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光:陳光威傳》:自主創新才是中國走向科技強大的必由之路

2020-06-09     紅顏為君醉

原標題:《民族之光:陳光威傳》:自主創新才是中國走向科技強大的必由之路

2020年註定是根植於我們記憶深處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貿易戰、全球經濟下行三重風險疊加之下,逆全球化思潮湧動,國家安全牽動人心,科技創新戰略的路徑選擇不只是管理問題,已經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如果核心科技掌握在別人手中,我們必將付出慘重代價。

在中國企業界,有一個關於科技創新的話題持續爭論不休,「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到底能否通往成功?2020年4月,由新生代企業史作家陳潤領銜創作的《民族之光:陳光威傳》,給出了響亮的回答:自主創新才是中國走向科技強大的必由之路。

陳光威1942年生於山東威海,這一代人經歷過戰爭動盪、新中國成立、「文革動亂」、改革開放等歷史轉折,特別渴望通過奮鬥改變命運,常懷愛國之情、報國之志。1987年,陳光威臨危受命,將一家瀕臨破產倒閉的鎮辦小廠起死回生。經過10年開拓進取,他將光威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釣具製造企業。如今,光威僅漁具業務年產值近10億元,擁有「GW」「光星」兩大自主品牌。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光威從生產玻璃鋼釣魚竿轉型到碳素釣魚竿,需要用到進口碳纖維材料。然而,由於碳纖維屬於軍工材料,進口受到嚴格限制,供給方多次派人調查光威是否將碳纖維用在釣竿生產上。更嚴重的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碳纖維供應實行「通知式漲價,賞賜性供給」,這不僅意味著光威的未來前景受制於人,而且嚴重危及中國碳纖維產業發展。陳光威吞不下這口氣,他說:「泱泱大國,豈能仰人鼻息?」

陳光威的錚錚之問背後是一段長達70年的中國科技抗爭史。1949年11月,美國秘密發起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限制各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剛剛誕生的新中國毫不意外被列入制裁名單。1994年4月,「巴統」解散,但新的「不平等條約」《瓦森納協定》變本加厲,西方33個國家聯手繼續遏制中國,他們列出軍民兩用商品和技術清單、軍品清單,對中國實施禁運和封鎖。

碳纖維是一種高性能合成纖維,是應用廣泛的高科技材料,也是國防武器裝備保障的重要戰略物資,被譽為材料界的「黑色黃金」。受西方禁運條約限制,我國碳纖維技術到21世紀初期仍然沒有根本性突破,產業沒有建立,成為新材料研發中是為數不多的失敗案例,嚴重製約我國工業、國防、科技發展。

1998年,光威進口中國第一條寬幅碳纖維預浸料生產線,生產出真正意義上第一卷中國碳纖維預浸料,開啟國產先進碳纖維復合材料製造和應用先河。光威的多項碳纖維預浸料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成為國內技術領先和產能最大的復材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2002年,陳光威成立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專業從事碳纖維的研發和生產。

此時,偏居東海一隅的陳光威並不知道,國家科技部已經在2001年啟動「863」課題組,其中就有碳纖維科研項目。一個偶然的機會,陳光威得知「863」的碳纖維項目計劃,他毫不猶豫表態要「為國家干點事」。

2003年,光威得到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進入「國家隊」。2004年,光威研發出國產T300級碳纖維,這是中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碳纖維。2005年,光威「863」項目通過驗收,開啟國產碳纖維在航空國產化應用驗證的歷程,此為「民參軍」。經過兩大關鍵節點,光威逐漸形成「原絲-碳纖維-織物-預浸料-復合材料製品-設備」的完整產業鏈,完成向科研型生產企業的轉型。2017年9月1日,隨著光威復材在創業板上市,光威的碳纖維事業迎來跨越式發展,行業領先地位不斷加強鞏固。

遺憾的是,陳光威沒有等到這一天。2017年4月22日,他因積勞成疾,在威海病逝。在人生最後十幾年,陳光威帶領團隊廢寢忘食,攻堅克難,突破各種技術壁壘,成功實現國產碳纖維產業化,為中國碳纖維在國際舞台贏得尊嚴。他常說:「我人生的時間不多了,所以下定決心,一定要抓住生命最後這幾年。」

為了探索碳纖維自主創新的道路,陳光威承受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壓力和痛苦。從2002年到2017年,光威在15年間研發投入40多億元,除國家給予的部分配套支持以外,其餘全部靠自有資金和貸款。最困難的時候,陳光威將所有釣具生產的廠房、設備甚至訂單全部抵押,連自住的房子都抵押給銀行。他不惜傾家蕩產,卻從未向國家講過一句困難,提過一次要求。

憑著這股自強不息、拼搏進取的精神,光威成為我國第一家實現碳纖維工程化的企業,我國也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高性能碳纖維工程化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我國材料科學界泰斗師昌緒為陳光威題詞:「發揚威海精神,創建中國碳纖維基地」,並稱讚「你為民族爭了光!」

企業史作家們在書中總結了陳光威精神與光威的企業文化,這些精神財富堪稱光威成功密碼,可供中國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借鑑。書中有一句話總結得非常好:「陳光威在與自我競爭、與對手競爭、與時代競爭中不斷尋找新的使命,而使命中所隱藏的正是洞見商業未來的密碼。」

我們又該如何完成使命?那就是要相信國家強大,將個人命運、事業理想與國家使命緊密結合在一起,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順勢而為,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PrxonIBnkjnB-0z-q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