便是Ⅰ號坦克,爾後它又橫掃西歐,甚至在1941年進攻蘇聯時,Ⅰ號坦克還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抗戰前,中國從德國獲得15輛Ⅰ號A型坦克(PzKpfw-1A)。而西安事變之後的1937年6月,蔣介石才匆忙把定購總數提高到120輛,但已經太晚了。

德國Ⅰ號坦克是抗戰初期中國擁有的世界最先進坦克之一,1937年夏,該坦克留在南京沒有參加淞滬抗戰。假如「國軍」的這種坦克與英制坦克一同參戰,也許可以在戰爭初期將上海為數不多的鬼子趕下黃浦江,其實中國軍隊當時距離勝利只差一點點。這種坦克上有兩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射速極高的德國MG-34或MG13機槍,火力極其猛烈,可對鬼子坦克和步兵構成極大威脅。

日軍94式輕裝甲車,它被戲稱為小豆裝甲車,當時,藤田、井上和宮川3個戰車隊約50輛94式攻擊南京,並參與了大屠殺。其實該車與防守南京的「國軍」德制Ⅰ號坦克系出同門。而德制Ⅰ號坦克個頭則大得多。再考慮到當時德國和日本車輛總體技術的天壤之別,Ⅰ號坦克和94式輕裝甲車的差別,大概比防彈奔馳車和簡裝夏利的差別還要大得多。

德制Ⅰ號坦克的兩挺7.9毫米機槍,在當時也屬於「反坦克武器」。它發射德制「SMK鋼芯穿甲彈」時,完全能夠從任何方向擊穿日本94式輕裝甲車,或從側面擊穿日本89式中型坦克。德制Ⅰ號坦克裝甲厚度13毫米,防護力與日本89式中型坦克相近,遠超過日本94式。94式的6.5毫米小口徑機槍從任何方向都不可能擊穿德制Ⅰ號坦克。南京陷落後才到達的日軍89乙式坦克主要武器為一門90式L15短管57毫米火炮,炮彈初速太低,實戰中多是從對方裝甲上滑過,穿甲厚度為零,也沒有能力擊穿德制Ⅰ號坦克。也就是說,當時南京地區的所有兩種日軍坦克都難以擊穿德制Ⅰ號坦克。

Ⅰ號坦克還有一部當時屬「高科技」的FuG2無線電台,技術上世界領先,遠優於日本坦克。94式等沒有電台,幾乎無法協同作戰。德制Ⅰ號坦克動力幾乎是日軍94式輕裝甲車的2倍。假如Ⅰ號坦克和94式相遇,Ⅰ號坦克完全可以輕鬆地將94式輕裝甲車撞翻或擠到溝里,根本不用開火。

1935年鬼子開始訓練94式乘員。1937年開始組建13個獨立中隊,每個裝備17輛這種輕裝甲車。如果中國早兩年抗戰,該坦克根本不可能參戰。蔣介石一再表示,要等到強大起來的那一天不戰而屈人之兵,結果越等距離目標越遠。侵華戰爭期間,鬼子約有100多輛94式,以戰車中隊為單位,配合89式中型坦克在中國戰場上搜索偵察、迂迴攻擊。許多「國軍」部隊望風而逃,不敢抵抗這種實際上有很多缺陷的輕裝甲車,讓這種輕裝甲車竟然發揮了意想不到的威力,後來缺乏坦克的日軍開始把這種輕裝甲車像坦克一樣使用。

然而,94式的主要武器只有1挺91式6.5毫米機槍,就是改裝的歪把子機槍。日軍坦克中隊長1937年報告說,該機槍不可思議地採用20發彈倉供彈,根本不適合在裝甲車上使用,它實際上不能連射,只能3~5發點射。它的特點是:供彈不良,退殼不良,故障率極高。如果當時的對手敢於連續圍攻,它連續發射往往卡殼。

這種6.5毫米小口徑機槍威力不足,根本無法對付對方坦克和工事。雖然94式在照片上看起來兇猛,其實它在圍攻南京時,其機槍打在南京厚實的城牆根本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在火力方面該車遠達不到坦克的最低要求。

94式裝甲較薄處只有6毫米,總體裝甲極為薄弱。中國南京金陵兵工廠1934年曾製造過7.92毫米鋼芯彈,月產達70萬發,在100米距離可擊穿11毫米厚鋼板,完全可以對付94式輕裝甲車。從日軍94式輕裝甲車中隊在占領南京後的葬禮照片可以證實,有多名乘員被擊斃,被打傷的應該更多。實戰證明它的薄裝甲甚至擋不住當時的中國軍隊步機槍的打擊,「八百壯士」也曾用機槍發射鋼芯穿甲彈打壞一輛這種坦克。

而中國軍隊的任何一種直射火炮都可以將其擊穿。兩三顆集束手榴彈或土製炸藥包在該車上爆炸,也都可以把它炸毀。所以在裝甲方面,該車遠達不到坦克的最低要求。遺憾的是鬥志薄弱的對手往往沒有勇氣抵抗,致使日軍這種裝甲薄弱的輕裝甲車也敢亂沖亂闖。

