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翁山蘇姬: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勤奮上超過中國

2021-01-20   枕貓

原標題:緬甸翁山蘇姬: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勤奮上超過中國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中十分講究「謙虛」二字,尤其是自謙,若是在人前自我誇耀,只會令人覺得厭煩,非但會感覺這人在自吹自擂,還會覺得這人在誇大其詞,實際上根本沒有自己所形容的那麼好,但若是這些誇獎的話從其他人嘴裡說出來,非但會增加可信度,還會讓更容易讓人注意到被誇獎的優點,而翁山蘇姬就是「稱讚中國人勤奮」這件事裡的其他人。

在2019年4月25日舉行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民心相通」分論壇上,緬甸方國務勞資翁山蘇姬女士這樣評價中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勤奮上超過中國。

作為我們的鄰國,緬甸說出這樣的話,無疑是對我們的肯定,但這樣的話也引得很多人持反對意見,那中國究竟有哪些地方體現了勤勞,又如何超過其他國家呢?

翁山蘇姬

農業大國的勤奮

農業作為一個國家裡所有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自然也是最能體現一個國家勤奮的地方,而我國的這種勤奮更是從古開始,流傳至今的。

早在新石器時期,中國農業的生產格局就已經開始逐漸形成了。在兩河流域產生的農業生產文化也是世界農業的起源之一。最早的中國農業中還沒有種植業這一類別,人們主要依靠著採集野果與自然作物和漁獵野獸來填飽肚子,進行日常生產生活。

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和自然資源的逐漸減少,「如何填飽肚子」成為了一個被提上日程的話題,採集業的不穩定讓人民開始進行原始的種植業和畜牧業,所以在這一時期,就已經有了許許多多神農氏與農業的傳說。

在隨後的歲月里,中國人關於農業的勤勞更是有目共睹的,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開始逐漸形成。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精耕細作的農業,這一時期鐵犁和耕牛的出現,都讓精耕細作成為了可能,勤勞的人們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漸融入自己的生活里,他們開始發現不同的土地在不同的季節適合種植不同的作物,而耕作方式也可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農業

這樣的小農經濟一直持續到近代,這期間,無論是耕作方式,還是農具的使用,都領先於世界,這也是中國人勤奮的重要表現之一。而到了近代時期,面對著資本主義的入侵,小農經濟開始遭受重創,並使得中國的農業逐漸落後於世界。

在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追趕上落後於其他國家的差距,中國人更是將農業里的「勤奮」二字發揮到了極致。那時的土地剛剛從地主手中被解放出來,送到了農民手裡,這一舉動刺激了農民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耕作種植方面有著其他國家人沒有的熱情。

在今天,不斷提高的科技更是讓中國人的勤奮有了應有的回報,在2017年時,我國的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了66160.72萬噸,較比建國時的11318.00萬噸,有了近5倍的增長。

而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也從當年的461億元增長到109331.72億元,這一串串數字的背後就是無數中國農民勤奮耕耘的體現。

在今天,我們已經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我們仍然沒有忘記發展農業,也沒有辜負這片神州大地,無數的農業工作者依然在夜以繼日的勤奮工作,只為了讓我們的農業成為發展其他事業的基礎,讓中國人從吃飽到吃好。

農民

工業也中國人的勤奮所在

說起工業,中國人的勤奮也是世界聞名的,這樣的聞名不光來自現在,更源自於過去,而在過去這樣的勤奮里還包含著濃濃的愛國之情。

在進入近代開始,無數的西方工業湧入中國,他們憑藉著工業革命帶來的碩果,向中國不斷傾銷低價生活用品,這樣的行為使得無數的民族工業與小作坊開始面臨困境。

因為一旦在這些方面過度依賴他國,不單單意味著我們的財富會無法制止地流向他國,也是在埋下隱患,讓其他國家掌握著我們的生活命脈,所以一批工業家、企業家開始用「實業救國」,而他們的行為背後,就是中國人勤奮發展工業的雛形。

