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區管家,一群「隱秘而偉大」的人

2023-07-23   視覺志

原標題:富人區管家,一群「隱秘而偉大」的人

來源: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

在普通人的世界裡,家庭管家像是一群隱形的人。

|圖源《唐頓莊園》

做了15年家庭管家的魏仲田,甚至沒有朋友,因為「沒有辦法去和別人聊這些事情」。

魏仲田在各式各樣的豪宅中長久地生活過,其中面積最大的一所,有2000平方米,推開窗,外面有泳池和成片的花園,不過魏仲田的房間裡一扇窗戶都沒有。

他是這座豪宅的管家,和所有的保姆、保鏢、司機、廚師一起,住在四周密不透風的地下室里。單從人數來看,豪宅里的生活空間是失衡的,在地下生活著的20餘人,為生活在地上的六口之家服務。

魏仲田在其中扮演著統籌者的角色。只要有他在,這所豪宅里的一切就能井井有條。他每天要花費很多精力琢磨如何提升僱主一家的生活品質。為此,僱主每年會支付他80萬元的薪水。

人們很難想像家庭管家工作的具體情景。在普通人的世界中,家庭管家像是一群隱形的人。在職業道德和保密協議的約束下,他們幾乎不會在網絡上分享任何和工作相關的事情。做了15年家庭管家的魏仲田,手機里沒有一張和僱主相關的照片,生活中也幾乎沒有人知道他所從事的行業,他甚至沒有朋友,因為「沒有辦法去和別人聊這些事情」。

某種程度上,家庭管家是一群「隱秘而偉大」的人,他們犧牲掉了自己的生活,以此換來他人的幸福。

家庭管家犧牲掉了自己的生活,以此換來他人的幸福。

|圖源《唐頓莊園》

管好一個家有多難?

家庭管家的工作分為六個板塊,分別是衣、食、住、行、健康和娛樂。許多事情不需要管家親力親為,但需要管家全部熟知並且合理調度。

15年來,魏仲田服務過四個家庭。每次去往新的僱主家後,他都會對方圓十公里內的超市、商鋪、醫院、學校進行系統的了解。

管家掌握著家裡的財政大權,日常的採購經他之手完成,所以魏仲田要快速熟悉附近的超市和市場來滿足日常和年節的採購需求。家中所需的食材分為員工餐和主人餐兩種,僱主所食用的菜、肉、蛋、奶,都要尋找特定的供應商,以確保其品質的穩定。在檢索周邊商鋪的過程中,魏仲田也要對外牆清潔和汽車救援進行對比,等出現突發情況時,可以迅速解決。

同時,魏仲田會為家裡的每一個成員建立健康檔案,大家的過往病史、體檢時間、飲食禁忌⋯⋯所有的信息都會在其中體現。根據僱主一家的身體狀況,魏仲田會與相關醫院科室的醫生建立聯繫,確保僱主的身體出現問題時,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當地最好的醫生就診。「包括病房資源,他們家裡有人生病了需要住到高幹病房去,僱主自己不一定會去拓展這樣的資源,但作為管家,你要提前準備好。」魏仲田說。

對小孩的教育進行規劃,也是管家一定要做的事情。通常孩子在上小學時,僱主就會開始思考孩子要去哪裡讀初中、高中,是留在國內還是出國,而這個時候就需要魏仲田將當地幾所優質學校的師資力量、主辦單位、教學特色做一個匯總式的總結,或者針對留學做出幾套不同國家的方案,交給僱主做最後的決定。日常的功課輔導、興趣培養,魏仲田也要參與其中,「雖然不需要我去教孩子知識,會有家教來負責,但我要和家教制訂學習計劃」。

對於魏仲田而言,這些都是基本的工作,在入戶三到五天後,他就會以這些為基礎交給僱主一份工作計劃,「我得告訴對方我要怎麼管理這個家」。

一流管家之間的博弈,一定在於細節。魏仲田的一位僱主家裡有間幾百平方米的佛堂,來做客的人時常會去拜一拜,曾經有一位客人在離開之後寫下了這次做客的細節,其中就提到:「我光著腳走進佛堂很安靜,不知道為什麼,當我出去的時候卻發現鞋子掉頭了。」而魏仲田就是那股「不知道為什麼」的神秘力量,無論是僱主還是客人,只要在這棟別墅內,他們鞋尖的方向就一定是朝著門的,「很多客人都是僱主生意上的夥伴,他們來了之後看到家裡也管理得這麼好,合作起來就會更踏實一些」。

