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降低親子衝突,化解矛盾?一個妙招搞定!

2021-04-14   喵姐早教說

原標題:如何有效降低親子衝突,化解矛盾?一個妙招搞定!

心理學碩士和行為治療師安妮特·卡斯特-茶恩提出過一個 「教育箱理念」,這個理念在應對親子衝突時非常有效。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特別容易陷入情緒的衝動之中,尤其是看到孩子哭鬧著不幹一件事的時候,特別容易跟著孩子一起崩潰。在父母和孩子雙方崩潰的狀態中,解決問題的方式估計不是罵就是打了。

其實這中間,父母忽略了一個重要環節: 就是孩子在哭鬧的時候,到底在想什麼。

安妮特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想像一下有這樣兩個箱子。『我想』箱子和『我必須』箱子。一切對孩子很重要的事物都可以放進這兩個大箱子之中。」

「我想」箱子

「我想」箱子,裡面裝的都是孩子最想要的東西,最喜歡做的以及想要做的事。所以,對孩子來說。這個箱子是個好地方,孩子可能願意一整天都待在這個箱子裡不出來。

比如,我想吃糖果、我想吃冰激凌、我想沒完沒了的看電視、我想買很多玩具、我想玩手機、我想在遊樂場玩上一整天,等等。

一般沒啥特殊情況,父母也願意讓孩子待在「我想箱子」里。甚至有時,父母也想和孩子一起待在裡面,讓孩子做想做的事,陪著孩子一起玩,一起瘋。

這個時候,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特別融洽,沒有任何矛盾,孩子自然也不會哭鬧。

「我必須」箱子

而「我必須」箱子呢,剛好相反。

「我必須」箱子是跟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第二個箱子。

這個箱子裡裝的全是必須要做的卻讓孩子覺得很討厭的事,這些事情沒什麼樂趣而言。所以孩子一點兒也不想在這個箱子裡待著。

比如,必須關上電視、必須馬上起床、必須好好吃飯、必須要把玩具和繪本收拾好,等等。

這些都屬於孩子必須做又不想做的事。

可以說大多數親子衝突,都是父母想讓孩子從「我想」切換到「我必須」的箱子。

說實話,難度很大,因為這個需要很強大的自控力。一般孩子都會不樂意,會撒潑打滾、不依不饒,最讓父母頭大。

那怎樣才能讓孩子乖乖滴從「我想」箱子裡中順利進入「我必須」箱子中呢?

安妮特提供了幾種方法,請各位父母謹記。

在理解孩子行為的立場上堅持自己的原則

有的孩子讓父母很省心,他們很配合,喜歡在安靜平和的環境下認知世界,教育這種類型的孩子很輕鬆。

但是,教育性格倔強的孩子就沒那麼容易了。這類孩子一旦不能如願,就反應激烈。

對於這種孩子武力鎮壓沒有用,一方面父母要完全地接受他,跟他共情,嘗試體會他的心情,給予他正確指導。

另一方面,在理解孩子行為的立場上堅持自己的原則,父母必須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你不會因為他的哭鬧糾纏而退讓。

讓孩子明白他想要的未必是他需要的

拿吃冰棍來舉例。「我想箱子」里的想法是吃10個冰棍,而「我必須箱子」里的做法是只能吃一根。哪個對?顯然是後者。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他想要的未必是他需要的。同時,一些他不想要的卻是重要的,必須的。當然,每次孩子不能稱心如意的時候肯定會鬧,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孩子還小,還不能管理自己的情緒。但作為成人,千萬別被孩子輕易激怒。

定期整理「我必須」箱子

父母應該根據重要程度,仔細去判斷「我必須」箱子裡的東西是很有必要的,還是可有可無的。

多餘的該扔掉時就扔掉。箱子裡的東西越清楚明了,孩子能達到要求的可能性越高。

你要求孩子一塵不染,要求他24小時專心致志,這都是不可能的。

不要對孩子要求過多過高,要根據他的年齡來決定那些是真正的「必須」。

識破孩子的伎倆,堅持自己的決定

有的孩子千方百計留在「我想箱子」中,所以會使用各種小花招。

比如,你讓他收拾玩具的時候,他會說,好的,媽媽。馬上。

聽起來好像同意,實際上就是「不」的意思。

就像你老公玩手機,你問他:「你能不能別玩了。」他會說:「行,馬上。」

但是這個馬上到底是1分鐘還是1小時。說不好。

父母絕不能因為孩子的小花招,就不了了之,而是應該少廢話,採取行動。

比如,孩子總是說馬上收拾玩具,但是又不收拾,那父母就直接把玩具拿走,讓你的行動表示你的態度。

提供激勵

父母應該主動減少孩子進入「我必須」箱子中的阻力,多增加孩子進入其中的樂趣。

比如,孩子每天早上都磨磨蹭蹭不肯穿衣服。那和孩子進行一個穿衣比賽,可能討厭的事情就會變得有趣起來。

還可以告訴孩子,完成一項任務之後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收拾完積木我們就可以出去玩了,上床睡覺就能講睡前故事了,收拾玩具的時候也可以跟孩子比賽,樂趣多了,這樣孩子在完成任務時就不那麼費勁了。

爸爸要分擔教育的任務

很多家庭,孩子吃喝拉撒教育上課都是媽媽一人的重擔。這種分工很不合理。

一些爸爸沒啥原則性,他們很樂意和孩子一起待在「我想」箱子裡,講故事、做遊戲,總是迴避和孩子的「我必須」箱子打交道,因為他們覺得這些事很煩人。

安妮特說,爸爸不應該讓媽媽獨自承擔所有的事情,而是應該主動分擔孩子教育中不討好的那部分。

因為,父母雙方理應一同管理孩子的兩個教育箱。

其實很多媽媽做起來很棘手的事情,換成爸爸來做,可能效果更好。

雖然親子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至少我們能把發生的頻率降到最低。只要你能在堅持原則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肯定,把孩子從「我想」箱子拎到「我必須」箱子也就完全不叫事了。

END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