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養在路上

2019-07-23     法圖曼

很多公號宣揚「學渣和學霸只隔著一個暑假」,於是父母對於孩子的假期安排格外用心,如今大城市的孩子,很少能夠享受我小時候那种放羊式的暑假。帶孩子去旅行,已經成為父母的必修課。似乎不帶孩子出門旅行的父母就是不合格的父母,不關心孩子的精神成長,不理解成長的意義。

閨蜜說,帶孩子旅行是一件很頭大的事情,不但要照顧孩子的吃穿用度,還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健康,挺心累的。最關鍵的是,孩子還那么小,根本不會欣賞路邊的美景,長大後也記不住這段旅行。可是我想說,帶孩子旅行的意義並不是路邊的風景,而是父母在身邊的陪伴。

雖然孩子可能不能完全記得清旅程中看到的風景,以及經歷過的趣事,但是父母的愛和陪伴,就是孩子最美好的回憶。此外,在旅行結束後,父母多和孩子一起聊一聊旅行中的故事,會讓孩子對此次旅程記憶猶新的。

一位著名的攝影師曾說過:「孩子時代看過的風景,會長留在腦海中。直至成人後面對人生的分岔路時,給予我們鼓勵與勇氣的,可能不是誰曾說過的話,而是那曾經看到的風景。」

的確,雖然有人覺得帶孩子出去旅行很雞肋,但旅行給孩子留下的影響其實還是件很玄妙的事。

旅行能用最直觀的方式,讓孩子們看到最真實的世界,觸碰到最真實的生活。

走過斑駁古老的城牆,歷史會一幕幕在眼前浮現;揮汗于山崖之間,心中能盪起詩人的壯志豪情;絢麗斑斕的湖水,也蘊藏著奇妙的科學。

這種行走間的學習,能帶給孩子最震撼的體驗與最真實的記憶。

除了能幫助孩子學習,旅行更能提供潛移默化的素質教育。

旅途中,孩子們能提升自己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並培養出堅強獨立的品格,這些都是書本所無法完成的也是現代教育所欠缺的。

對孩子來說,意志品德的培養要比繁雜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

整理收納自己來

一段輕鬆愉快的旅程,整潔有序的行李功不可沒。

孩子需要像父母一樣收拾自己的出行用品,這是讓他們學習獨立的最好機會。

參與行程規劃

讓孩子和父母一起選擇景點,制定行程,能培養孩子的動腦和對全局的掌控能力。

在到達每一個目的地的時候,孩子會更有成就感,他們對自己的旅途也能更加難忘。

寫日記很重要

在每天的旅程結束之際,寫一篇日記,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

這樣孩子對看到的東西能有更深的印象,並能讓孩子養成在旅途中思考的習慣。

也是培養孩子表達和寫作能力的極佳機會。

即時閱讀

景點內的宣傳冊,標牌,碑文都是值得去認真瀏覽的,它們之中往往隱藏著有關文學,歷史,科學等豐富知識。

如果家長知識儲存量較豐富,根據景點背後的文化做知識擴展,也是一個最直觀,孩子吸收知識最快的方式。

為人父母總是想要給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可是他們卻忘了,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和父母的愛與陪伴,以及帶著他們去見見外面的世界。

我們去旅行,

不是因為有錢,

是因為遠方的花朵,

比公園的更嬌艷,

陽光比上班路上的更溫柔,

空氣比寫字樓中的更清新;

我們去旅行,

不是因為有錢,

是因為我曾許了自己,

一個關於春天的夢,

夢裡有粉色的櫻花,

有正在飄落的花瓣,

有安靜的房屋,

有騎著單車的自己;

我們去旅行,

不是因為有錢,

是因為我想在被生活,

磨平了耐心的時候,

依然保持有說走就走的勇氣,

穿上性感的比基尼,

在沙灘上驚艷四方;

我們去旅行,

不是因為有錢,

是因為那絢爛的海底世界,

還未曾見過,

與魚兒同游、與海龜玩耍,

那種感覺該怎樣形容呢,

說為「一眼萬年」吧;

我們去旅行,

不是因為有錢,

是因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喂馬、劈柴、週遊世界才是夢想,

你不可能等攢夠了錢,

再去過想要的生活,

那個時候,

可能世界都變化了一圈;

我們去旅行,

不是因為有錢,

因為旅行就是一場修行,

我們都走在各自的朝聖路上,

我們旅行的目的,

從來不是個地理名詞,

而是為了,要習得一個看事情的新角度;

我們去旅行,

不是因為有錢,

是因為凡是遙遠的地方,

對我都有一種誘惑,

不是誘惑於美麗,

就是誘惑於傳說,

即使遠方的風景並不盡如人意,

我也無需在乎,

因為這實在是一個迷人的錯

我們去旅行,

不是因為有錢,

是因為一輩子三萬多天,

不想活成一天,然

後複製下去,

想活成精彩的每一天,

生命在於痛快的活過

我們去旅行,

不是因為有錢,

是因為不想年老之時,

回想一生,

除了千篇一律的工作,

和平淡如水的生活,別無他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PycK2wBmyVoG_1ZMK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