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千萬別做這7件事,你以為在養生,其實在「養病」!

2023-07-12     四川名醫

原標題:「三伏天」千萬別做這7件事,你以為在養生,其實在「養病」!

俗話說

「一年養陽看春夏,春夏養陽看三伏。」

「三伏天」最易生病,也最養人,「養對了」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養不對」可能會落下病根甚至引發致命危機!

「三伏天」有哪些養生誤區?又應該如何正確養生?小康妹兒這就帶你去詳細了解一下。

「三伏天」有哪些養生誤區?

誤區一:夏天過度溫陽

很多圈友都知道「冬吃蘿蔔夏吃薑」這句話,但真正懂得其含義的人卻不多。如果理解錯誤,不僅達不到養生的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

濕熱體質的人或者體內陰虛有熱者,或者一直在吃溫熱的食物,如果再過多吃薑就會「火上澆油」引起上火。

同樣,有人提倡夏季多喝羊湯也是這個道理,夏季喝羊肉湯進補只適合陽虛之人,大多數人在夏季呈陽盛狀態,喝多了羊肉湯或吃多了羊肉,反而會導致上火,出現便干甚至出血的情況,就算是陽虛體質者,夏季進補也需適可而止,不要大補。

誤區二:夏天過度鍛鍊

人們經常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夏季在公園、廣場隨處可見暴走的中老年人,雖大汗淋漓,仍堅持鍛鍊。

殊不知大汗會耗傷人體陽氣和津液,尤其中老年人一定不要在盛夏過度運動,因為出汗多會導致血液黏稠,容易引起心臟病、腦梗等病的發生。

「三伏天」養生要以避暑為主,靜以養心,多靜少動。此時鍛鍊一定要避開高溫,在陰涼的地方、涼爽的時間進行,宜做體操、散步、打太極等輕度運動,只要微微出汗就好了,不宜運動量過大。

誤區三:每天大量喝綠豆湯

很多家庭一到夏季,家裡頓頓離不開綠豆湯,不僅每天大量喝甚至當水喝。可是綠豆湯寒涼,過長時間飲用易傷脾胃。

從中醫角度看,陽虛體質或體內偏寒涼的人,如有四肢冰涼、腹脹、腹瀉便稀等症狀者,不宜多喝綠豆湯,否則會加重症狀,甚至引發其他疾病,血虛血虧的人也不適合喝綠豆湯。

誤區四:只防暑不防寒

對於很多夏季喜食冷飲、愛吹空調,對於喜歡貪涼的人來說,防寒更需注意。

經常待在空調房中,會導致不知冷熱、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冒。頸椎對著空調吹,使頸背部肌肉受寒,造成頸部持續痙攣、後背酸痛等。而且天氣炎熱出汗較多,切忌迅速、大口喝冰鎮飲料,忽然過冷刺激會引起血管收縮,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而冷食也易引起胃部不適,影響消化。

誤區五:雨後涼爽去鍛鍊

夏季暴雨過後,往往比較涼爽,很多人選擇在這個時候出門散步、鍛鍊,但是雨後出門鍛鍊反而會加重體內濕氣。

夏季暴雨後,濕度隨熱氣蒸發往上走,空氣中的濕度其實會加重,雨後散步往往更易出現胸悶、頭暈甚至噁心的症狀,這就是濕熱交雜引起的。

想要祛濕,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潮濕下雨天建議減少外出活動。

誤區六:出汗後迫不及待洗冷水澡

「三伏天」天氣炎熱,稍微動動就一身汗,別提有多難受了,這時很多圈友會迫不及待地去沖澡,而且還喜歡用偏涼一點的水溫,這樣就相當危險。

人在大汗淋漓時,身上毛孔都處於張開狀態,皮膚腠理也是開泄狀態,而此時你用偏涼的水沖澡,你覺得很舒服,但是毛孔由於冷水的刺激會驟然收縮,使體內的熱量遭到抑制,散發不出去,從而導致中暑。

除此之外,還會使血管收縮,回心血量大量增加,同時也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綜合因素下致使血壓升高,尤其是高血壓、冠心病患者負荷不了,就很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系統的危險事件,嚴重時可能有猝死風險。

誤區七:蔬果代替正餐

「三伏天」身體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勞、沒胃口,不少圈友選擇直接用蔬果代替正餐,但這種方法很容易導致免疫力降低,時間久了容易產生疾病。

即使天再熱,也要適當吃些瘦肉、魚、豆、奶、雞蛋等。食慾不好時,可變換一下口味,吃蓮藕、冬瓜、絲瓜、扁豆等夏令食品。

「三伏天」這樣養生

效果事半功倍

養氣

「三伏天」出汗多,容易耗氣傷陰,導致體力、元氣不足,機體功能下降。因此養生尤其要注重「養氣」,以防到了冬天,陽氣不足,抵禦疾病的能力下降。

補氣建議:西洋參泡茶

西洋參,也稱為花旗參,歸心、肺、腎經,能補氣養陰、清熱生津。《醫學衷中參西錄》說「西洋參性涼而補,凡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

