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大公司呆3年,你可能就廢了」

2019-05-14   江蘇專轉本百曉生

幾乎所有學生都想去大公司工作,大公司薪水高、福利待遇好,大公司工作環境好、發展好、穩定性更高...但你有沒有想過,它真的適合你嗎?大公司對你來說真的是「好公司」嗎?

01 大公司能為你帶來什麼?


1.職場鍍金

這應該是大企業最直接的吸引力了,大公司里的員工都帶著「光環」,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都認為在大公司工作「有面子」、「發展好」的原因。知名企業的履歷確實能為你做背書,在之後的求職中會為你的簡歷加分。

2.優秀的管理方式

大公司的管理水平一般都是處於業界領先水平的,在大公司工作,優秀的管理方式和人性化的制度會讓你更快的適應工作。而且,沒有生存壓力的大公司有能力招納新人並給予其三個月到半年的學習期。

3.與優秀的人同行

在大公司,優秀者的數量,相較一般企業還是多些的。你有更多的機會與他們共事,學習到優秀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等,對於個人發展來說,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如果你自己也足夠爭氣的話,還可以積累一定的優秀人脈。但千萬不要妄想,你個人的業務能力不行,卻擁有優秀的人脈。

4.提升眼界

眼界是「知名」大公司能帶給一個人最內在的價值了。我們經常會問,一個出身於社會高級階層家庭的小孩,相較於一般階層,到底有何優勢?其實最核心的優勢就是眼界,眼界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和高度。

大公司就好比你職場出身的「家庭」,為你眼界的提升,提供了品牌、行業地位、資金、客戶、供應商、夥伴資源等等的加持。

但這個眼界的提升受限於你在公司的職位,職位越高加持越多,因此如果只是一顆螺絲釘的話,那提升就非常有限了。

02 在大公司可能會面對的問題


1.邊緣部門的賭博

2011年北郵碩士畢業的小R,校招拿到了BAT某家的Offer,入職後發現,自己所在部門屬於邊緣部門。日常工作是負責公司內部OA系統建設,日常就是:「我的帳號怎麼又登錄不上了」、「給 XXX 開個權限」。有的時候覺得自己像是一個IT管理員,「就差找我修電腦了」他自嘲道。

入職前暢想的:能夠感受公司的技術氛圍,搭建自己人脈的想法也隨之破滅。

據了解,進入BAT的邊緣部門,最後導致離職,也是很多應屆生進入BAT之後比較常見的離職因素之一。應屆畢業生面對大類招聘時候,雖然不知道具體的業務部門,但由於嚮往BAT的光環,還是選擇「賭一把」。那些進入邊緣部門的應屆生往往很快就發現和自己預期所想差距太大,最終選擇了離職。

2.晉升出現「瓶頸期」

13年碩士畢業的石頭,畢業後進入了某大廠的核心部門。在一家幾萬人的巨頭企業,幾乎每個人都是普通員工,個人職業發展只有兩條路徑:一個是專業能力晉級,一個是管理職能晉升。

所有人都能在專業能力通道上打怪升級,努力成為這個小領域的「專家」。但在管理通道,坑位就那麼幾個,大企業管理層的人員流動性遠遠低於普通員工。有不少人已經工作十多年,但還在基礎崗位徘徊。

身邊的朋友在創業公司混的風生水起,而在大公司遭遇晉升瓶頸的人,常常會在心裡對自己說:「今年X月有一次晉升機會,如果還升不了就跳槽」。

3.項目解散

2014年海外留學回國的小K,進入了某大廠。以管培生身份進入了一個全新項目組。項目沒有完成0到1的過程,在年底時,整個項目直接被砍掉,全項目組解散。

本來以管培生的身份進入項目,卻和項目一起被裁,人力沒有找他商量轉崗的事宜,直接進入了補償流程。

大公司的平台很廣闊,隨時都會搞出一些新花樣。但是新花樣也可能會死的很快。在大公司工作,你要有承擔風險的能力。

所以,進入大公司後可能才會發現,大公司的光環很大,但卻有可能不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進大公司只是因為它「錢多」、「有面子」、「發展好」,可能就只是為你的職場經歷鍍了一層金而已,實際收穫並沒有多少,出了這個平台,你會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是。

只有你的個人能力得到了提升,才算是進對了公司。你在一個項目中學到的技能比你拿的薪水更有價值。大公司也許很好,但對於個人發展來講,可能並不是一家 「好公司」。

03 什麼樣的公司才算是「好公司」 ?

