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擬征碳費,島內憂「綠色通脹」

2024-09-11     環球時報新媒體

為降低碳排放,台「環境部」確定徵收碳費並討論費率,引島內擔憂。

據台灣《中國時報》10日報道,台「環境部」9日召開第五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島內碳費費率分為一般費率和優惠費率,前者適用於未提出自主減量計劃的企業,後者適用提出並達成減量計劃的企業。報道稱,審議委員初步建議,一般費率起征價格為每噸300至500元(新台幣,下同),預計2030年將調升到1200至1800元,優惠費率則保留至下次會議再討論。根據台「環境部「的規劃,初步徵收對象以年排放量2.5萬噸以上的電力、燃氣供應及製造業為主,預計在10月底完成費率審議,明年5月試申報,2026年正式開始收費。

台「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稱,最終定案預計會是單一數值,由「環境部」決定並進行法製程序。台「環境部長」彭啟明10日稱,最快9月底、最晚12月初會把費率與折扣進行公告。台「環境部」委託「中經院」評估數據顯示,在沒有碳泄漏風險係數值的情境下,每噸300元將徵收總額428億元的碳費;每噸500元則可徵收713.3億元。台灣經濟日報網10日稱,儘管排碳大戶要到2026年才需繳費,但華紙、農林和東聯等碳權概念股紛紛上漲。

島內工商團體普遍認為碳費太貴。台石化公會理事長曹明稱,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取消的146項關稅優惠中,六成是石化品項,加上大陸石化業產能大量提升,島內石化業經營陷入困境,如今又要征碳費,處境恐雪上加霜。曹明說,300元碳費換算下來是10美元,是石化公會成員提出的1美元的10倍,產業界將難以負荷,建議民進黨當局循序漸進,「一下子就課徵高額碳費,將使產業失去國際競爭力」。不具名的工商界人士表示,碳費實質費率應低於日、韓等競爭對手,目前上述兩個地區的實質費率不超過100元,建議島內碳費不宜高於60元。「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還說,基本工資調漲、碳費開徵,將造成企業成本至少增加10%,「台灣獨步全球創設的碳費制度,脫離了國際碳定價主流」。他認為碳費課徵標準應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納入考慮,以避免造成綠色通脹(指因推動綠色經濟、節能減碳政策而引發的物價上漲及通貨膨脹)。台「工業總會」以某家鋼鐵公司為例估算,2022年課費排放量有1900萬噸,碳費若是定在500元,一年就要繳納95億元的碳費;某水泥業的課費排放量450萬噸,每年也要繳納22.5億元,「如此高額的碳費,恐讓這些企業難以生存」。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10日表示,台灣正式進入「碳有價」時代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在「降低企業衝擊」「引導業者改善碳排」以及「避免綠色通脹」三件事情上,當局恐怕仍是說得太多、做得太少。她以「中鋼」為例稱,該企業2022年碳排量約1966萬噸,若以每噸300元低標計算,一年碳費高達58億元,但「中鋼」去年稅後凈利潤才16.82億元,碳費恐怕吃掉其全部獲利。李彥秀說,大企業或許還有本錢吸收碳費,或將碳費成本轉嫁到產品上,但是台灣超過163萬家中小企業早晚都必須面對碳費成本,當局的協助與輔導方案顯然遠遠不足。「立委」許宇甄稱,島內勞工薪資偏低問題一直未能改善,長期面對高房價、高物價,此時再徵收碳費,無疑是趁火打劫、雪上加霜,導致綠色通脹,使民眾受害。

島內經濟學者吳大任指出,徵收碳費是必須付出代價的,當局得擔心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出現倒閉潮的風險。台灣《經濟日報》10日稱,台灣討論碳費費率至少兩年有餘,如今端出起征費率300至500元,並將在2030年後一舉提高到1200至1800元,也就是短短6年間,費率就要增加兩倍以上,如何在追求國際競爭力的同時讓產業能夠順利接軌,將是一大考驗。(張 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9293f9655c7409eabf25331c3744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