如果哪位客人稱讚了家裡香薰的味道,那麼下次他再來做客時,一定會聞到相同的味道,花束也如此。但客人們很難在家中兩次見到同一套餐具,「這樣可能會讓人覺得僱主家就只有這一套餐具」。魏仲田有自己的管家日誌,他會將每天發生的事情、宴客的具體情況細緻地記錄下來,掌握每一個客人的喜好。

在聊到這裡時,魏仲田饒有興致地向我拋出了一個問題:「想像一下,如果你是管家,即將要接待有政治人物參與的私宴,你需要做哪些準備?」

一流管家之間的博弈,一定在於細節。

|圖源受訪者

在我做出了「照顧每個人的口味,準備禮物」的回答後,他告訴我:「你說得對,但要想一想,為什麼他們不去五星級酒店、不去米其林呢?因為私宴有更強的私密性,所以在客人來之前,要關掉家裡所有監控,把所有服務人員的手機都收上來,防止拍照和錄音,同時也要和對方確認是否需要派車去接。」

這一切,都要靠自己去領悟。與其他行業不同,管家行業中很難有「幫傳帶」的空間,生活是一門複雜的功課,即便是專業的管家學院,也無法預設生活中的所有可能性從而傳授標準答案。所以管家的黃金年齡,從來不是二三十歲的青春歲月,他們必須在生活里熬著,練就足夠敏銳的感知力,摸透了人情世故,才能在管家這個崗位上做得令人欽佩。

即便是專業的管家學院,也無法預設生活中的所有可能性。

|圖源受訪者

自渡與犧牲

採訪前一天,魏仲田剛過完60歲生日,但除了他有些花白的頭髮外,很難在他身上感受到歲月的痕跡。他的背挺得筆直,白色襯衫和銀色馬甲上沒有一絲褶皺,聲音很平穩,走路時會下意識地做出直臂式手勢指引方向。他一直認為,「你要先把自己打理好,別人才能放心把家交給你嘛」。

魏仲田成為管家,是在他43歲這一年。大學剛畢業那會兒,魏仲田選擇了創業,但失敗了,於是他進入了一家報社工作。「那時候改革開放開始沒多久,老百姓的穿衣打扮怎麼弄?我們的報紙就是在當時引領時尚潮流的,當時還和中國流行色行業協會合作,發布每年的流行色,發行量特別好。」

魏仲田在報社裡一做就是五年,這段時間裡他的審美和時尚感知力快速提升,這在後來的管家工作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他需要對應場合幫僱主搭配合適的衣服,對僱主一家喜歡的奢侈品品牌進行深入了解,在推出新品時第一時間告知他們。

不過做記者時薪資很少,據魏仲田回憶,當時他一個月的薪水只有六七百塊,不太能支撐起一個家。他的太太是做高端俱樂部的,恰好有位相識的台灣老闆想在北京開一家高爾夫球場,讓魏仲田太太介紹一位可靠的人,魏仲田就去了,老闆對他的思路很認可,於是魏仲田成了北京第七家高爾夫球場的市場部副主任。從那時起,他每天在工作中接觸的都是富人,市場部的工作更讓他對這一群體的心理和需求有了深刻的了解。

至於成為管家,則更像一場意外。當時,魏仲田已經進入高爾夫行業十幾年了,在廣州的一家球場任總經理,後來又成為老闆的私人助理,一來二去,老闆就把整個家交給他打理。「我那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管家,我們都叫助理,後來這個行業發展起來,我才知道原來我那麼早就開始做管家了。」

魏仲田|圖源受訪者

雖然管家手下經常管理著二三十個人,但這並不是什麼威風的活,魏仲田時常能感受到寄人籬下的滋味。

做管家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忍受、消化委屈。人和人長久地相處,難免有誤解和意見相左的時候,「但僱主是絕對不可能和你道歉的,這麼多年從來沒人和我說過『昨天的事誤會你了,別往心裡去啊』,他們表達歉意的方式就是『這是我從國外帶回來的剃鬚刀,你拿去吧』」。

