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榜單共同反映,新一輪全球防務產業併購潮或正在醞釀

2023-09-08     看航空

原標題:兩份榜單共同反映,新一輪全球防務產業併購潮或正在醞釀

近日,在飛行國際(Flightglobal.com)發布全球航空航天企業營收100強榜單的同時,防務新聞(Defensenews.com)網站也發布了2023年度的全球防務企業100強榜單。

在對兩家榜單的分析中,多家媒體都關注到了行業內發生的併購,並預言一輪新併購潮可能在醞釀之中。

早讀 | 被制裁的雷神科技,如何在百年中成為如今的模樣?

一些企業,在榜單上排名起起伏伏,或是直接從榜單中消失,背後一個原因就是併購與被併購。今年位居營收百強榜首的RTX就是雷神與聯合技術在2020年合併而來。

{

行業併購背後的資本力量

}

回顧近年行業內的併購案,私募股權投資依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全球航空航天企業營收100強榜單中排名第13的英國發動機巨頭羅爾斯·羅伊斯公司(Rolls-Royce),在2022年9月宣布以16億歐元的價格將其西班牙子公司ITP航空出售,以此來改善公司不良資產負債表。

而接手ITP航空的就是由貝恩資本私募股權公司牽頭的財團。2022年年底,私募股權公司Veritas Capital以16億美元從同行凱雷手中收購了克珞美瑞(Chromalloy)公司。ITP航空和克珞美瑞這兩家公司在百強榜單中的排名分別為第57和第77,它們的主要業務都集中於利潤率穩定、有保證的發動機MRO(維護、修理和大修)業務。

航空航天和防務行業是Veritas Capital這家私募股權公司深耕的投資領域,由該公司控股的佩拉頓(Peraton),在去年擊敗通用動力贏下美國國土安全部數據中心的27億美元雲計算合同。

發動機的MRO業務,也是行業內高利潤、營收穩定的業務。

今年5月初,排名第79的太空技術公司Maxar宣布被美國私募股權公司降臨國際(Advent International)和作為機構投資者的加拿大BCI(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投資管理公司)私有化收購(從證券交易所退市),而降臨國際在行業內的投資組合還包括排名第60的科巴姆(Cobham)。

2020年1月,降臨國際以40億美元收購英國航空航天和防務企業科巴姆集團,並隨後開始對其業務分拆和出售。比如,近期的7月,作為全球第三大民用客機航電設備供應商的泰雷茲談判收購科巴姆集團下屬的航空航天通信公司。

早讀 | 兩起航空產業鏈「小」併購後的大目標:備戰下一代窄體機

防務新聞的報道曾這樣「預言」:「私募股權投資正崛起成為國防領域關鍵參與者」,而考慮到國防領域內的企業與航空航天領域的企業間或「一衣帶水」或「一體兩面」的關係,我們也可以說私募股權投資在航空航天領域的崛起。

航空航天企業成為私募股權投資者靈活廣泛投資組合中的一部分,成為安放「金蛋」的又一個籃子。也因此飛行國際的分析文章中預言到:美國投資者將越來越多地「在海外尋找併購目標」,尤其是一般不會引起監管機構審查的10億美元以下的併購案。

早讀 | 洛馬一季度財報公開,軍火生意真的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航空航天、防務領域的企業在利潤率上往往無法與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相比,但前者的長處在於風險上會相對會低一些、市場的確定性較強,也因此會成為私募股權投資調整優化投資組合時的選項。

{

收購對手,壯大自身

}

相對於私募股權投資的收購,近年行業內的一些併購案件中另一突出特點是「收購對手,壯大自身」。

比如前文中提到的蒙大拿併購阿斯科,前者就表示通過併購達成企業為客戶提供「高度集成的全方位服務」的目標。

而2022年里的另一項重大行業併購是派克-漢尼汾(Parker Hannifin)以63億美元收購了英國企業美捷特(Meggitt),一舉讓派克公司的業務規模翻了一番。

