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又放大招,今年最牛神劇來了!

2022-08-22     電影鋪子

原標題:HBO又放大招,今年最牛神劇來了!

告白,面試,攤牌,撕X……

在心裡將各種重要時刻與疑難雜事預演,幾乎是我們的本能。

如果再加上點社恐和容易尷尬的屬性,大大小小的腦內排練更是停不下來。

從時機、場合,到措辭、姿態……以為已經考慮得面面俱到,無奈到了實際發揮時,計劃卻總是趕不上變化。

要是能提前預知屆時的狀況,這一切會不會變得容易許多?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腦洞,那麼接下來鋪子要介紹的這檔新作應該會是你的菜。

介於迷你劇與真人秀之間,一上線便口碑炸裂。

它將你的腦內劇場搬上熒幕,為每位參與者提供了一個預演生活里各種重要時刻的機會——

《彩排》

導演內森·菲爾德

手握真人秀《救援高手》,季季9分以上。

向那些生意不佳或經營陷入困境的小企業主,提供荒誕卻奏效的營銷策略和管理方法,集集爆笑。

不僅被許多觀眾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真人秀節目」,甚至調侃內森的商業才能「值得入圍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一次,依舊走魔幻現實的路子,更加百無禁忌,也更加腦洞大開。

第一集中這位名叫寇爾的老哥,是一位益智問答愛好者。

曾經為了在一群高學歷答友面前顯得聰明一些,他謊稱自己擁有碩士學位,一騙就是十二年。

吹牛一時爽,圓謊火葬場。熱心的答友們總會給他介紹各種需要碩士學歷的職缺。

次次拒絕推脫也不是辦法,思前想後,寇爾決定向大家攤牌。

可向這群相識20年以上的答友揭露真實自我並非易事,尤其是對寇爾比較在意的那位女性朋友翠西亞

她知道寇爾的謊言後會作何反應?是會欣然接受,選擇原諒?還是惱羞成怒,再不來往?

寇爾要怎麼做才能將對彼此的傷害減到最小?

他決定約翠西亞一起到常去的酒吧參加益智遊戲問答之夜,藉機向對方坦白。

為了讓一切不確定成為可控,節目組要做的,就是找一位演員來扮演翠西亞,與寇爾一起提前預演所有可能,預判翠西亞的每一步反應,並提前想好對策。

了解到翠西亞是一名網絡作家,節目組便安排演員以受訪者的名義接近她,藉機悄悄觀察她的一舉一動,以便更準確地揣摩她的心理。

除了做到知己知彼,更是將坦白的時間點,打招呼的方式,對方心情不好時講的笑話等等,事無巨細地統統事先計劃好。這樣寇爾就能掌控談話節奏,應對每種隨機情況。

為了減小環境改變對寇爾發揮的影響,節目組甚至豪橫斥資,1:1復刻了整個酒吧。

細緻到椅子上的破洞,天花板上的氣球,調料架里的香料……就連牆上裝飾畫的傾斜角度都與店裡一樣。

當觀眾跟隨寇爾進入到一個完全複製的空間裡,會產生一種超現實的微妙感覺。

為了排除所有可能的障礙,使真實情況朝著預期方向發展,內森還時常暗搓搓地使用一些詭計。

比如,擔心攤牌當晚的益智問答成績會影響到寇爾的發揮,他提前設局搞到了競答的題目。

再將題目與答案融進日常瑣事之中,不經意地透題給寇爾。

比如將門禁密碼設置成「1789」,在告訴對方時假裝隨口一提:「法國大革命也始於1789年。」

比如路過新建的高樓時感慨一句:「這棟大樓真高。」

一旁演員扮演的建築工人回應:「是很高,但不是世上最高建築。最好的是杜拜哈里發塔。」

一本正經地抖包袱,為節目貢獻不少笑料,將內森招牌的「尷尬美學」發揮到了極致。

整個團隊使盡渾身解數,燃燒無數經費,只為給寇爾的攤牌之路掃清障礙……

內森接待的第二位「客戶」,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我們常說,人永遠無法做好當父母的準備。

《彩排》第二集就為一位想體驗養娃的單身女性提供了一個機會,為她模擬成為母親後的生活。

在兩個月內,把一個孩子從兩歲撫養到十八歲。

將嬰兒接回家後,「母親」為她取名亞當。

零歲、三歲、六歲…十五歲、十八歲。每過一周,亞當會長大三歲。這一過程由多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演員來實現。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超現實場景——當三歲的亞當走進他的房間,一分鐘後當他再次走出房間,已經變成了六歲的模樣。

為了更逼真的沉浸式效果,周遭世界的運轉速度也隨之加快。

房間裡安裝了特製的數位鏡子,以便父母可以看見自己跟孩子的年齡以同樣的速度增長。

前一周在院子裡種下的種子,隔周就得長成成熟飽滿的蔬菜。

期間導演內森更是親自上陣,擔綱「父親」一角。

這裡有一處十分巧妙的設計。按照原計劃,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孩子的成長路徑應該是中規中矩、一帆風順的。

