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院90周年】廣州日報 | 南粵杏林第一家見證中醫復興路

2023-11-10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建院90周年】廣州日報 | 南粵杏林第一家見證中醫復興路

在省中醫建院90年之際回首中醫現代化實踐之路

廣東省中醫院德路總院

1933年,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救護隊在當時的醫院門口合影

立冬前夕,廣東省中醫院健康廣場上人潮湧動,一聲鑼響,年度的「嶺南膏方節」啟動,街坊紛紛前來開膏試膏。夏伏天灸冬令吃膏,日常煲湯四季三餐,中醫養生素來是老廣們的日常。人們不曾意識到,毗鄰西關的這家中醫院已走過90載。

在中醫藥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今天,如何用現代科學闡釋中醫,如何汲取一切現代醫學成果、守正創新發展中醫,如何樹立中醫藥文化自信、向世界發出中醫藥的聲音?昨日,在院慶之際舉辦的省中醫院高質量發展大會現場,院長張忠德(德叔)說:「作為一名中醫人,我們追求的遠遠不只是發展醫院,更不是個人『揚名立萬』,而是為整個中醫藥發展探索路徑、貢獻力量。」

在一場中醫「廢存之爭」中誕生的「南粵杏林第一家」

在廣東省中醫院院史館,至今珍藏著一塊1933年的彩瓦建築構件,它來自當年落成的「廣東中醫院」門面。

20世紀初,中西學術爭論演化成一場中醫廢存之爭。當局欲廢止中醫,有識之士紛紛奔走,救中醫於生死存亡,先後籌辦了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和廣東中醫院,院址就在大德路的廣東中醫院,便是廣東省中醫院的前身。

醫院1953年更名為廣東省中醫實驗醫院,1958年醫院正式定名為廣東省中醫院。當時廣府地區名中醫紛紛前來坐診,羅元愷、梁乃津先後擔任院長。名醫薈萃形成了廣東中醫界海納百川、兼容並包、低調務實的寶貴學術傳統。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省中醫院響亮地提出「中醫水平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患者提供最佳診療方案,探索構建人類完美的醫學」的發展戰略。探索現代化大型綜合性中醫醫院的管理模式、探索現代化中醫藥的發展,九十年前已有來路。

不僅如此,它還走出大德路,坐擁6院區4個門診部3200床位,建設貴州、海南、珠海三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年服務患者數量連續20多年居全國中醫醫院第一……

大灣區健康戰略的推進中,也有省中醫人的身影。10月25日,搭載著5款廣東省中醫院院內製劑的貨車,從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發往澳門,並將逐步應用於澳門臨床;11月2日,廣東省中醫院聯合香港中文大學等院校機構發起的「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聯盟,在香港成立。

在此之前,省中醫與香港、澳門醫療界早有密切交往。2003年,「非典」期間,受香港醫管局邀請,醫院派出兩名中醫生援港;2022年,張忠德帶領醫療隊馳援香港,推動香港中醫參與中西醫協同治療。

擁抱現代醫學 堅持中西融合

近幾十年來,省中醫院除了向管理要效益,舉全院之力大刀闊斧進行現代化管理的改革外,還在中西醫融合方面更是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留人治病」作為一種共識逐漸形成:引入現代醫學設備技術,不是削弱中醫藥特色,相反是為了更好地發揮中醫藥臨床療效,在更高的技術平台施展中醫藥特色優勢。因此,步入發展快車道的各大專科,都在求賢若渴地引進西醫領域人才、引進現代技術和高精設備。

國內最權威的神經介入領域兩大高手「北凌南李」——宣武醫院的凌鋒教授和珠江醫院的李鐵林教授應邀加入腦病科,省中醫院打造了全國首個內外結合、中西醫融合腦病中心,被國醫大師鄧鐵濤譽為「中西內外比翼齊飛」。

國醫大師鄧鐵濤領先的心血管內科,力邀留美的知名心外科專家阮新民、陳秋雄回國助力,在全國中醫系統創下了多個全國「第一」:第一個「中西醫結合、內外科整合」以臨床為核心、科研教學一體化的心臟中心;第一家開展冠脈搭橋、瓣膜置換、先心病矯治等心臟外科手術的中醫院;率先開展冠脈介入、起搏器置入、射頻消融及先心病介入治療的心臟中心,創造了中醫院能夠做心臟手術的神話,徹底改變了人們認為「中醫院只能治療慢性病」的看法。

中醫與西醫在高水平的交融過程中相互促進,互為補充,這是省中醫在各專科建設中持續探索的道路。

堅持發揮中醫優勢 傳承技藝更傳承信念

2000年,廣州日報曾持續報道過省中醫院的名醫工程「師帶徒」傳承工作。當時,廣東省中醫院在鄧鐵濤、任繼學、路志正等名老中醫的支持下,聘請全國名老中醫傳薪嶺南。15位已是八九十歲的中醫大家,南下廣東率先全國開展「師帶徒」工作,首創「跨地區拜師」「集體帶、帶集體」「一代帶二代」「脫產跟師」等模式,在中醫藥界產生巨大震動。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這條高水平中醫藥人才的成才之路,省中醫輩出的青年一代都在走著。

「現在看,這項工作不僅是前瞻性的,也是搶救性的。」張忠德身為嶺南甄氏雜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傳承人,對此感觸很深。這項工程,讓很多名老中醫的中醫學術思想得以傳承。隨後,為繼續挖掘和繼承中醫學術精華,提高專科臨床療效,醫院又啟動了名醫傳承工作室和流派工作室的建設,加快學術體系建設和沉澱,促進名醫學術經驗的成果轉化,營造各流派學術爭鳴的良好氛圍。

老一輩中醫身上的濟世情懷和榜樣的力量,對年輕的醫生同樣影響至深。去年,省中醫組織了一場全院規模的「口述歷史」大型採訪活動,由年輕醫生組成採訪團,對院內的高齡老前輩進行訪談,聽取他們講述醫院、專科發展的歷史、個人的經歷和故事,再予以梳理。

大骨科的青年醫生侯宇是科主任、岐黃學者林定坤的徒弟,他回憶說,在採訪骨科老前輩黃憲章、鄧晉豐的過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前輩們的風格和情懷,「他們講述骨科創始人何竹林老前輩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前輩慷慨授藝、對病人無微不至的情景,對西學精華毫無門戶之見的大度。」

「每次見到羅笑容主任在八十歲高齡還在堅持出診,耐心地對待每一個哭鬧的患兒;再看到楊京華主任不計得失、日夜堅守在病房,不由得感到身為兒科醫生的使命偉大。」兒科青年醫生林曉紅說。

來源: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潔瑩 通訊員宋莉萍、查冠琳、張靚雯

執行編輯:張靚雯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deeb360a1b2f9812b4693c8dbb71a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