而在今年7月下旬,作為派克-漢尼汾競爭對手的賽峰,宣布收購RTX旗下柯林斯宇航的作動與飛行控制業務,以此來強化其在飛行控制和驅動領域的競爭力。

通過收購美捷特,派克-漢尼汾在制動系統、先進發動機傳感器、安全系統、發動機氣門和驅動、電力和熱管理等方面獲得了更強的競爭力,以及接過美捷特手中與英國軍方的防務合同,也讓派克的業務更加多元化、國際化。

同樣類似於派克-漢尼汾、賽峰通過對行業同行發起併購來達到擴大業務領域內的規模、強化自身行業地位的目的。

榜單上排名第46位的海科(Heico)公司在今年5月宣布了該公司歷史上的規模最大收購,以略高於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Wencor。前者是全球最大的FAA認證下的噴氣發動機和航空器替換零部件(通常稱為「PMA件」)製造商,而被收購的正是同行企業。排名第92位的巴恩斯航空(Barnes Aerospace)公司在今年6月宣布了公司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收購,以約7.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MB Aerospace,兩家的主要業務都是面向售後市場的渦輪發動機MRO業務。

海科公司的主要業務之一,是售後市場中的航空替換件,主打的就是為客戶省錢,其官網上介紹到HEICO零件和維修為客戶節省超過20億美元。

巴恩斯航空主營渦輪發動機MRO業務,公司宣稱擁有經FAA、EASA和CAAC認證的維修站。

{

併購的最佳時機是……

}

「隨著商用飛機產能的提高以及阻礙增產的供應鏈問題得到解決,併購活動在平靜的幾年後將進入強勁的上行周期」;「現在是併購的最佳時機,航空製造企業們正在為下一波增長做著準備」……

是的,當行業在談論走出疫情、迎來復甦時,企業也同樣在「反思」供應鏈中斷之苦。畢竟,這條產業鏈上游、行業巨頭的製造商們,其產能幾何、供應鏈是否穩健有力,有時候就取決於(或者說受制於)它的供應鏈體系中雖體量不大、業績不高但卻是核心關鍵的供應商。

這些中小型企業畢竟與榜單頭部,即這些中小型企業上游的巨頭企業們存在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

所以,在「併購活動上行周期」里,會有併購案是上游企業旨在保障自身供應鏈穩定、安全,而對供應鏈上地位重要、核心關鍵供應商發起的併購(或者退一步的戰略控股、深化戰略夥伴關係)。比如,今年7月,過去多年裡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剝離業務的龐巴迪公司宣布,完成對法國企業拉泰科埃集團(Latecoere)的位於墨西哥克雷塔羅的電氣互聯(EWIS)業務的收購,在龐巴迪發布的公告中就強調了此舉是「戰略性互利收購」「旨在優化和加強供應鏈」。

早讀 | 「殺死」昨天的自己,龐巴迪會迎來更好的明天嗎?

結合今年的新聞來看,「為下一波增長做著準備」的行業巨頭、大型航空製造企業的收購之舉,除了「強化優勢」還在「補齊短板」——針對自身薄弱的業務、技術領域或市場份額有待加強的目標地區等,選擇性收購從事相關業務、技術領域的公司或目標市場的公司,從而快速補齊短板、加強能力、在新技術領域提前布局、擴張商業版圖、實現業務的多元化國際化等。

這方面的案例,比如8月份的英國BAE系統對美國太空技術公司鮑爾航空(Ball)的收購、瑞典薩博對英國人工智慧公司藍熊(BlueBear)的收購。

隨著商業航空領域「可持續航空」「綠色航空」的方興未艾,圍繞新技術湧現的一些新創公司無疑會在未來成為這些行業巨頭的併購對象。

{

「像一隻長著100條觸手的章魚」

}

而在這份百強榜單中,有著這樣一家以「併購」著稱的公司——TransDigm,它不僅排名居於榜單上游的第20名,更為突出的是它在飛行國際給出的百強企業營業利潤率排名中位列第一,有著40.8%的高營業利潤率。

而TransDigm的起家就是「收購模式」,作為私募股權公司完成對4家航空航天公司的收購後合併而來,隨後在公司運營的前25年里就收購了60多家企業。

排在TransDigm後面的企業,也都是業界指明了,如韓國韓華航空航天、法國泰雷茲、勢必銳、以色列IAI、日本三菱、巴航工業等。而在派克-漢尼汾對英國企業美捷特的收購中,TransDigm也曾參與競價。

