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山西省范亭中學一則「嚴禁學生帶手機進校園」的報道引發熱議。
「范亭中學學生管理十不准」中有一條就是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校園,一經發現立即摔壞或拋入水桶。
對此,學生家長表示支持,稱「我們家長渴望控制娃玩手機,但娃不怕,實在難管。這下學校開始嚴管了,我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子女了」。「禁帶手機行動,大快人心,大得人心」。
自己孩子是個什麼情況,家長最有發言權。
2
不過,也有很多非學生家長表示反對。質疑學校管理簡單粗暴,侵害公民財產權……
有評論員發表文章說:
值得質疑的是,嚴管就能出好成績嗎?嚴防死守,一個年級一個通道,一個又一個安檢門,柜子里、床鋪下也不放過,讓學生的手機無處遁形;嚴格規定頭髮必須留多長,讓孩子把每一分每一秒都放在學習上,就能出好成績嗎?
教育是一門科學,也是藝術,學生管理是做人的工作,不能枉顧科學,也不能缺乏藝術,嚴防死守,無視學生的自主性,結果可能是南轅北轍。
一看到這種脫離實際的空談文章,我就想抬槓:嚴管不一定能出成績,但不嚴管就一定能出好成績嗎?嚴管和不嚴管出成績的可能性哪個大?誰都不能保證吃飯一定不會噎死,那我們還要不要吃飯?
家長管得住的孩子不會帶手機去學校。有的孩子沉迷於手機無法自拔,家長已經管不了,你還不讓學校管?
倘若一個吃不飽飯的人好不容易有了箱方便麵,你卻跟他說吃方便麵沒營養,信不信人家唾沫星子噴你一臉?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對教育來說,也是一樣的。
3
還有一些人,壓根不知道學生玩手機的危害。刷視頻看小說玩遊戲這些,無非是影響孩子學習,順帶弄壞了眼睛和身體。
有些事,才是真的恐怖。
現在喪文化有一定的市場,網上就存在各種「自殺群」。萬一孩子深陷其中而沒被及時發覺,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青春期是迷茫而脆弱的,如果再加上自殺群的引誘和洗腦,有的孩子,可能真的就走上了極端。現在自殺的孩子這麼多,能全部歸罪於學習壓力太大或者學校管得太嚴嗎?
還有些孩子,通過手機賭博,輸紅了眼就借高利貸。一千塊一個星期還兩千的這種也敢借,等輸大了已經無法回頭。
聽別人說過一個極端例子:有個學生被沒收手機就跳樓自殺了,最後班主任調離工作崗位,學校賠了幾十萬。過了一段時間慢慢有了傳言,原來這個學生因為手機賭博欠下巨額高利貸,被黑社會威脅,又知道自己家裡還不起,索性一了百了。
我們不要把學生想的太簡單,很多你們以為他們不知道的事,他們早就知道了。
紅塵萬千,誘惑太多。想毀掉一個孩子,給他一部手機便是。
4
網絡時代,教育成了任人指點的小媳婦。每個人都能品頭論足,但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懂教育。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情緒,而不是理性。
教育終歸是一項專業性活動,不管社會如何妖魔化老師,對大多數家長而言,孩子的老師,往往比他們更懂教育。
術業有專攻,有些規定,看起來不合理,但恰恰是目前最好的選擇。教育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一個能控制住自己的學生,老師絕對不會要求他把手機從家裡拿到學校銷毀。對一個沉迷手機三令五申之下仍然千方百計把手機帶到學校的學生而言,毀掉手機總比毀掉孩子要好,這也是無數家長支持學校的原因所在。
手機毀了可以再買,孩子走歪了,可能毀掉的就是一個家庭。
只要高考指揮棒不變,成績始終都是學校追求的主要目標。對大多數普通學校來說,學生手機數量和學生成績一定成負相關。成績越好的學校,越是對手機嚴防死守,比如衡水中學。
一百個高中,大概會有九十九個禁手機。禁令的效果如何,其實更取決於家長。
如果家長配合,老師沒有後顧之憂,手機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學生的整體成績,往往也就越好。如果個別家長無理取鬧,極端媒體煽風點火,所謂「專家」亂放厥詞,就別怪老師明哲保身難得糊塗。
很多時候,不是老師沒有責任心,是老師不被理解獨木難支迫不得已。
5
倘若連「禁止帶手機進學校」這樣的規定我們都不支持,那我們要支持什麼?
釋放孩子天性,放羊式管理?
連成年人都無法控制自己,卻要老師去相信學生能正確使用手機,這樣的言論,不是蠢就是壞!
我們要相信的是孩子有變好的無限可能,而不是相信孩子能獨自處理好所有的誘惑與迷茫。學習從來不是一件只有快樂的事情,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好的老師,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
在我十多年的教學生涯里,家長與學校配合越好,孩子越受益。凡是家長不配合學校的,最後都追悔莫及。
新學期開始了,請珍惜那些嚴格負責的老師吧。信任孩子的老師,就是善待自己孩子;支持老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成長。
每一份嚴厲背後,其實都藏著老師對學生最深沉的愛!
PS:由於公眾號改版,喜歡的朋友可以把「文先生說」置頂,不然,當你連續幾天不看我文章時,我公眾號可能都沉到最底下了。
END
文章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