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本海默》電影之外的故事

2023-09-10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奧本海默》電影之外的故事

本文作者:綠流

奧本海默談論原子彈爆炸時,引用《薄伽梵歌》里奎師那的話:

「現在我成為了死亡,世界的毀滅者。」

奎師那是世界守護神毗濕奴的化身,在俱盧之戰前,向阿周那展現自己的真身,勸說阿周那履行責任,去戰勝對手。

「去殺死所有這些偉大的戰士,他們已經全被我殺死。不要怕!你肯定會在戰鬥中戰勝敵人,戰鬥吧!」

戰後,奎師那安慰失去親人的俱盧國母甘拓麗,並接受了她的詛咒。

奧本海默也在二戰結束後,迎來了他的詛咒。這讓現代人類「文明」蒙上了古典的宿命感。

諾蘭一向被詬病不會拍人的情感,《星際穿越》中的父女情靠著迪蘭.托馬斯的詩歌和馬修的演技扳回一局。《奧本海默》則因為奧本海默本人的真實經歷,賦予影片一定的悲劇底色。

國家英雄、學術領袖,被拉下神壇,羞辱、嘲弄、摧毀,我們看到這一代最聰明的頭腦毀於最愚蠢最荒誕的政治。

三個小時的電影,圍繞奧本海默的有兩條線,一條是奧本海默於1943 年在洛斯阿拉莫斯主持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一條是1954年在麥卡錫主義的陰雲下他受到安全審查。因為他的親人朋友情人中有很多持左翼立場,即使在主持研發原子彈的期間,奧本海默也一直被監控。

一邊是毒舌、傲慢、精分的天才,一邊是忍辱負重、情緒穩定的項目經理。雖然是歷史傳記,但門檻不高,基本不會臉盲,所以自以為很懂的懂王們真的不需要在電影院一直給同伴科普。看完电影後,再看《當我們不再理解世界》,會更有感覺。

電影是諾蘭的「愛蓮說」,基蓮的藍寶石眼睛太漂亮,基蓮有時候神似Bowie,諾蘭還真讓他參考過Bowie白瘦公爵的造型。順便提一句,Bowie也參演過諾蘭的電影,在《致命魔術》中扮演科學家特斯拉。啊,也是受迫害的科學家呢。

奧本海默本人比基蓮還要帥,眼神也更有鋒芒,有一張照片和謝耳朵有那麼一點神似。

電影《奧本海默》的靈感來自於舍溫的《奧本海默傳》,書中寫道:

「對像日本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博士這樣的科學家來說,奧本海默是「現代核科學家悲劇的象徵」。對自由主義者而言,他是麥卡錫主義政治迫害中最具光環的殉道者,凸顯了右翼分子毫無底線的惡行……」

「事實上,奧本海默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才華橫溢又充滿矛盾,有時聰明絕頂,有時幼稚可笑。他是社會正義的積極倡導者,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政府顧問。他想努力遏制一場失控的核軍備競賽,結果反而在當權派中樹敵無數。正如他的朋友拉比所說:「他睿智過人,又愚不可及。」

愛因斯坦曾勸過他離開美國,正如當年愛因斯坦離開德國一樣,他拒絕了。愛因斯坦說:「奧本海默的問題在於,他愛的事物——美國政府——並不愛他。」

唐尼飾演的大反派施特勞斯是奧本海默的前上司(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奧本海默的毒舌深深刺傷了他的自尊心。他被提名為商務部長,在正式任命前要進行聽證會,聽證會的各個證人都是施特勞斯自己找來的,卻在關鍵時刻被一名科學家揭露了他對奧本海默的打壓。

施特勞斯未能如願以償,國會議員中也有一位年輕的議員堅決反對施特勞斯,他叫甘迺迪。

1960年甘迺迪當選總統,在1961年他試圖為奧本海默平反,並為奧本海默頒發原子能的最高獎項費米獎,離頒獎還有10天時,甘迺迪遇刺身亡,最終由繼任的詹森為他頒發。但奧本海默仍然被禁止接觸軍事秘密。

1967年奧本海默去世,他的兒子彼得,上高中時正遇上聽證會,他沒有上大學,而是隱居農場做木匠;女兒托妮畢業後因父親的緣故,無法從事聯合國翻譯工作,未滿33歲就自殺了。

直到2022年12月,美國能源部才撤銷了當年「撤銷奧本海默安全許可」的決定,正式承認他的聽證會遭受不公正對待。

甘迺迪有一段著名的演講詞:「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這句話放在奧本海默身上,頗為諷刺。

電影中沒有提到奧本海默小時候的遭遇,他家條件很不錯,紐約富商家庭,長得也好看,還聰明。但是卻遭受到同學的霸凌,參加夏令營被被一群男孩帶到冰窖脫光衣服毆打,還往他身上潑油漆,隨後將他關在冰窖一整夜。奧本海默沒有反抗和告狀,沉默地在夏令營過完最後幾周。

青年時期身患抑鬱症,自殘、還給導師的蘋果注射氰化物。(阿蘭.圖靈小時候也被同學霸凌過,他死於給自己的蘋果注射了氰化物)

作為一個理科天才,給他救贖的是文科,他熱愛詩歌,喜歡艾略特的詩,喜歡《追憶似水年華》,喜歡印度經典,喜歡斯特拉文斯基的音樂。

奧本海默在招募科學家參與實驗的時候,還招募了一位畫家、一位哲學家、詩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們,文明社會就不完整。實驗的名字也源於一首詩 《Batter my heart, three person'd God》,詩中寫道:「三一神啊,求你破碎我的心。你得不斷叩我心門,向它吹氣,光照它,尋找它,修補它。好叫我可以活過來,站穩抵擋魔鬼,又屈膝順服你。用你的大能打壞,吹散,燒盡我,使我成為新造的人。」

影片中,也是現實中的氫彈之父泰勒,是楊振寧的博士生導師。

2016年,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所的厚宇德採訪楊振寧,並整理了他們的談話,楊振寧講了許多奧本海默、泰勒、費米等人的往事。時年將近百歲的楊振寧思路清晰,多次為採訪者提供新角度去佐證歷史,又糾正了坊間流行的一些傳言。

一開始,楊振寧就說:「你講的有些是事實,可你的解釋我覺得可能不太正確。比如像馮·諾依曼、泰勒他們在政治上的見解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的,都是慢慢演變成這樣的。這個演變與整個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有密切的關係。你的解釋把人分成兩類,實際人不是分成兩類的,在兩個極端之間,人的分布是連續的。」

思路不但清晰,而且嚴謹、開闊。這樣的思維方式令人敬佩。可惜在當今,越來越多的人思維固化,喜歡給人貼標籤,也把自願把自己禁錮在信息繭房之中。

奧本海默不是奎師那,也不是普羅米修斯抑或浮士德,即使後人再次給他貼上「天才」、「英雄」等標籤,也無法使他擺脫作為人的命運,被時代裹挾,被庸人擺布。更可悲的是,有著這樣命運的不止他一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dd031b273777fa2184d08b5f452f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