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韓國第4.5代戰鬥機

2022-02-09     外軍裝備觀察

原標題:聚焦韓國第4.5代戰鬥機

轉自:光明軍事 作者:郝澤澳

第五代戰鬥機的發展,促進了各國對於「隱身化」空軍裝備的追求。一些具備一定軍事工業水平的國家也開始嘗試研發自己的第五代戰機。韓國也不例外,近年來,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以及合作研發等方式,韓國拿出了一批較為先進的軍工產品,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作為具備一定航空裝備研製基礎的地區性國家,韓國將目光轉向了第五代戰鬥機KF-X的研製。

囿於技術水平限制等因素,韓國的第五代戰鬥機KF-X,最終演變為具備部分五代機特徵的第4.5代戰鬥機KF-21。韓國也希望借KF-21項目,吸引外國投資,填補自身航空工業的相關空白,博得未來相關軍售領域的一定地位。2010年韓國將KF-X與攻擊直升機研製列為新世紀韓國航空工業兩大重點工程,KF-X的地位不言而喻。而KF-21,就是KF-X的正式編號。KF-21將在下一步改進中由4.5代戰機變為真正的第五代戰機,並承擔起未來「忠誠僚機」控制平台的試驗工作。

2021年4月9日,第一架KF-21戰機在韓國航空宇宙產業公司(KAI)下線。KF-21源自KF-X計劃,而KF-X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KF-X的最初目標是研發一款性能超越「陣風」與「颱風」戰鬥機的隱身戰機,這個過分空洞的初衷嚴重拖延了KF-X的進度,受制於技術儲備不足與資金匱乏,KF-X的項目進展一度中止。2014年,韓國國防部重啟該計劃,2016年1月,作為韓國「國防自主」的一部分,KF-X項目被韓國軍方提上日程。KF-21是韓國軍方授予KF-X機型的正式編號,其重要技術細節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進行指導,韓國軍方、韓國航空宇宙產業公司與印尼政府承擔相關研發費用。目前,KF-21項目已有四架原型機完成組裝。原型機將於2022年6月開始試飛,2026年開始量產,最終服役年限不早於2027年。

作為一款對標五代機的產品,KF-21的技術指標源自韓國空軍的KF-16,卻大幅超越了KF-16。雖然該機並沒有實現完備的五代機功能,但是在一些細節上實現了對「陣風」戰鬥機與「颱風」戰鬥機的超越。

KF-21之所以被稱為4.5代戰機而不是第五代戰機,很大程度上源自其設計:受限於經費問題以及韓國自身科研水平限制,韓國在該機的研製上做了一定取捨。首先,KF-21並未採用第五代隱形戰機普遍採用的半埋式進氣道設計,而是採用了未經隱身處理的加萊特進氣道設計,正面隱身性能大打折扣;其次,為確保科研進度,第一批KF-21放棄封閉式彈艙,採用半埋式設計,半埋式彈艙設計無疑對其隱身性能和氣動外形造成一定影響。KF-21大幅參照了F-22與F-35的設計,該機的氣動外形神似F-22,座艙蓋類似F-35。直接套用F-22成熟氣動外形,節省了相關風洞試驗的時間與隱身化設計的探索,卻帶來了KF-21抄襲的惡評。不過,這種「借雞生蛋」的套路卻保證了KF-21具備一定的隱形能力,其雷達散射截面積(RCS)小於F/A-18E/F「超級大黃蜂」與「陣風」戰機。未來,KF-21的改進型將摒棄半埋式彈艙,實現真正的隱身設計。

作為一款中規中矩的雙發中型戰機,KF-21的體積並不大,機長16.9米、翼展11.2米的KF-21要小於韓國空軍的F-15K戰機的體積。按照韓國航空宇宙產業公司的數據,KF-21最大起飛重量25.6噸,最大外掛能力7.7噸。這一數據略小於美軍的「超級大黃蜂」戰機,而KF-21在體積上與其並無太大差距。為確保KF-21的機動性,韓國航空宇宙產業公司為其選擇了通用電氣公司F414-GE-400發動機。F414-GE-400發動機性能優越,單台推力約為97.9千牛,推重比超過9,是「超級大黃蜂」以及瑞典「鷹獅」戰鬥機的動力來源。儘管KF-21項目存在超重風險,憑藉兩台F414-GE-400的充沛動力,KF-21這樣的4.5代中型戰機依舊可以保持較為靈活的機動性。KF-21具有第五代隱身戰機所擁有的先進電子設備: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紅外跟蹤設備與光電跟蹤設備。KF-21大量採用了韓國空軍的現有裝備。其中,KF-21的敵我識別系統即源自KF-16的同類裝備,未來,韓國將繼續完善電子裝備的設計與使用,實現電子系統的完全國產化。