1.能讓你感到巨大的「心理落差」

在工作之前,你以為自己的專業技能還是不錯的。但你入職了一家公司後,在一個case上,當你目睹過別人幾分鐘寫的文案可能會比你打磨了很久的文案還要好,你就會感受到你與別人的差距有多大,或許你認為自己擅長的東西都不值一提。那時你會覺得,自己需要提升的空間真的還很大。

好公司的第一個標準就是:能讓你感受到巨大的落差感。

這個落差,不僅是工作能力上的落差,更是眼界與格局上的落差。看待同一件事物,你是從三層樓的高度看,還是從十層樓高的地方去看,有著本質的不同。

這樣的環境下,這種落無形中會變成催促自身成長的壓力與動力。這個壓力不需要別人說出來,也不需要寫進公司的任務KPI里,它就瀰漫在周圍同事的交流和行動中。你一旦落後,就會感到愧疚和自責,然後想盡辦法迎頭趕上。

一個優秀的公司應該具備這樣的工作氛圍。維珍公司的創始人理察布蘭森說:

「當別人提供給你一份絕佳的工作機會,但你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勝任的時候,先說Yes,然後學會如何勝任它。」

2.公司致力於成為「行業標杆」

假如一家公司做了一份正經的營銷方案,內容卻前言不搭後語,找不到亮點;或者一場新聞發布會,辦得漏洞百出,嘉賓體驗極差。也許這家公司的名聲很大,但如果項目組是這樣水平,建議你不要去。

因為這對你的成長毫無幫助。以一個低於行業平均水準持續進行產出的公司或項目組,永遠成不了大器。有句玩笑話:一流的公司定標杆,二流的公司做品牌,三流的公司做產品。

玩笑歸玩笑,但「定標杆」確實是好公司與差公司的區別。而只有了解到一個行業的標杆到底是什麼,才有機會去打破這個標杆,更上一層樓。

為什麼星巴克一直被「碰瓷」?因為它制定了咖啡行業的用戶體驗標杆。無論是店面設計,還是咖啡製作,甚至是市場營銷,這些都給其他咖啡品牌樹立了榜樣和標準。後來無數模仿者想要打破這個標杆,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如果你有幸在一家能夠制定行業標杆的企業里工作,那意味著你有機會接觸到這個行業最前沿的信息,知識和技術。而這都將對你未來的職業發展有巨大幫助。

3.公司與你有相同的價值觀

很多人以為價值觀是個不切實際的東西。不切實際的是「口號」,切實際的是「價值觀」。價值觀闡釋的是一個公司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它的行為準則是什麼,它如何對待自己的員工,對待自己的客戶,對待這個社會。

如果不認可公司的價值觀,哪怕待遇再好,工作也只會越做越痛苦,錯誤的價值觀甚至還會改變和扭曲你的人性。而正確的價值觀,會幫你樹立積極的做事方法和態度。哪怕將來離開了這家企業,這些思想和習慣也能夠讓你受益無窮。

去看看這家公司的員工精神面貌如何,做事方法怎樣,如何對待客戶,就能了解這個公司對的價值觀是怎樣的。

比如一家以狼性文化著稱的企業,它的員工在與人交談或日常工作中就會顯示出極強的爭取心,有著不解決困難誓不罷休的氣勢。你是否能認同這種溝通方式?

再比如一家文藝氣息濃厚的企業,雖然近幾年在商業發展上沒有很大的建樹,可它卻堅持不作假、不刷分。這種發展準則,你是否能夠支持?

企業和員工是互相成就的。最終能讓雙方長久走在一起的,一定是價值觀的趨同。當你的價值觀和公司的價值觀一致時,你的才華才能得以施展,你才能做出成績,你所在公司才能成為行業的標杆。


來源:UniCareer(ID:UniCar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