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工業園區」長啥樣?

2020-01-16     今報三門峽

預計8到10年後,一個布局合理、人口眾多、手工業發達的商代都邑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2019年12月26日,安陽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開工建設,預計8到10年後,3000多年前的殷商都邑布局將呈現在世人面前。殷墟是中國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如今,安陽市拿出150億元,建設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更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於艷彬/文圖

建成世界一流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安陽市文物局副局長、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辛店鑄銅遺址發掘領隊孔德銘告訴記者,總投資約150億元的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除殷墟遺址博物館外,重點實施宮殿宗廟區及王陵區提升、武官村民俗旅遊村和豫北紗廠活化利用改造等工程。

「未來8至10年內,殷墟遺址展示格局將呈現全新面貌,洹北商城、後崗遺址、鑄銅遺址等歷史遺存也將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和展示,最終呈現一個以考古學為基礎的完整的殷商都邑布局。」孔德銘說。

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有宮殿宗廟展示區、考古學展示區、洹河文化展示區等七大功能分區。「環境整治方面要向遺址公園類型靠攏,要復原殷商時期的自然風貌。比如地貌、農作物、地形,包括河流、道路等,都要按考古資料進行恢復。」安陽市文物局局長李曉陽說。

此外,還將在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東側、洹河北岸建設殷墟遺址博物館,這也是考古遺址公園的核心工程。博物館占地面積215畝,將全面展示殷墟考古成果,打造國際先進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國際交流傳播平台、旅遊服務中心和文化產業創新平台。

一大波考古人發掘殷墟秘密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考古學於殷墟搖籃中,在李濟、梁思永、石璋如、郭寶鈞等第一代殷墟考古人呵護下,由稚嫩到成熟,砥礪前行。新中國成立至今,在鄭振香、楊錫璋、劉一曼、唐際根等考古人的培育下,殷墟考古已長成參天大樹。

殷墟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中國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2018年殷墟迎來科學發掘90周年紀念活動上說,90多年的殷墟考古發掘,確證了商王朝的存在,中國早期歷史探尋從此有了支點。

一個布局合理、人口眾多、手工業發達的商代都邑呈現在世人面前:宮殿、王陵、居住遺址、家族墓地群、水網、大道,以及甲骨文、司母辛鼎、婦好鴞尊等精美絕倫的出土文物,無聲地訴說著失落王朝的繁華。

說起殷墟考古,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的考古學者:唐際根。這位1986年北大畢業的考古工作者,在殷墟一待就是二十餘年,他帶領安陽考古隊發現了商代中期的洹北商城,完善了商王朝的編年框架;他一力促成安陽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歷經8年,最終在2006年得以實現;他一手策劃殷墟博物館的建立,將「司母戊鼎」迎回故里展出;同時,他還多方奔走,籌措安陽文字博物館的創辦……

為了體現殷墟的價值,見證殷墟遺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造勢,2005年,唐際根向安陽市委、市政府提出將司母戊鼎請回安陽展覽,此提議得到國家博物館的支持,最終促成司母戊大方鼎在闊別56年後「省親故里」。

布局始終是殷墟都邑考古重任

作為長年堅守於殷墟考古發掘的第一線考古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認為,布局始終是殷墟都邑考古的重任。

何毓靈告訴記者,從最初的宮殿區、王陵區等這種點狀平面的認知,到如今的立體時空的梳理與構建,對殷墟都邑布局的探究已取得重要成果。

十年前,在宮殿宗廟區南劉家莊北地,發現殷墟時期的大型道路系統,開啟了殷墟布局研究的新征程。以道路為線索,是解決布局問題的關鍵鑰匙。2012年始,在洹河以北區域的大司空村村東發現大型道路;2015年,在洹北商城遺址內韓王度村東區域發現一處水溝。2017年至今持續的發掘讓他們對洹河以北道路走向,道路周邊的聚邑都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為今後探索該區域的布局指明了方向。

唐際根認為,路網、水網的出現,解決了殷墟布局的「骨架」問題,它使得殷墟過去發現的各種類型的作坊、居民點、王陵區、宮殿區等重要遺蹟全部有機地串聯起來。

堪稱世界第一的鉛錠貯藏坑

2003年在殷墟西部發現孝民屯大型鑄銅作坊後,又於2006年發現鐵三路大型制骨作坊,2008年發現劉家莊北地大型制陶作坊,激發了學術界研究殷墟手工業生產的工藝流程、生產技術、組織管理等相關問題的興趣。

2015年,在劉家莊北地發現一座埋藏近300塊、總重量達3.32噸鉛錠的貯藏坑,此貯藏坑東距苗圃北地鑄銅作坊約300米,時代為殷墟文化四期晚段。顯然,這是鑄銅作坊內重要的備料貯藏坑。堪稱世界第一的鉛錠貯藏坑的發現,無疑會促進青銅原料來源、鑄銅手工業生產規模等相關問題的研究。

何毓靈說,為了深入研究鑄銅技術、手工業生產及其原料供應等問題,近些年來,試驗考古成為解決之道,岳占偉、荊志淳、李志鵬等學者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綜合分析殷墟的鑄銅、制骨、制玉、制陶等作坊,發現這些作坊相對集中分布在一定區域,大體可以分為中、西、南、東四個「工業園區」。

眾多新發現,不僅促使研究者重新考慮殷墟都邑的布局、手工業生產等考古學問題,更為殷墟的保護提出了新挑戰。

何毓靈說,1999年發現,隨後進行鑽探與發掘的洹北商城是近20年商代考古的最大收穫。何毓靈和唐際根的觀點不謀而合,唐際根也曾指出,洹北商城的發現重新建立了早商、中商、晚商的商王朝編年框架,重建了銅器的發展分期,以及人們對殷墟與洹北商城關係的認識。

2015年在洹北商城發掘過程中,意外發現大量與鑄銅、制骨相關的遺物。同時發現了料礓石夯土平台、青銅冶煉與澆鑄區、相關廢料集中填埋區,甚至是隨葬有陶范、刻刀等鑄銅工具的工匠家族墓地。

洹北商城鑄銅與制骨作坊的發現與發掘,填補了中商時期王室手工業生產的空白,其獨特的生產技術,為研究整個商代鑄銅、制骨工藝奠定了基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P5trm8BUQOea5OwRAr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