然而在共同撫養孩子的兩個月里,內森不得不中途離開一段時間,去其他城市處理另一場彩排。

離開「家」時「兒子」亞當剛滿6歲,三周後再回來,亞當已經「長」成15歲的大小伙了。

「父親」的缺席,改變了「兒子」的成長軌跡,他對父親十分怨恨,在青春期誤入歧途,開始打架、逃學甚至吸食毒品……

節目以這樣的方式,直觀而巧妙地讓觀眾看到父母的缺位對孩子可能造成的影響。

在一次亞當因嗑藥過量被送往醫院的途中逃跑後,內森決定將時間撥回幾周前,回到「兒子」6歲那年,重新來過。

這一次,他會親自參與亞當的成長。

這裡的轉場方式也非常有設計感。

內森尋找亞當一整晚,終於在清晨找到了他。

他正蹲在兒童滑梯上,與一群混混朋友抽煙閒聊。

看到內森遠遠走來,亞當站起身,與他隔空相望。

接著他像倦鳥歸巢般地鑽進滑梯,滑出來時,已變回六歲的模樣,小跑著迎向爸爸。內森握住他的手,說:

「我們回家。」

簡單一個調度,催淚效果拉滿。

可惜在現實中,我們卻沒有機會推翻時間重新來過。

但在為內森強大的腦洞折服、被節目流露出的溫情打動的同時,我們又會隱隱覺得哪裡不對。

「套娃」式的化虛為實,漸漸顯得有些偏執。

在排練過程中,內森漸漸發現彩排的真實程度,取決於每個演員的演技,與對扮演對象的理解。

於是他乾脆開設了一所專供「彩排」輸出學生的演技學校,傳授自己的一套方法論。

訓練學生偷偷跟著扮演對象一段時間,觀察他們,並找機會與他們進行互動,甚至從事他們的實際工作……訓練過程搞得像間諜任務。

一節課結束,內森想知道學生對他的看法,於是他竟又找來另一群演員扮演課堂上的每個人,自己則隨機扮演了一名學生湯瑪士,從學生視角重演了那堂課,了解他們的感受,以改善隔天的課程。

學生們的訓練如火如荼地進行,湯瑪士搬進節目組為他打造的扮演對象的模擬公寓,讓他可以完全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之中。

但湯瑪士不知道的是,在他搬走的這段時間裡,內森又搞了一個大動作。

音樂逐漸變得陰森而急促,原本荒誕輕鬆的畫風逐漸變得詭異起來——

內森開始住進湯瑪士的家,吃他吃的食物,玩他會玩的遊戲,看他看的書,睡他睡的床,也沉浸於自己扮演的角色之中……

在內森看來,彩排的有效與否,在於是否能做到「真聽真看真感受」。

隨著項目執行的深入,他對「真實」的追求已經近乎瘋魔。

為了讓參與者入戲,內森甚至開始「不擇手段」。藉助大量的謊言與詭計來創造情境,其中一些無傷大雅,而另一些卻在道德的邊緣來回試探。

在第三集中,參與者派翠克所面臨的是財產糾紛問題。

派翠克的爺爺不久前去世,留下一大筆錢。而弟弟作為遺囑的執行人,卻不願將遺產分給哥哥。他將預演與弟弟的談判。

如何讓他在彩排時有更強烈的代入感?

在幾輪彩排結束後,內森請扮演派翠克弟弟的演員以自己的真實身份麻煩派翠克幫他爺爺一個忙。派翠克爽快答應了。

在幫忙的過程中,派翠克與老人漸漸建立起感情。

幾天後,老人去世。

在遺囑中,老人將派翠克列入遺產繼承人之一,而唯一阻礙派翠克繼承財產的,就是遺囑的執行人,扮演派翠克弟弟的演員。

這樣的巧合,讓派翠克在面對演員時,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與現實生活相通的感受,因此在彩排時,得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投入。

但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切都是導演的劇本,那位老爺爺,其實也是一名演員……

為了真實,而不惜說謊,形成一個邏輯悖論。

取得了突破節目漸漸從「彩排」演變成了一場不怎麼道德的人性實驗……

多層的戲中戲,讓觀眾漸漸放棄探尋虛實的邊界,讓情緒跟隨內森的境遇起起伏伏。

直到最後才回過神來,發現自己也被欺騙了。

有人說《彩排》是真人秀,也有人說它是電視劇。

其實開頭玄關處的門早已給出了暗示。

層層嵌套、真假難辨的結構,猶如「楚門的世界的世界的世界」,還有點像雞毛蒜皮版《盜夢空間》。

強大的敘事與把控能力、無處不在的敘事詭計,在獨到的創意與喜劇風格之外,也帶來了反思。追求新奇觀劇體驗的朋友,不要錯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caffed44bca48b1731a0e13668d9d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