西洋參氣陰雙補,特別是汗出過多,人覺得很疲憊、心慌的時候,適合用西洋參泡茶飲,對苦夏者很有利。但西洋參性涼,氣虛夾寒證的患者,不適合使用西洋參。

養心

中醫認為,心與夏季相通應,心的陽氣在夏季最為旺盛。夏天出汗多,傷心陰、耗心陽,故夏天還是心臟最累的季節,因此夏季當以養心為主,尤其是有心臟病史的患者要提高警惕。

養心建議:常吃紅色食物

《黃帝內經》指出,五色配五味,五味入五臟,青色養肝、紅色補心、黃色益脾胃、白色潤肺、黑色補腎。

中醫認為,夏季養心,宜多吃紅色食物。比如紅棗、西紅柿、櫻桃、葡萄柚、藏紅花等,其中一些成分可以起到養心、溫陽、助眠的功效。

健脾

夏季暑濕重,尤其是長夏時節。長夏與五臟之脾相通應,濕熱太重會困阻脾胃,所以夏季沒胃口、沒有食慾是不少人的通病。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旦吃不好,就會引發很多問題。

養脾建議:陳皮茶

取陳皮10克、冰糖適量,用開水浸泡後代茶飲。陳皮茶具有理氣開胃、燥濕化痰的功效,適用於暑天肚子脹氣、消化不好,或者吃飯沒胃口時飲用。

祛濕

夏天多暑濕,人往往感到頭重腦疼,容易抑鬱、倦怠、胸悶、胃口不好。暑濕侵害人體可出現胸膈滿悶、飲食無味、口中黏膩、頭昏腦脹、肢體困重等症狀。

祛濕建議:西瓜翠衣湯

西瓜皮也叫西瓜翠衣,是西瓜的外層果皮。其味甘、性涼,入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渴、利濕通淋的作用,適用於暑熱煩渴、小便短少、水腫、口舌生瘡等。

做法:西瓜洗凈後切下薄綠皮,加水煎煮30分鐘,加適量冰糖,涼後飲用。

解暑

「三伏天」溫度高、濕氣重,解暑、祛濕兩手都要抓。

解暑建議:豆蔻煮水喝

豆蔻性溫,歸肺、脾、胃經,有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的作用。將整粒豆蔻和冰糖一起熬汁,煮好的豆蔻水不但非常清香,而且口感甘甜,是一款清涼解暑又不損傷脾胃的飲品,「三伏天」里可以適當喝一些。

消火

夏天與「心」相應,人到夏天容易「心火」旺,而這也容易對身體造成消耗。心火有時會導致口瘡、心煩、失眠等病症。

清火建議:喝蓮子心茶

「三伏天」養生必備蓮子心,就是蓮子中間的綠芯,能清熱去火,主要清的就是心火。如果有心煩、失眠、舌尖長口瘡,可以用蓮子心20個,再加些許綠茶,用開水沖泡後飲用。蓮子心性寒,脾胃虛寒者不適合服用。

解毒

俗話說,「進入小暑,上蒸下煮!」。外加上入伏後,高溫、高熱、高濕的 「桑拿天」將頻繁出現,熱浪襲人,酷暑難耐,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

解毒建議:金銀花露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能。金銀花的食用方式較多,可直接泡水代茶飲用,也可做粥或燉湯食用。

做法:將5g~10g的金銀花放進500ml的純凈水中浸泡半小時後,煎煮30分鐘,濾出湯汁,加適量冰糖,攪勻化開後飲用。

功效:此茶飲具有清熱解毒、消暑的功效,對於緩解暑熱口渴及小兒痱疹等都有不錯的效果,但因金銀花性寒,脾胃虛寒者忌服。

安眠

很多人一到夏天就會睡眠淺、睡不踏實,甚至出現心煩心悸等問題,其實這有可能是心血不足了。夏季想養心,若心血虧虛的症狀不重,不想喝湯藥,不妨試試食療。

安眠建議:酸棗仁粥

食材:酸棗仁15g、生地10g、粳米150g。

做法:將酸棗仁干置炒鍋,用文火炒至外皮鼓起並呈淺暗的青褐或微黃色,取出置涼,碎後與生地慢煎,去殘渣,取汁過濾待用。淘凈粳米,再加清水適量,煮至粥稠時,加入藥汁,水沸後3分鐘~5分鐘即可食用。溫熱服用為宜。

功效:此粥有滋陰養血安神的功效,適用於陰血虧虛、虛火內擾引起的失眠。

注意:實邪鬱火或大便易溏稀者不適合服用。

編輯 | 吞吞

來源 | CCTV生活圈

監製 | 黃利琴

審核 | 藍嵐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圖片內容不授權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df5ec59802c88b36f283641e1afac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