不過台兒莊附近一群裝備極差的中國地方民團,曾勇敢地攻擊1輛日軍94式輕裝甲車,結果該車在逃跑中翻覆,乘員狼狽逃竄,坦克被民團繳獲。

1937年12月,裝備德制Ⅰ號坦克的「國軍」裝甲兵團第三連,被蔣介石留下參加南京保衛戰。戰爭爆發半年了,它才第一次參戰。

當月5日,南京附近方山的戰鬥中,守軍1個排5輛Ⅰ號坦克攻擊日軍,但日軍遇到從未見過的「高科技」坦克並沒有潰散,而是用打步兵的山炮頑抗,結果德制Ⅰ號坦克重傷兩輛,車上4名中國裝甲兵犧牲,輕傷一輛,其餘「國軍」拋棄被毀傷的坦克逃回;日軍死傷約40名。

戰鬥結束後,負傷坦克上還有2個中國坦克兵,但他們並沒有像許多「國軍」那樣棄車逃跑或投降然後被射殺。下午4時,大量日軍以密集的隊列毫無戒備地從這輛坦克旁走過,這時坦克上的機槍響了,打死了非常多的日軍。然後這兩個中國坦克兵乘亂於黃昏撤退,結果1人犧牲,1人安全逃回,完全是個奇蹟。後來日本媒體的有關報道也證實了此事。

從技術上講,守衛南京的「德械部隊」——裝備二戰時先進的德制槍炮坦克,它比一戰水平的日軍槍炮坦克領先一代。而裝甲兵團第三連的15輛當時屬「高科技」的德制Ⅰ號坦克,完全有能力消滅圍攻南京的50輛日軍薄皮94式輕裝甲車,而94式輕裝甲車上的6.5毫米機槍根本無法擊穿德制Ⅰ號坦克裝甲。但是很遺憾,上級指揮部從來沒有安排德制Ⅰ號坦克與日軍94式輕裝甲車交戰。

12月6日,「國軍」軍官開始大規模不辭而別。坦克連長趙鵠振等聲稱去為撤退作準備,一去不回。失去指揮的守軍坦克部隊在兩名排長指揮下仍繼續作戰。10日守城戰中,1個坦克排曾射殺了大量攻入城中的日軍敢死隊,用事實證明了該坦克的實力以及坦克兵的技能和勇氣。

12日,守城坦克部隊發現上級指揮部已找不到人,這些坦克在城裡徘徊了幾趟後,從無數被踩倒的人身上開過去,衝出南京挹江門城門,退到長江邊。

部分坦克兵逃回後稱,在江邊,他們把坦克裝上4艘木船渡江北撤,由於拖船上的步兵軍官為便於自己撤退,砍斷了連接裝坦克木船的纜繩,使裝坦克的木船順流而下不知所終,全部損失了。但老照片將這種說法否定。

也有部分坦克兵稱,他們把坦克上的機槍、電台等關鍵部件卸下後拋棄了坦克。但這和鬼子繳獲該坦克的照片不很一致,因為照片中坦克上的機槍並未拆除。台灣的專家指出,「國軍」官兵造假成癖,抗戰回憶甚至抗戰檔案一向水分極大,讓戰史研究極為困難。

其實日軍攻擊南京的部隊只有5個師團,實際攻城兵力約5萬人,不足以構成嚴密包圍圈,所以當時南京衛戍司令部的計劃是大部由正面突圍。但由於「中央軍」「德械部隊」的高級將領均拋棄部隊不辭而別,導致絕大多數守城官兵甚至不知道突圍的命令。只有來自廣東的第66和83軍將領和部隊在一起強行突圍,途經岔路口、仙鶴門、東流等地時,均遭日軍阻擊,第159師代師長羅策群率隊衝擊時陣亡。拂曉前到達湯山附近時,不巧又遭日軍第16師團主力。

即便如此,20日前後,各師大部分別到達南陵、歙縣。其將士大部成功地衝出南京活了下來。裝甲兵團第三連的德制Ⅰ號坦克群可連續行駛100公里以上,完全有能力從日軍中間突圍,畢竟當時日軍根本沒有任何反坦克武器,日軍步兵火炮射程以及身十擊高速運動目標的能力亦有限。遺憾的是守軍裝甲兵沒有選擇駕駛坦克突圍,而是軍官拋棄士兵,士兵拋棄坦克,最終,先進的德國Ⅰ型坦克被日軍繳獲,其中部分坦克對敵一槍未放。日軍照片顯示了這令人扼腕的結局。

日軍對中國的德制Ⅰ號坦克非常關注,進行了仔細地研究和模仿,日軍後來的坦克電台可能就是從此仿製的,這是後話。當年南京守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守軍從西方進口的裝備數量質量對日軍也有一些優勢,守軍還可以憑藉堅固城牆以逸待勞。結果打了3天左右就全軍崩潰,近10萬官兵被屠殺。而沒有一輛坦克和裝甲車的衡陽守軍方先覺部在敵眾我寡的條件下還堅守衡陽47天,顯然,進口的最先進槍炮坦克也難以彌補指揮南京防禦的蔣介石及其高級將領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