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1月28日訊(通訊員 紀育朋 記者 王晨瑜)11月28日,青島市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正式實現通氣運行。這標誌著歷經十年籌劃、一年建成的青島燃氣大動脈出鞘亮劍,將為山東省內首個重型燃氣機組示範工程——華電青島9F機組熱電聯產項目提供天然氣輸送保障,為青島市東岸主城區實現無煤化供熱提供十足底氣。
歷時一年建成「四個全國第一」 「六個全省第一」的青島輸氣大動脈
據悉,青島市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項目總投資14.5億元,自2021年12月30日正式啟動,於2022年12月完成主線建設。管線自中石化東幹線膠州分輸站起,途經膠州市、城陽區,從女姑口大橋西入海,經鎮平路調壓站上岸後,與市區「三橫四縱」次高壓燃氣管線對接,並向南延伸至華電青島發電廠,可滿足沿途上合示範區、高新區以及東岸城區大型燃氣發電項目、「煤改氣」工程的用氣需求。
該管線總長72公里,其中陸地段約60公里,下穿膠州灣海底段約12公里,沿線地質及海域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罕見。「為建設這72公里複雜地質的燃氣管線,我們打起百般精神,群策群力使出了72般武藝。」負責該項目建設的青島能源華潤燃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畢洪波介紹,整條管線跨越鄉鎮、街道及行政村60餘個,穿越鐵路、高速公路、國道、市政及其他等級道路35處,穿越大、小型河流池塘50餘處,大沽河定向鑽從河面下27米穿越,相當於九層樓高的深度,水平長度2482米,刷新了國內直徑1016毫米城市燃氣管線水平定向鑽穿越長度記錄。
「為推進項目建設,我們累計投入施工機組39個,設備314餘套,船舶21條,施工人員600餘人。首次採用智慧化工地管理模式現場採用挂圖作戰+視頻監控;採用國內領先的全自動焊機和全機械化防腐補口技術,焊口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工程總包單位、中石油管道局總經理助理黃誠介紹。面對建設過程中的難點堵點問題,參建單位齊心協力,反覆踏勘,優化路由設計;陸海聯運,多路調配材料;數易其稿,鎖定施工策略,通過見縫插針、壓茬推進施工模式,最終按期實現了主線建設和通氣調試。
據了解,該項目創造了國內城燃行業四個第一,即:涉海距離最長(12公里)的城市燃氣管線;首條正下穿跨海特大橋的城市燃氣管線;首條採用陸對海定向鑽工藝敷設的城市燃氣管線(穿越長度1402米,深度45.2米);水平定向鑽穿越距離最長(2482米)的城市燃氣管線。
同時,該項目也創造了省內城燃行業六項第一,首條涉海的城市燃氣管線;管徑最大(DN1000)、年輸氣能力最大(36.7億方);首條採用光纖震動檢測技術的城市燃氣管線;頂管距離最長(400米);建設規模最大、處理能力最大(116 萬方/小時)的城市調壓站;首次採用數字化交付的城市燃氣管線。
「年輸氣36億立方米」 滿足城市未來20年發展需求
作為董家口LNG氣源輸青大通道的關鍵一環,青島市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的建成和投運,實現了36億立方米/年的輸氣能力,滿足沿途上合示範區、高新區以及城區大型燃氣發電項目、「煤改氣」工程的用氣需求,並可以滿足青島未來20年發展用氣需求,每年可替代煤炭消耗536萬噸、減少碳排放5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1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4320噸,進一步助力青島市實現「雙碳」目標。
同時,該項目也將與「十四五」期間實施的董家口LNG碼頭項目、全域「煤改氣」項目協同一體,一舉改變了青島市處於「西氣東輸」末端的困局,由管輸燃氣的末端,成為東接LNG碼頭的首端。
該項目還打破了過去冬季用氣高峰導致的氣荒、停氣、限氣等隱患的局面,在「氣價雙優」滿足青島市城市用能的基礎上,進一步輻射周邊華東區域,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保障體系。
「60噸液氮,220萬m³天然氣」 保障置換升壓工作
為做好華電青島兩台9F機組熱電聯產機組的供氣工作,青島能源集團通過精心的準備,科學、高效的完成了前期置換工作。整個置換作業歷時8天,通過氮氣置換和天然氣置換兩個環節,將管道內注滿天然氣,並依次完成三級升壓,管壓由1MPa升至4MPa,整個置換調試共投入液氮60噸、天然氣220萬立方米,滿足華電青島9F項目用氣需求。
「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項目是青島市重大戰略工程,是一項承載著青島市能源安全的保障性工程,是一項開創了國內四個第一的創新工程,是一項凝結了各方智慧汗水的攻堅工程,更是一項引領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轉型工程。
青島能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海濱指出,以膠州灣海底天然氣管線正式通氣為契機,青島能源集團將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城市更新發展大局,在做好海底管線安全高效運行後半篇文章的基礎上,加快推進LNG戰略儲備庫和配套管線等重大項目建設,奮力構建起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體系、內暢外通的管網輸配體系和靈活高效的儲備調峰體系,為青島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強勁的能源引擎,譜寫青島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