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民俗學家記錄舊時光

2023-12-18     竹鶯說事

原標題:八旬民俗學家記錄舊時光

李崢嶸

年過八旬的民俗學家、書畫家何大齊所著的這本書,用200多組圖文記錄下消失的舊時景象,將民俗圖像志與個人口述史結合,其價值突破了單純的圖畫、影像或文字,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

真實記憶與民俗考據結合

書中所寫所繪皆源自作者真實的經歷。何大齊先生1940年生於北京,沒有受過專業的繪畫訓練,但是家族中有書畫家,他自幼耳濡目染,加上天性喜歡塗鴉,痴迷於書法和繪畫。少年時,他常去位於王府井的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欣賞大家的速寫。到了節假日,他就拿著筆和速寫本去離家不遠的護國寺、白塔寺廟會。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平心靜氣地揮筆,快速把感興趣的場景和人物形態留在紙上,也留下了不可再現的老北京生活的真實寫照。

日復一日的練習,讓他積累了大量的畫稿。這些人物既來自真實生活,又進行了高度的濃縮。

從20世紀90年代始,何大齊有意識地整理草稿,同時也在儘可能地搶救傳統民俗文化。他沿著京西古道、煙袋斜街,去訪問當時還在世的老店鋪、老字號的繼承人,儘量再現和記錄下舊時影像,留下了京西古道長卷和煙袋斜街長卷。北京地鐵8號線天橋站的壁畫,也是採用他的民俗畫為藍本。2018年,何大齊成體系地整理老北京民俗,對過去的作品進行全面的修訂,或潤色,或新繪,並增加新寫的文字。這些人和事是那麼的平常,但是放在一起,就構成了四季流轉的日常生活。

書中很多職業如今已經消失,例如縫窮的、鋦鍋鋦碗的這些物質匱乏時代的修補服務業。何大齊通過這個小小的切入口,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發展,也為遠去的默默無聞的行業留下了生動的記錄。

行業消失了,相關語言也消失了,例如鋦鍋鋦碗的沒了,相關的歇後語:「鋦碗的戴眼鏡——沒茬兒找茬兒」,這些話也沒有人使用了。類似這樣的方言土語被遺忘被淡化,代表著一個時代的遠去。「回憶過去是為了觀照當下、瞻望未來,我相信生活中最真最美的東西是不會被時間所淘洗的,這也是我創作這本書的初衷,簡單卻真摯。」

《我們的日子》還有一個特色,是來自個人記憶深處的生活細節。書中有很多都是童年的味覺回憶,比如立春吃媽媽親手做的春餅、端午節吃媽媽包的小棗粽子、入夏喝媽媽熬的荷葉粥、重陽節看媽媽蒸發糕。這也是中國母親特有的對孩子愛的表示。何大齊行文不煽情,敘事簡潔,「我總感到外面賣的粥顏色鮮亮,但味道不如家裡母親熬得香」,深沉的情感就蘊含在字裡行間。「一種食物的口味往往能成為人的一種感情,也寄託了對舊事舊景的記憶」。在最普通最家常的飲食里,蘊含著愛的回憶,溫暖悠長、哀而不傷。

《我們的日子》是文字與圖像的結合,但是我在閱讀的時候常常能聽到聲音,這一方面是因為書中記錄了大量的叫賣吆喝,另一方面也記錄了大量的歇後語、諺語,加上何大齊行文的生動俏皮,讀起來韻味十足。例如他寫小時候住的地方,門外就是菜市場,街上店鋪一家挨一家,席棚、地攤鱗次櫛比,貨物應有盡有。站在家裡的庭院,可以聽到各種吆喝聲。「我叔叔是醫生,家裡放著聽診器,我常戴上聽診器,手拿頭部,對準來聲的方向聽,聲音特別清晰,好像近在咫尺。」每每讀到類似的敘述,總讓人忍俊不禁。

為普通人的平凡日子留影

書中刻畫了大量的手工藝人。有一些手工吃食,我們如今還能在廟會或者民俗街看到,例如茶湯、麵茶、豆腐腦、豌豆黃、炸灌腸,但是製作方式和售賣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以前炸灌腸的油是用豬油,這種油炸出來的感覺酥脆、味道濃香,現在改用植物油,口感就不一樣了。另外以前澆汁用的蒜不是刀切而是用杵臼搗爛,蒜香才能盡情地揮發出來。這些記述讓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變化,但是更多的街頭職業已經消失了,代寫書信的、賣挖耳勺的、擦皮鞋的、磨剪子的、編柳條筐的、擺舊貨攤的、賣針頭線腦的、賣小金魚的……他們是一些走街串巷的人,提供了民生的基本需要,掙的是很辛苦的錢。這些普通的人,幹著普通的行業,展現出努力生活的勤勞和堅韌,讓讀者極其難忘。

