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車·E電園
作者 | 李林澤
編輯 | 蔡欣宇
關於行業技術發展,產品性能優劣,在各個領域都能引發企業和用戶層面的熱議。伴隨電動化產品滲透率快速增長,三電技術、混合動力總成、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新技術層出不窮,車企間對於新技術的使用效果、成本、可行性的爭論,從2022年起變得愈發頻繁。
先是還沒有發布新產品的集度汽車(現更名為極越汽車)帶來了首款產品概念圖,其雷射雷達擺放的位置引起了李想、何小鵬、沈暉等車圈大佬的隔空論戰,隨後長城和問界、理想展開了關於插混是否比增程先進的網絡混戰。近日,小鵬汽車CEO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友商問界講AEB,我認為99%都是假的。」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余承東隨後在朋友圈隔空回復,「一些人根本就沒有搞懂AEB為何物,整天忙著做智能駕駛,AEB主動安全測試結果非常差。」真實的商戰往往就是這麼樸實無華,雙方雖然都在用「友商」一詞,但明顯能看出所指的品牌是誰。那麼在這場爭論中,雙方聚焦的AEB究竟是誰什麼?兩家企業所爭執的焦點又是否一樣?
【·AEB是什麼?】
AEB全稱「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意為汽車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簡單來說就是幫助駕駛員緊急剎車的安全配置。如車輛遇到突發危險情況,或與前車及行人距離小於安全距離時主動進行剎車,盡最大可能避免或減輕碰撞後的損失。據相關統計機構數據顯示,2022年國內新車AEB前裝率已經逼近50%,是一個非常大眾化的配置。
隨著車道自適應巡航、高速領航、城市領航等高階輔助駕駛的落地,針對AEB的使用要求更高,需要車輛從原先的識別前方車輛,增加到識別行人、異形障礙物、小型物體,甚至是動物。這種新時代下的AEB與傳統的AEB實現難度早已不是同一個等級,如何精準識別物體,以及預測物體與車輛的相對速度和位置進行避障,對所有車企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AEB主要由3大模塊構成,包括測距模塊(傳感器)、控制模塊(中央處理器),以及制動模塊(執行單元)。測距模塊是整套AEB系統的關鍵,需要通過傳感器準確獲得車輛周圍實時的路況,完成針對外部信息的收集。目前主要的方式包括單/雙目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攝像頭、4D成像雷達+攝像頭,以及融合雷射雷達的方案等。
無論是哪種感知硬體,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單純攝像頭方案需要大量數據進行學習和訓練,一旦遇到資料庫之外的異性物,很有可能出現誤判的情況。毫米波雷達不易受對象表面形狀和顏色的影響,但對於小型障礙物,尤其是靜止的物體識別能力不強。
控制模塊接收行車環境信息採集單元的檢測信號,根據測距模塊所回傳的信號進行分析判斷是否需要介入剎車,並對制動模塊發出指令。簡單說就是控制模塊認為距離過近,在駕駛員沒來得及踩制動踏板的情況下讓車輛自動制動或者減速。
其難點在於當前許多產品都採用多傳感器融合方案,需要控制模塊快速處理原始傳感器數據,這對車企算法有非常高的要求。制動模塊最容易理解,就是根據先前單元發出的指令進行相應的操作,包括減速、剎車、燈光警報、車內語音警報等,也是整套AEB最終實現效果的載體。
無論是否擁有智能駕駛配置,AEB是提高駕駛安全非常重要的配置,各國對於該配置都有相應的評判標準。例如國內國標GB/T 39901-2021中規定,面對靜止物體,車輛要在(30±2)km/h速度下降速且不發生碰撞,面對有制動意圖的目標,要在(50±2)km/h速度下降速且不發生碰撞同樣可視為合格。
