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棗糕:滿含韌勁 香甜可口

2023-12-21     忻州網

原標題:忻州棗糕:滿含韌勁 香甜可口

山西人過年,家家戶戶吃棗糕,一是作為供品,祭奠祖先;一是作為美食,改善生活。多少年來,棗樹始終是忻州的經典記憶。棗樹與人的深厚情緣,在於其實用性。俗話說「桃三杏四梨五年,棗樹當年就還錢」,棗樹生命力頑強,耐苦瘠、抗旱澇,即使災荒年,也能如常結果,續人飢腸。其枝幹,堪稱鋼筋鐵骨,不僅是高檔家具的上選,還可製作木梳、筷子、切菜板、擀麵杖、棒槌等等,全方位佐助人們的生活。

忻州棗糕主要食材是大紅棗和黃米麵。家鄉缺水,黃土地雖然厚重,卻養不活金貴的水果,棗樹耐旱,所以就作了黃土地驕傲的寵兒。它的身材並不挺拔,常見彎斜扭曲,它的花朵也很細小素淡,除了蜜蜂外很少被別的生物注意,但它卻凝聚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去釀造非同尋常的果實。

黃米是剝殼黍子。黍子,耐貧瘠、抗乾旱,早在《詩經》就有「彼黍離離」的詩句。在雜糧之都忻州一直不斷種植,一般種植在山坡上的成垛小塊地里,到秋季也會穗稠粒飽,重頭低垂,成熟時用鐮刀割回來的黍子,人們把穗子從脖頸處折下來,紮成一把一把,在院子裡晾曬一兩天,等待揉黍穰。農人們坐在凳子上,將一把一把的黍穗,用兩隻腳掌對著揉來揉去,寶石般又紅又亮的黍粒被揉出來,流在地上。之所以不用石磙碾,是因為怕碾爛黍穰,柔韌耐磨的黍穰可扎制笤帚,供打掃大院、巷道使用。

做棗糕是份精細的活計,要經過泡棗、蒸熟、脫皮、去核、泡米、淘米、磨粉等很多工序。泡米需根據氣溫差異,少則二三天多則五六天耐心泡透。製作時先在一個較大的蒸籠里,將捏成小團的黃米麵鋪進去,鋪滿了把蒸籠放在開了水的鍋沿上,再用黃米麵把縫隙封住。熱氣穿透黃米麵,在廚房氤氳。在蒸籠里撒一層糕面,撒一層紅棗,如此層層疊放,直到蒸籠撒滿為止。水汽一直沿著黃米麵向上升騰,面撒完了,水汽也透頂而出,棗糕也熟了。棗糕講究「透氣」,透氣才能蒸熟。

過去吃棗糕是一種氣氛,臨近年的幾天,寂寞的小城鬧起來,歡笑聲、吆喝聲、拉呱聲,石碾的滾動聲此起彼伏,閒了多時的石碾成了最忙的物件,每家每戶磨黃米,篩黃米,準備著過年的黃米麵。大紅棗經過充分浸泡,原本皺巴巴的干棗被浸泡得飽滿舒展如同紅瑪瑙一樣,恢復出它在樹上時的外觀,經過徹底清洗,蒸熟後,剝出棗核,放在器皿里等待使用。家鄉還有互送棗糕的習俗。淳樸的鄉親喜氣洋洋地端著自己蒸好的棗糕往四鄰和親友家送,空氣里飄散著棗糕的香甜氣息,粗瓷的大碗、濃郁的棗糕和人們樸實的笑臉交相輝映,是那樣的和諧相配。

棗糕是個好東西,蛋白質、脂肪含量高,直鏈澱粉含量少,營養豐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又黏又甜的棗糕,話話家常,訴訴冷暖,真是萬分愜意。民諺曰:「三十里的莜麵,四十里的糕,十里地的蕎面餓斷腰」,用當今的話來說,它是典型的功能性食品,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棗糕營養好、耐消化,是勞動人民幹活的理想食品。

滿含韌勁、香甜可口的棗糕送到嘴裡,飄香悠遠,回味無窮,讓人永誌不忘。(文圖:米廣弘)

來源:忻州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dd5b4d5ac65f9f64c4c1792b7a857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