KF-21的最大特點,便是廣泛引入海外技術。KF-21自身即是諸多國外技術的雜糅,其發動機便來自美國。韓國空軍還為KF-21選擇多款西方先進武器,諸如歐洲「流星」空對空飛彈、美國AIM-120與AIM-9均為KF-21的潛在選項。KF-21還計劃搭載「金牛座」防區外武器以提高對地打擊能力。除了武器系統,KF-21還在彈射座椅等關鍵系統上大量採用西方成熟型號,確保了進度。KF-21的整機研發受到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指導,具有濃濃的技術外援氣息,KAI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合作可追溯至F/A-50戰機研製時期,KF-21則是這種關係的又一次體現。海外技術引進是保證KF-21研發效率的重要手段,未來,韓國將逐步引導韓華、LIG Nex1等本土企業開展對相關子系統的研發,實現航電設備的國產化。目前,首批KF-21的韓國國產化率達到65%,第二批的國產化率將達到80%。

韓國研製KF-21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源自自身國防需求、國際形勢與瞄準國際軍火市場目標的結合。

韓國空軍目前擁有235架F-4E、F-5E戰機,這些服役於上世紀70-80年代的戰機已不能滿足韓軍作戰需求,日益老化的機體臨近壽命周期,安全性能存在極大隱患;主力的F-15K和KF-16數量較少,難以在未來的衝突中獨當一面;新引進的F-35在運用上受制於人,何時真正形成戰力仍是未知。韓國空軍需要一款能夠大量裝備的自研戰機,這款戰機既具備一定的先進技術,能夠在未來的更新疊代中緊跟隱身空軍的潮流,又能以較為實惠的造價實現大批量裝備。更為重要的是,KF-21由韓國自產,既能夠提高自身航空工業水平,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美國的依賴。KF-21蘊含著韓國對「國防自主」目標的追求,也體現了韓國的政治野心:對韓國這樣的小國而言,一款自主研製、性能尚可、能夠出口海外的先進戰機是極好的政治宣傳工具。KF-21對韓國空軍與政府的意義顯而易見。

KF-21也是韓國面對複雜國際局勢的產物。除朝鮮外,東亞地區的第五代隱身戰機競賽已經愈演愈烈,日本的F-35A戰機已經批量服役,未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將在其直升機航母上裝備F-35B戰機。與日本相比,韓國的F-35A戰機在數量和使用上都顯得力不從心。韓國的F-35A運用受制於他國,無論從製造和升級上都需他國參與:韓國國內並無F-35生產線,所有訂單均需萬里之外的德克薩斯州沃斯堡工廠進行製造;韓國本土企業也沒有F-35的升級授權,升級工作需外國進行。而亞洲唯一的F-35A生產和升級工廠位於日本的名古屋,依照韓國與日本之間的緊張關係,在亞洲地區升級F-35A難上加難。除了與日本的緊張關係,韓國仍需保持對朝鮮的絕對空中優勢,近年來,朝鮮在先進防空系統的研發上取得一定進展,在朝鮮「2021國防發展展覽會」上,朝鮮便展出了一款採用雙脈衝技術、新型制導技術的防空飛彈,這對於韓國空軍的常規型號戰機而言無疑是極大的威脅。韓國空軍急需擴充自己的第五代隱形戰機機隊,以實現對朝有效威懾。KF-21及其後續改進型號,將完成這一構想。只有擁有自主研發的戰機,才能在複雜的國際局勢中做到不受制於人,即使戰機性能並未完全實現預期目標,只要擁有完整的生產線,戰機便能源源不斷地進行改進與補充。

KF-21還蘊含著韓國發展本國航空工業的期望。韓國的軍事工業發展較晚,最初韓國的軍工產品以國外技術的排列組合為主,技術水平較低。在持續生產中,通過對引進的西方產品的國產化替代,韓國逐漸實現了武器國產化率的提高,並達成較為合適的技術指標。對於工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小國而言,引進-吸收-國產化的路線,節省了相關技術研發時間和成本,實現了漸進式的質變。在此過程中,還積累了一定的技術。首批KF-21戰機上採用西方設備,在後續批次的同類戰機安裝同類型國產裝備,以循序漸進的手段實現國產化,是一種控制風險、促進自身國防技術發展的好辦法。韓國的軍火裝備也體現了這種思想。不過,KF-21戰機的部分製造技術仍需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專家進行指導,所需的F414-GE-400發動機仍要由美國出口,這二者是KF-21實現完全「韓國化」的最大阻礙。

目前,KF-21的首批6架原型機仍在緊鑼密鼓地裝配中,原型機的試飛、地面測試工作將在今年完全展開。韓國空軍計劃首批裝備120架。隨著KF-21的後續改進,未來會有不同批次的KF-21繼續入列,預計第二批次的KF-21即可具有封閉彈艙。

KF-21定位之一即是瞄準國際軍火市場的隱形戰機需求,因此,該機對於急需獲得戰機卻又受政治經濟限制無法獲得F-35的國家而言無疑是一個充滿誘惑的選項。諸如印尼、埃及等有一定韓製武器使用經驗的國家很有可能進口KF-21,而KF-21也有可能與韓國的政府貸款等選項捆綁,在政治上獲得一定優勢,未來,KF-21將與諸多出口型五代機同台競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df0b22b80d8d17ff08687495c3cdb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