何大齊寫走騾的,有這樣一段話:「現在門頭溝的一段古道上,還有千百年來騾、馬運貨留下的一個個『蹄窩』。那裡自古就沒有路,幾乎全是山石。想想多少年來,這些負重的走騾,在這崎嶇的山路,一代代為人們的生活奔忙著。堅硬的石頭愣是讓它們踏出了凹痕,那得多大力氣,多久的歲月啊!」寫推獨輪車的:「這個車看著簡單,操控起來可不容易,一個輪子,剛開始都是左歪右扭甚至傾倒,得練幾次才能掌握住平衡。看那推獨輪車的,阡陌小路如履平地,幾十里路健步平穩,這也是本事啊!」

那些平常的日子、平常的人,默默無聞地消失在時間的長河中,一個泡沫都沒有留下。但是何大齊用他的圖畫和文字,為這些普通人留下了舊時的影像,留下了頑強不屈的精神印記,那是艱苦歲月里的一絲絲甜。

這本書里還加贈了幾頁黑白的速寫,是何大齊在創作過程中的積累,在寥寥幾筆里刻畫下了普通人的面容。他們的衣著與今日不同,臉上的神情是那麼平常,平常到我們能在眉眼皺紋間瞥見自己親人的影子。有一些人與事早已遠去,但總有一些情與志不會忘懷。

在·線·閱·讀

吃爆米花兒

原先經常可以見到賣爆玉米花兒的小販。他們推著車,上面有爆玉米花兒用的傢伙什兒:一個被燻黑了的大鐵罐、手拉式的舊風箱、小鐵爐子、盛著金黃色玉米粒兒的口袋。小販一路風塵,在胡同里找一塊寬敞地兒,支上爐灶,拉起風箱就開始幹活了。

只見他把玉米粒兒倒進鐵罐里,一手拉風箱,一手握住鐵罐一端的圓形搖把,不停地搖動,那黑黑的鐵罐像跳搖擺舞,又像只黑蝴蝶上下翻滾。這種轉動就讓罐子裡的玉米粒兒均勻受熱了。溫度不斷地升高,密封罐內的氣壓也隨之升高。他不時地往下面的小鐵爐里加炭,火苗兒噌噌向上躥。胡同里玩耍的孩子們也逐漸都圍攏過來,既饞涎這將出鍋的噴香米花兒,又急切地想看那爆炸瞬間的驚險場面。小販看著罐子上的壓力表到預定壓力了,從火爐上提起燒得滾燙的鐵罐,把罐頭套在一個又大又長的布袋子裡,腳底準確地一踹,罐子頭部的鐵蓋子就被打開了,只聽「砰」的一聲巨響,玉米粒兒一下子崩出來,都進了布袋子裡。玉米從高溫高壓的鐵罐中一下子進入常溫常壓,使得玉米粒兒內外壓強差急劇變大,瞬間爆開玉米粒兒,即成了爆米花兒。我就特別喜歡圍著看,尤其到最後快爆開時,心裡又緊張又期待,覺得他們就像在變魔術,在激動等待的巨響中,黃黃的玉米粒兒變成了又白又大的花朵形狀的爆米花兒,真是太神奇了!周圍的孩子都驚喜不已,用手裡早已捏著的幾分錢,可以買回一大碗。裝在大人給備好的口袋裡,熱乎乎鬆軟香甜,真是太好吃了,這成了胡同中經常上演的一齣好戲。那真是「開心搖鐵鼓,得意爆米花。動地轟聲響,飄香四鄰家」。

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關於爆玉米花兒的民間故事。傳說唐朝武則天篡奪了李家王朝的江山,自封為女皇。這惹怒了玉皇大帝,他便下令龍王三年內不准向人間降雨。這樣做首先苦的是老百姓,大地乾旱,莊稼枯死,河湖乾涸,餓殍遍野。龍王見此景動了善心,違背玉帝旨意而降雨救蒼生。玉皇聞之大怒,將龍王壓在大山下受苦刑,並立碑寫上「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若想重返靈霄閣,金豆開花方可歸」。

老百姓聽說龍王的遭遇,決心搭救他,就四處去找開花的金豆,找啊,找啊,就是找不到,大家一籌莫展。有個眼尖的聰明人,看到集市上老婆婆賣的玉米粒兒,金黃的顏色讓他一下子想到了金豆。他如獲至寶,拿回家熱鍋一炒,就崩開成花朵形狀了。玉皇大帝見金豆真開花了,就赦免了龍王,將龍王召回天庭,重掌控制風雨的大權,從此人間風調雨順,百姓又有豐收年景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93049647dd8db4c433adec2dac48e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