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瀉葉: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寒,歸大腸經。
臨床常用瀉藥:番瀉葉具有下導滯的作用。是中常用的瀉藥。《飲片新參》中記載,番瀉葉「泄熱,利腸腑,通大便。」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番瀉葉還具有抗菌、止血及鬆弛肌肉,解痙等作用。近幾年。在臨床上番瀉葉還被廣泛應用於急性及十二指腸出血、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結石等疾病的治療中
番瀉葉小檔案:狹葉番葉主產於熱帶、東非洲的近海及島嶼,阿拉伯南部及印度西北部和南部地區,尖葉番葉主產於埃及尼羅河流域。我國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均有栽培。屬豆科植物,狹葉番污葉或尖葉番瀉葉的葉片均可人藥。狹葉番葉一般在開花前摘葉。曬乾;尖葉番葉一般在果實成熟時摘葉,現代研究發現,狹葉番調葉含番調葉背、蘆大黃素雙蒽酮,大黃酸、蘆芸大黃素、棕櫚酸、硬脂酸等成分尖葉番葉含有番葉苷、蘆芸大黃素、異鼠李素等成分。
功效主治:功效瀉下導滯
主治1,適用於熱結便秘患者。2.用於急性積滯、腸道閉塞等症。
真偽鑑別
正品狹葉番瀉葉,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全緣,葉端尖,葉基稍不對稱,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淺黃綠色,無毛或近無毛,葉脈稍隆起,革質,氣微弱而特異,稍有黏性;正品尖葉番瀉葉,呈披針形或長卵形,略捲曲,全緣,葉端短尖或微突,葉基不對稱,兩面均有細短毛茸,葉脈稍隆起,革質,氣微弱而特異。
偽品為耳葉番瀉葉,無瀉下功效,呈橢圓形或倒卵形,葉端鈍圓或微凹,具刺尖,基部大多不對稱,全緣,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麵灰綠色,主脈突出,兩面均有較多毛絨,尤以主脈基部及小葉柄處毛茸最密。
注意事項
1.番葉不宜久服多服。會引起腸道炎症性充血和動增加,產生噁心、嘔吐、腹痛等不良反應,並導致體內水分隨糞便排出體外。體內水分不足,皮膚乾燥發癢。甚至加重便秘。2.可與木香、藿香等藥物同用,以減少番瀉葉的副作用。
藥膳養生
1.潤腸通便
番瀉葉蜂蜜茶:番葉適量,沸水沖泡,稍溫後,加入蜂蜜適量,調勻即可,適用於腸燥便秘、口氣混油等症。
2.益氣養血,潤燥通便
番瀉葉雞蛋湯:番瀉葉6克,雞蛋1個,菠菜少許,鹽、味精各適量。番瀉葉水煎濾渣留汁,倒入打碎的雞蛋,加菠菜、鹽、味精,煮沸即成。適用於實熱型便秘。
對於長期服用番瀉葉的患者,由於過量所導致的副作用更嚴重。因為番瀉葉含有蒽醌類物質,這種物質對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時間長了會造成腸道黏膜病理性改變,臨床上叫結腸黑變病。結腸黑變病目前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病變,可引起結腸癌。
古今驗方
1.治療便秘
番瀉葉6克,生玉竹15克,水煎,過濾留汁,加入蜂蜜適量。適用於大便乾結或不通者。
2.治療單純性肥胖
胡黃連10克,番瀉葉10克,生大黃10克,生地15克,夏枯草12克,草決明12克、水煎。分為早中晚3次服用。連續15~45天。對單純性肥胖者有奇效。
3.斷乳
番瀉葉4克,沸水神泡,代茶飲。適用於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授乳,或嬰兒長至兩歲左右需斷奶者。
4.滋腎潤腸,瀉實通便
肉蓯蓉20克,番瀉葉6克。桃仁9克。厚朴花9克,郁李仁9克,水煎服,2日1次。透用於老年陰虛、腸道實熱引起的習慣性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