被TransDigm併購的企業,一般是那些當下業績暫時不佳或是在收購完成通過規模經濟來進一步擴大利潤的「潛力股」。

截至2019年美國五角大樓對該公司發起調查時,TransDigm旗下子公司已多達123家,產品類型超過20萬種,其業務的多元化可見一斑。今天的TransDigm「就像一隻長著100條觸手的章魚」。

TransDigm集團下屬的子公司之多,產品類型之豐富。2022年的營收為54.3億美元。

那麼,這隻章魚公司的高利潤率背後,一定是有著這樣一個淺顯商業邏輯——東西賣得比競爭對手要貴。

美國福布斯網站在對TransDigm的報道中稱,2022年里該公司約90%的銷售額是來自獨家專賣產品。這一特點也就意味著TransDigm在定價上掌握著主導權,即便其中很多產品看來都不起眼並不「高精尖」,比如閥門、泵、電機、控制器、水龍頭、斷開裝置、接頭、連接杆、充電器、儀表、安全帶、降落傘等等。

TransDigm所控股的這些子公司的產品,一個初步感官就是「都不是什麼大件」,但這些已通過FAA認證的產品,很可能是TransDigm獨家生產的。

但就像福布斯的文章中點明的,TransDigm充分利用了航空業高度監管的特點,即商用飛機上的每個部件及其製造工藝等全都須經過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安全認證,而這是一個費時費力費錢的過程了。所以面對TransDigm供應的獲得FAA認證的零部件,即便客戶明知又漲價了,但綜合考慮到再尋找同型替代品的繁瑣流程、時間成本等(換言之客戶尋求更便宜替代品的動力不足),以及TransDigm公司大部分產品在一架飛機總體成本中占比還是很低的,客戶還是會「對其價格不敏感」,選擇埋單。

TransDigm營業利潤率從前一年的35.2%增長為40.8%。另外,對於這個營業利潤率排名,飛行國際表示百強中約三分之一的企業沒有這方面的數據(或因未披露或因無法從公司總體營收中計算出航空業務)。

而且TransDigm公司的這種高盈利模式,不只是針對航空公司等商業客戶了,還有美國五角大樓這個大客戶。但五角大樓也有對TransDigm的「坐地起價」忍無可忍的時候,即自2006年以來,五角大樓就對該公司至少進行了4次調查。而在2019年和2021年的審查中,五角大樓就發現TransDigm在收購完一家公司後立即提高了46種商品中44種的價格,利潤率更是高達4436%,高於調查人員認為合理的15%利潤率。對此,TransDigm的回應是「自願」返還了上千萬美元的「超額利潤」。

{

最賺錢的公司之道是……

}

雖然TransDigm的經營之道不乏詬病之聲,但事實上TransDigm已通過經年累月地對專門製造某一「不起眼」品類產品的一家家小公司發起收購,構築起了很高的行業壁壘。

這種對他者來說的很高進入門檻,同樣是其他上榜營業利潤率排名的企業的普遍經營之道。不過相對於TransDigm鮮明的「併購驅動」,一些企業是「技術驅動」,在某一細分產品門類下持續深耕,構築起穩固的技術護城河。

早讀 | 救命還是送命?美軍彈射座椅問題引發多型戰機停飛

馬丁·貝克公司在西方的競爭對手只有柯林斯宇航一家,而馬丁·貝克的彈射座椅在西方近乎是一家獨大的存在。

比如,營業利潤率排名第二位的彈射座椅製造商馬丁·貝克(Martin-Baker),是上一年最賺錢的公司。這家有著70多年歷史的英國家族企業,在彈射座椅領域始終處於全球的領先地位,產品始終是供不應求的。同樣,排名營業利潤率第4的佳明,作為GPS設備專家也是這份最賺錢航空航天企業名單中的常客。

排版:陳奕煊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縱覽2022全球航空航天業營收成績單,誰執牛耳?誰獲利微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8d8e0a6cb5f4fd56cb69383bf4ef6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