在一眾民族企業家裡,張謇成為了絕對的代表者,他從小進入私塾學習,在1894年高中狀元,名揚四海。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把自己放在一個高人一等的位置上,反而是認識到了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所以選擇辭官,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始創辦紗廠,用他的話講這叫做:「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正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有了如同張謇一樣的想法與做法,才一點點地推動了近現代中國工業的發展,而他勤奮的建廠、生產,也讓他成為了愛國企業家的代表,為後世所敬仰。

張謇

到了現代,工業也成為了體現中國人勤奮的重要位置之一。在中國發展自己的工業的前期,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叫做「自力更生」。那時的中國還不夠強大,但世界上很多的國家都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

面對這一情況,無數的工業從業者開始了「靠自己」的艱難創業之路,這過程中雖然有許許多多的失敗與挫折,可這都是我們經驗的積累,也正是這些經驗,讓我們得以發展工業,強化國力。

1943年時,山東省濱海區工商行政管理局響應號召,選擇生產自救,自己開設制鐵工廠。說是工廠,實際上就是十幾個工人在廠房裡忙碌,將所生產的物資全部送到前線去。到了後來,面臨工廠轉型的問題,無數的工廠倒閉,可這家工廠卻大膽地接下了國家分配的重要任務,最後促成了自己的轉型,這家工廠就是後來的徐州重型機械廠。

正是許許多多同這家工廠一樣的勤奮與創新,才讓中國的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自立更生」到「尋求創新」再到今天的「大國工匠」。這背後都是一代代勤奮的中國工業人所作出的努力。

中國的工業

勤奮,中國人骨子裡的品格

在2018年,美國統計局曾經做出過這樣的一次統計,他們將各個國家人口的勞動總量與勞動參與率放在一起,進行了排名,中國不出意料的在榜上,而且位居第一。

勞動總量是指,以家為單位,家中所有符合條件勞動者的勞動時間。而勞動參與率是指以家為單位,家中成員參與勞動的比例。這兩種數據的值越大,也就說明這個國家裡勞動者越多,勞動時間越長。

在這次的統計里,中國的勞動參與率為百分之七十六,也就意味著全國只有約四分之一的人沒有參與工作,而這四分之一的里還要包括多少的老人、孩子。同樣參與對比的美國勞動率為百分之六十五,日本則更低為百分之五十八。這樣的數據都在一遍遍地告訴世界,中國人是勤奮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外國企業都更願意接受中國工人,因為他們足夠勤奮,幹活肯吃苦,能出力。在異國他鄉生活的中國人,更是將勤奮二字展現得淋漓盡致,無論是24小時開門的商店,還是周末周日裡選擇營業的餐館,他們大多都有中國人的身影。

中國工人

而在我們的國內,清晨三四點鐘的大街上就有了環衛工人的身影,白領們拿著咖啡,夾著文件走進辦公樓,埋起頭工作就是一天。

他們也會抱怨,也會偶爾互相訴訴苦,調侃下上綱上線的領導,說一說客戶的難纏,但這都沒有阻攔他們繼續在崗位上的奮鬥。

而且這種奮鬥是不分男女的,是沒有性別差異的。在關於世界女性勞動率的統計里,中國也位列榜首,擁有著將近百分之70的勞動率,正是應了那句「婦女能頂半邊天」。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地方,夜裡九點可能才是下班的晚高峰,而總有那麼幾座辦公樓在凌晨都還亮著燈,遠處高聳入雲的煙囪日夜不停地噴著濃煙,工廠好似沒有休息般的輪轉著,這些背後都是無數中國人勤奮工作的結果。

有人說,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吃不了苦,也不夠勤奮,而這一問題的答案,我們仍舊無法斷定,只不過我們知道的是,在今天,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還在不斷上漲,每年仍舊以一個穩定的速度攀升。也許不是中國的年輕人不夠勤奮了,而是因為前人的不斷地努力,讓中國人現在的年輕人有了另一種勤奮的方式。

中國環衛工

從古至今,勤奮兩個字都是在中國人血液里流淌的一種精神,這是從古老文明中脫胎而出的一種習慣。我們用幾千年的時間學會了「天道酬勤」四個字,也明白了勤奮是一個人、一個國家真真正正能強大起來的重要手段,而這種精神也將讓中國越來越富強。

總有一天,我們會讓全世界都認同翁山蘇姬的那句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勤奮上超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