管理者的角色向來都不好做。有些僱主家中會有在這裡工作了十幾二十幾年的老保姆、老司機,面對一個新來的管家,他們往往都是一種不服的心態。被老保姆刁難,或被人在背後告黑狀,這些勾心鬥角的事,魏仲田都經歷過,但是他認為優秀的管家要會籠絡人心,把大家的心擰成一股,「識人心,懂人性」是家庭管家不斷進階的基礎。

魏仲田曾經教一位保潔人員清理馬桶,可是他一直都做不好。魏仲田在又一次示範時告訴他,「馬桶要清潔到裡面的水可以喝才算合格」,隨後他真的將馬桶水喝了下去。

做管家的這些年,魏仲田已經學會了「自渡」,在經歷過不愉快的事情後,他會聽聽郭德綱的相聲,或者看看小品,讓自己笑出來,然後好好睡上一覺,第二天早上醒來就把所有不好的情緒都忘掉。「只有這樣才能活得樂和,一點委屈都不能受的人是當不了管家的。」

魏仲田認為自己是有雙面性格的人,儘管在採訪中他很健談,但他告訴我,他在工作中是個話很少的人,做管家需要儘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如果我在僱主前什麼都說,他一定會認為我在外面也會到處說他的家事。必要的溝通是非常有用的,但哪些事情必須要講、哪些事情自己就可以做主,一定要把握好」。

做管家的第一課,就是要學會忍受、消化委屈。

|圖源《唐頓莊園》

做管家的日子裡,魏仲田幾乎每天都會在凌晨5點起床,開完例會後監督保姆在早上9點之前完成日常打掃工作。「這是他們的家,沒有人會喜歡一群人在自己家裡晃來晃去,所以我們要盡力在他們看不見的時候把一切都打理完畢。」

當然,也會有一些比較浮誇的僱主,他們享受被人簇擁的感覺,在落座之前,會把肩上披著的大衣向後甩,這個時候管家就一定要接住他們的衣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要懂得察言觀色。」

不過,這對魏仲田而言算不上什麼難題,他的心思比很多女生都細膩,從小時候起,他媽媽就經常對他說:「你這輩子就是操心的命。」做管家後他依然如此,對每件重要的事他都會提前做三套方案,避免發生意外導致事情做不成。

但讓他有些遺憾的是,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操心別人的家,卻對自己的小家有許多虧欠。魏仲田的兒子今年18歲了,他小的時候根本不認識魏仲田,現在也很少和魏仲田講話,這麼多年來,他還沒有喊過魏仲田一聲爸。陪伴的缺失所釀成的遺憾,很難被抹平。

身為管家,魏仲田需要全年24小時待命,平常就住在僱主家裡,只有僱主一家出去旅遊或去異地過年,不需要他陪同的情況下,他才能回家待上幾天。「做我們這一行,很多都是單身或者離異,因為根本沒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家。」

退休後,魏仲田把家裡的家務全部包攬下來,他有廚師證,做飯很好吃,打掃起房間來也很細緻。「這算是對我太太的一種彌補吧。」魏仲田說。

做管家需要儘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圖源受訪者

龐大的家族行業

決定不再入戶做管家後,魏仲田開始搜羅國內管家培訓機構的資料,並挑選了幾所進行實地考察,想要系統學習英式管家理論。他比所有的老師年紀都大,經常有人問他:「您都做了這麼多年管家了,為什麼還要來管家學校學習啊?」

每次他都會回答:「這些年太忙了,一直沒能系統學習關於管家的專業知識。」這也是他內心真實的想法,但考察下來,他卻有些失望,大多數管家學校的教學,都是形式大於內容。

各個學校所開設的課程都差不多,基本圍繞著管家歷史、管家技能、管家體系、管家的職業道德來展開,其中技能課頗為豐富,許多學校都有專門的紅酒課、茶藝課、香薰課⋯⋯看起來門類豐富,實則都是些花拳繡腿。

