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那個「鬼刀王」,帶走了我40年的童年記憶,現在他回來了

2019-10-21     聲宏紫閣

今天說一個人物,這個人就像《城南舊事》里主人公在草叢裡發現的那個人一樣神秘。他是河北趙縣的一個傳奇人物,小時候他在趙州橋景區接攬一種刻筆的生意,就是在塑料鋼筆上可畫趙州橋,並題字,收費兩三毛。人們都叫他刻筆大老王。他的名字叫王武眾,見他那年,就因為手上五根指頭失了三根,背地裡被人戲稱「王二指」。

武眾的故事應該從他伯父王文建那兒講起。王文建年輕時在保定陸軍講武堂讀書,後來參加了傅作義的部隊。建國後,安排到蘭州醫學院。王文建的老婆是在部隊時娶的,小他二十來歲,轉業地方後,一連生了三個女兒,媳婦一個人缺少幫手,顧了這個顧不上那個。無奈之下,當爹的就想在胞弟的孩子們中選個男孩,一來幫著照看女兒們,二來百年之後好為自己養老送終。打定主意,他回了一趟趙州老家,一眼看上了聰明伶俐的侄兒王武眾。

王文建在蘭州有個掏心掏肺的好友,此人有一手刻字絕活,能在鋼筆桿上刻簡筆畫,刻出鳳凰牡丹、十二生肖、花鳥魚蟲栩栩如生。朋友見武眾的傷手並不影響握刀刻字,便將祖傳的手藝傳給了他。

有了一技之長,伯父為他在機關文印室謀到一份打字的差事。人們知道新來的打字員刻得一手好字畫,便把獎品上刻字的活兒交與他,獎品無非鋼筆之類。

1957年,伯父因有參加過國民黨的歷史背景,被「下放」回老家,武眾一併遣返。武眾不精通生產隊里的農活,加上家裡人口又多,年年都是隊里的超支大戶。窘迫的日子,逼得他一門心思地想著賺錢養家。當時的形勢,不允許干小買賣,武眾就偷著在城裡或鄉下的學校門口刻字,學生拿來鋼筆,二分錢刻一個字。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日子長了,大隊幹部開始出面干涉,由於他屢教不改,遂成了走資派典型,隊里「噹噹當」一敲鐘,十有八九是開會揪斗他。

改革開放後,武眾做生意再不用躲躲閃閃了,光明正大地走上趙州橋景區為遊客刻字。此時,老王的技藝日臻老道,刻出的字畫說是爐火純青也不為過。他還把趙州橋上的圖案再現到刻刀下,蛟龍奇獸或盤或踞,或飛或騰,跌宕多姿,引人入勝。據說在當年,看老王刻字竟成為橋頭一景,後來不知誰給他起了個綽號「鬼刀王二指」。

一傳十十傳百,天南海北的遊客來了,指名道姓找「鬼刀王二指」往鋼筆上刻字留念,老王一邊刻字,一邊笑呵呵地介紹趙州橋的歷史,有趣的是,他還把趙州橋簡介編成朗朗上口的韻文。若有人打問刻字的價錢,他便答:「上刻趙州橋一座,垂柳雙燕比翼飛。趙州橋留念加日期,一共收你三毛一。」春遊的學生來了,是他最興奮的時候,孩子們排著隊遞上鋼筆請他刻字,他童叟無欺,並不多要,兩三毛錢,就能滿足孩子們的好奇與虛榮。彼時的老王心情也舒暢,掙了錢喜歡喝兩盅,飯點一到,便踅摸著吃喝:「天已晚,該用飯,橋頭飯館轉一轉,吃烙餅,煎雞蛋,燉肉雜拌過滷的面,看起來有錢真方便。」

恢復政策後,老王又從趙州重返蘭州。有人曾在那裡見過他,說晚年的老王戴個禮帽,穿著很是得體。他在五泉山索道口開了個門臉,專做刻字生意。材料也由鋼筆變成了水晶或石頭,既刻名人佳句,也刻顧客原創詩詞。細一琢磨,也對,這年頭沒幾個人用塑料鋼筆了,老王算是與時俱進吧。

今天,我在趙州橋景區又見到了早年在我鋼筆上刻畫寫字的「鬼刀王」,他又重新回到家鄉來了,依然在趙州橋刻字,不過現在的刻刀已經改為電子的,鋼筆也也換做了各種材質的掛件。題詞也默默有所變化了。試看:「情深似海愛在心中,風雨同舟天長地久」「無論身在天涯海角,我心裡永遠記著你」「永遠難忘懷的知己,永遠珍惜的歲月」。

最後,還原一下「鬼刀王」為什麼殘疾。 「嘣」一聲沉悶爆炸聲過後,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倒在地上,右手被炸得血肉模糊,除了拇指和食指,剩下的三根指頭被全部炸掉。一塊玩耍的妹妹,臉上也被彈片劃破,留下長長的一道疤痕。那天,王武眾,在趙州縣城鬼子殺人的萬人坑遺址玩耍,撿到一個銹跡斑斑的手雷,這是當年小日本的物件。武眾看它的模樣像個小甜瓜,就拿回家玩耍,不知碰到什麼地方就爆炸了。這是發生在六十多年前的事情。有人說,武眾靠「二指禪」造就了他的傳奇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92l9m0BMH2_cNUgnQ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