歐洲Euro-NCAP的標準更高,靜止車輛的評判速度為50km/h,有制動意識下速度為80km/h,還增加了前車更多狀態,以及不同光線條件下的測試場景。從這項測試設計就能看出來,AEB在面對不同車速、前方車輛狀態,以及明暗光線下的使用效果有很大差別。
所以從用戶角度來評判AEB是否好用,需要考慮到車輛是否能準確識別危險、識別準確率如何、制動體驗感如何、能夠在多快的時間內發現和完成制動等。目前主流車企的新產品都已配備AEB功能,理想汽車CEO李想更是認為AEB應該成為乘用車標配。
【·爭執的焦點是什麼?】
那麼就是這麼一項看似非常基礎的安全配置,為何會引發兩家智駕頭部車企大佬隔空論戰?核心可能在於雙方聚焦關於AEB使用體驗點的不同。
在問界新M7上市期間,余承東花費了大量時間宣傳在主動安全上做出的升級,表示ADS 2.0能夠應對更多的危險情況。即使遇到逆光、眩光、視線遮擋的情景,行人「鬼探頭」的突發場景,山路散落的滾石等不規則障礙物,問界新M7都能識別並及時制動,提高安全性。
此外,相較傳統正向主動安全外,華為ADS 2.0還支持側向主動安全和後向主動安全,官方稱其為「全向防碰撞系統」。在華為內部針對主動安全的測試中,前向側翻車90km/h制動、前向逆光行人橫穿85km/h制動、側向道路邊界、側前方兩輪車、側後方來車、後向護欄低俗制動、左後兒童低俗制動、右後錐桶地主制動等場景,僅有問界新M7可以達成。
問界新M7把主動安全視作非常重要的賣點,在其內部對標PPT里還細化了針對不同車型的對比成績,僅有蔚來和理想在部分場景中能達到問界新M7的成績,而且小鵬G9(軟體版本2023年上半年)的成績都非常低。
網絡上不少短視頻都是針對問界產品面對緊急避讓場景下的表現,可以看出來,華為 ADS 2.0核心在於識別危險場景更全面,對障礙物的識別、計算其相對車輛的運動軌跡、危險判斷能力,以及主動剎停能力比較強大。
那麼何小鵬為什麼又說「友商」的產品不能用?核心在於認為「路上誤剎車的情況太多了」。「目前行業里談AEB,主要說的是縱向AEB;它在觸發時,大部分情況下的速度應該是在60 公里每小時以內。如果速度過高,一旦誤剎車,對用戶來說將會是巨大的驚嚇,這是根本無法接受的。」
何小鵬質疑的核心其實是AEB的實際體用體驗,也就是常說的「幽靈剎車」。AEB的確能保證車內成員安全,可這項配置也偶爾會誤觸發緊急制動,這種結果在日常駕駛中不僅對後方車輛危險,而且會降低駕乘人員的體驗感,從而降低針對智能駕駛的信心。
「幽靈剎車」的原因在於車身上的感知硬體被外界環境誤導,此類報道最常見於特斯拉身上,甚至因為這個問題在北美市場受到市場審查。理想L7也遇到過這個問題,由於雷射雷達將路邊廣告牌上的宣傳人員識別成行人,導致「幽靈剎車」的出現。所以何小鵬看到的問題在於用戶長時間使用情況下的體驗感,而非單獨時間點的制動。
11月4日,何小鵬在朋友圈內再次表達了看法,「我最近評價了一個行業亂象,結果行業沒急,非行業的倒急了,不知道他們在急什麼。」此外,包括騰勢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哪吒汽車聯合創始人、CEO張勇、阿維塔科技董事長兼執行長譚本宏等車圈高管也加入到這場針對AEB的爭論當中。
這場國內智駕頭部車企間的「對線」,其實對於AEB這項配置的發展頗有益處,也讓更多不明所以的消費者認識到了這項關乎駕乘安全的核心配置,未來勢必會加入到消費者購車考量當中,進而讓更多車企注重開發這項功能。新技術的升級必然伴隨爭論,也是整體行業達成後續技術突破的必然。但最終,能讓用戶用著安心、用著安全、用著舒適的,才是最好的技術。
有意思的是,素有「車圈微博之王」之稱的李想在此次行業爭論中似乎好像顯得特別「克制」,理想其實也一直有在宣傳融合雷射雷達後AEB的優秀能力,也有不少網友希望李想加入到這場「戰鬥」中。而李想只是回復了一句,「不和華為吵架,實在吵不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