「這些技能管家需要掌握,但不應該作為主要的授課內容。就拿茶藝來說,大多數愛喝茶的老闆都是自己懂茶的,並不需要你在一邊給他表演,他們在談事情時也並不希望你一直在場。相較於這些進階的內容,教教學生們第一天去僱主家報到應該怎麼做其實更重要,因為這是每個人必須要面對的,普通人從未見過一兩千平方米的私宅,第一次去會手足無措。」

「就拿茶藝來說,大多數愛喝茶的老闆都是自己懂茶的,

並不希望你在一邊給他表演。」

|圖源《唐頓莊園》

魏仲田最後選擇去荷蘭國際管家學院,就是因為他發現這裡是學習英式管家理論的「天花板」,會教授很多英式管家知識,細緻到管家的著裝、要怎麼穿鞋,都涵蓋在內。不過在這裡也有一些讓魏仲田感嘆實踐大於真知的時刻,比如在上熨燙課時,魏仲田按照自己的經驗所熨燙出的衣服比老師的速度還快、還要整潔。

目前,國內的管家行業還處於魚龍混雜的階段,無論是管家的培訓、相關證書的發放,還是行業的監管,都沒有形成一套嚴密的秩序。最近兩年,魏仲田在經營一家管家中介公司,運用自己過往積累的人脈為管家推薦合適的工作。但在面試管家時,他經常遇到一些不誠實的人。「我們這個行業是沒有辦法做背調的,你問他在哪裡做過,他完全可以回答你僱主要求保密。有很多保姆、家政會說自己以前做的是管家,因為薪資會翻好幾倍。」

每當出現這些情況時,魏仲田都可以用幾個問題來輕易識破謊言。他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你在做管家時穿什麼鞋啊」。

「沒做過管家的人,一般不知道這個答案。我們一般都穿牛筋底的皮鞋或者布鞋,因為這兩種鞋無論你怎麼走路,都沒有聲音。」魏仲田說。

他之所以在本該退休的年齡成立管家機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為以管家為職業的人提供一些背後的支撐。「你看,在其他行業,大家都是以組織為單位進行活動,員工遇到了什麼事,可以和領導一起商量,但管家不行,遇到事了只能自己扛著,很多事情他不知道該怎麼去解決。」

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是只有無限風光,沒有至暗時刻。

|圖源《唐頓莊園》

最近幾年,各類管家培訓機構的增多,導致了管家行業薪資的「跳水」,它不再如許多人幻想中那樣,一入職便可成為高收入人群。據魏仲田了解,現在的新管家中,有酒店管家、生活助理類工作背景的,每月到手薪資一般在1.5萬元左右。當然,如果能堅持三年以上,工資至少會翻一番,「只不過很多年輕人都堅持不住,干一年半載有一點不開心就跑了」。

事實上,富人們除了家庭管家之外,往往還有家族辦公室,用於處理家族企業的事宜。「很多有錢人是不會直接給家人錢的,他們會給家人機會,比如他是做房地產的,那麼他可能會讓他的妹妹做裝修公司。」魏仲田解釋道。

相較於內地,香港地區的家族辦公室發展更為成熟。在香港,家族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有越來越多的家族企業開始關注到家族管理的相關問題,並尋求專業家族管理機構的幫助,以此來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黃迅瑤是香港一家辦理家庭管理和家族承傳國際機構的專業人士。據她介紹,家族辦公室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的歐洲貴族家庭,而後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現代家族辦公室的架構。目前,香港的家族辦公室主要包括家族持有公司、家族基金、家族辦公室管理公司、家族董事會、投資委員會、家族教育、家族治理七大板塊,並且有相應的家族治理規範、專業標準和道德規範、法律和監管規範、投資和風險管理規範,來確保客戶的利益和家族的長期繁榮。

同時,家族辦公室也會和家庭管家建立緊密的聯繫,使家族成員的生活和工作更加舒適,提高整個家族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其中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對於想投身家庭行業的人而言,這也許是繼管家之後的又一片藍海。

但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是只有無限風光,沒有至暗時刻的。特別是與生活、家庭息息相關的職業,其中更沒有屬於投機主義者的路。只有在其中磕碰過,才能長出盔甲。

文章轉載自生活方式研究院,作者高滔滔。

生活方式研究院,是新周刊旗下的生活方式領域研究型平台。在這裡,你會刷新觀察生活的視角。

23 / Jul / 2023

監製:視覺志

轉載: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微博: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