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城,年末瘋狂

2023-12-17     新周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讀城記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

作者:阿力米熱

臨近年末,汽車大省之間的爭奪戰,仍在持續。

今年1-10月,全國汽車累計產量2366.3萬輛,同比增長4.9%。這其中,汽車產量排名前十名的省份占據了全國汽車產量的「半壁江山」,依次為廣東、重慶、上海、山東、安徽、湖北、江蘇、吉林、浙江和陝西。

分省份來看,「汽車第一大省」仍為廣東,產量達到421.07萬輛,在高基數的情況下,實現同比增長21.1%。其次是重慶和上海,前10個月的汽車產量分別為184.35萬輛和168.05萬輛。

值得注意的是,重慶的表現相當強勁,其汽車產量連續超過上海、吉林(124.10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位。

與此同時,山東和江蘇的汽車產量增長迅猛,同比增長52.6%和72.9%,排名上升4位和5位,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七。而汽車產量長期排在全國前三的吉林,今年前10個月汽車產量同比下降了34.7%,跌至第八名。

作為製造業里產值最大、產業鏈最長、相關產業最多的一項,汽車產業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臨近年關,正值汽車產業衝刺的關鍵時期,這場關於汽車重鎮的「保衛戰」也已打響。

(圖/時代周報)

搶占新能源「潮頭」

在全國汽車製造版圖,今年1-10月,廣東、重慶和上海分別占據前三的位置。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重慶。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十個月,重慶汽車產量連續超過上海、吉林(124.10萬輛),與去年同期相比,排名躍升至全國第二位。這也表明,重慶正加速重回汽車製造中心。

實際上,若將時間線拉長來看,2015年,重慶全市汽車產量達260萬輛,居全國第一位,是中國汽車製造無可爭議的中心。不過,受周期性、結構性等因素影響,自2016年開始,重慶在全國汽車製造版圖上的地位開始逐漸滑落。

到了2019年,重慶汽車產量更是觸底達到137.46萬輛,淪為汽車產量第七城。遭受「重創」之下,重慶憑藉著已有的材料、半導體、電子信息等基礎,開始以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為主線,推動全市汽車產業轉型。

得益於此,重慶汽車產量迅速回升,2022年重回200萬輛。不僅如此,2023年以來,重慶全市新能源汽車對其汽車產業增長貢獻率高達85%。

重慶城市風光。(圖/unsplash)

除重慶之外,山東、江蘇的表現也同樣亮眼。今年前十個月,魯蘇兩省汽車產量同比增長52.6%和72.9%,分別位列第四和第七。

對於山東來說,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產業和消費大省,汽車產業的快速增長緣於新能源車的強力拉動。從已公布的數據來看,截至今年上半年,山東新能源汽車產量23萬輛,同比增長76%。

共青科技職業學院客座教授張翔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比亞迪、吉利等一線車企在山東設立分公司或生產基地,濟寧寧德時代、棗莊欣旺達、濟南比亞迪等一批項目的加速實施,也深度釋放整車生產企業產能。

在新能源汽車的驅動之下,山東正努力打造濟南與青島兩大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並提速煙台、日照、德州的新能源乘用車產業集群和淄博與聊城的新能源商用車集群,力爭今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40萬輛,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00萬輛左右。

與山東相似,江蘇汽車產量快速增長,一方面是受「低基數效應」影響,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形成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從區域分布來看,蘇州、南京、無錫、常州等蘇南地區集成電路、電子信息、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達,而南通、徐州、鹽城、連雲港等蘇北地區重化工、鋼鐵等傳統產業。在不同的特色產業下,各城市深耕優勢產業領域,使得江蘇在汽車產業上形成競爭實力。

老牌汽車大省「血拚」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異軍突起,傳統汽車製造大省正面臨「掉隊」危機。

從前十月份的數據來看,素有「中國汽車搖籃」之稱的吉林省,「掉隊」明顯。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10月,吉林的汽車產量為124.1萬輛,同比下跌34.7%,排名全國第八。

要知道,2022年,吉林省汽車產量還穩居國內市場前三強。現如今,吉林正面臨跌出前十的壓力。

暨南大學教授、數字經濟與未來城市研究院院長鬍剛表示,吉林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當前已構建起堅實的汽車產業基礎和較為完善的產業鏈體系,也集聚了發動機、汽車電子、傳動系統、底盤、車身等各類汽車生產要素。

(圖/unsplash)

「不過,對於整個東北地區來說,近幾年,東北三省人口的流動範圍不斷擴大,不斷南擴。再疊加新的投資向沿海和中部地區流入,市場、消費空間發生了空間挪移,東北逐步喪失了工業優勢。」胡剛說道。

雖然這些因素制約了其經濟發展,但在新能源產業浪潮中,吉林也抓住了機遇。今年以來,吉林省啟動實施汽車產業集群「上台階」工程,加快整車、零部件、後市場「三位一體」全面提升,進一步擴大投資布局,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條。

不止吉林,面對來勢洶洶的新能源浪潮,在各地爭搶資源之下,作為老牌汽車產業重鎮的湖北,汽車行業發展也已遇到瓶頸。

今年前十個月,湖北汽車產量達到146.59萬輛,同比下滑-8.5%;同期安徽汽車產量達到了156.29萬輛,同比增長8.1%,在這一升一降期間,湖北的全國排名從第五位下滑至第六位。

實際上,若將時間線拉長來看,湖北汽車產量已連續五年負增長。更重要的是,在新能源車滲透率增高的背景下,對燃油車的替代趨勢越發明顯,導致燃油車企在湖北境內掀起了大降價的浪潮,傳統汽車產業重鎮也面臨危機。

智能化生產。(圖/unsplash)

在此背景下,湖北推動汽車產業轉型發展和能級提升的聲量越來越高。《湖北省汽車產業轉型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目標到2025年,將建成全國重要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省汽車總產量比重達到40%以上,產值達到3500億元。

隨著汽車產業的變革與升級加速,以及多項新能源汽車綜合政策的助力下,眾多省市正持續押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

面向2025年,上海和深圳都將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產量目標鎖定在200萬輛;廣州的目標是新能源汽車產能超200萬輛,進入全國城市前三名;重慶則瞄準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超過150萬輛。

這樣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高地正在加速形成。而面向未來,「充分利用科技、人才及資源優勢,把握產業變革的機遇,形成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才是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課題。」張翔說道。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a48dc38f1a6c51d9fb8d8f0cae95d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