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不留名,江湖人送外號活雷鋒。
無論在哪朝哪代,都不乏樂於助人的人,而現如今,雷鋒精神也已經成為了我們新時代的被宣揚的可貴品質。
不過在西漢時期,也有一位活雷鋒,他的名字叫丙吉。
起初他只是一個牢頭,後來卻成為了西漢的當朝宰相,而他做的好事就是救下了還是嬰兒的漢宣帝,而後來漢宣帝繼位之後,丙吉根本不去邀功,就好像這事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當真是做了天大的好事也不留名。
在丙吉當了丞相之後,他更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宰相肚裡能撐船,丙吉的故事有很多,我們慢慢來說。
冒險救下嬰兒,為漢朝續命82年
政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此時的漢武帝已經六十多歲了,人老就容易犯糊塗,漢武帝即便再英明神武,也沒能跳出這個圈。
這一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用巫蠱詛咒漢武帝,還想再活五百年的漢武帝怒不可遏,便命令寵臣江充負責查清此事,此人心術不正,利用酷刑和栽贓了不少人,導致數萬人因此而蒙冤被斬。
這便是漢武帝在位後期爆發的巫蠱之禍,在這場動亂中,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也沒能倖免,雙雙自殺。
而在巫蠱之禍爆發時,熟悉律令的丙吉由於工作出色,便被漢武帝挑中去了郡邸獄,負責審理巫蠱之禍中波及到的人。
當時漢武帝的曾孫劉詢只有幾個月大,但是也因為受到太子劉據的波及而被關進了監獄中。
丙吉是非分明,他十分同情劉據的遭遇,但他作為一個牢頭,自然無法左右漢武帝的決定,不過無論劉據有沒有罪,但至少劉詢在丙吉心目中是無辜的,想想也是,一個幾個月大的孩子,能幹什麼壞事?
丙吉便偷偷將這個嬰兒給救了下來,並且在牢中挑選出了幾位謹慎厚道的女囚犯,命令她們喂養和保護劉詢。
時間一晃,過去了四年,丙吉負責審理的那些人,在他的特殊照顧下,並未丟了性命,當然也包括劉詢。
後元二年,漢武帝病重,有望氣之人彙報說,長安地獄中有天子之氣,漢武帝便命令使者去誅殺獄中關押的所有人。
等到使者帶兵到達丙吉所管的牢獄時,丙吉愣是牢門緊閉,就不讓使者進去,並且將皇曾孫劉詢搬了出來:
皇曾孫在,他人亡辜死者猶不可,況親曾孫乎!
使者很無奈,便只好回報漢武帝,漢武帝幡然醒悟,於是便大赦天下,劉詢因此得以保全。
後來劉詢即位,丙吉對這段過往隻字不提,而漢朝也因為丙吉的善舉得以續命82年。
對街頭械鬥無動於衷,對耕牛喘氣憂心忡忡
劉詢即後來的漢宣帝,有那麼一次,一位婢女犯了錯誤,她便託人向漢宣帝上書說,曾經撫養過劉詢,劉詢便命人審問,後來這婢女便說丙吉知道當時的情況。
此時的丙吉擔任御史大夫一職,漢宣帝向他了解情況時,才知道原來丙吉才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漢宣帝感激涕零,親自下詔給丞相魏相,封丙吉為博陽侯。
魏相去世之後,漢宣帝便任命丙吉為丞相。
有那麼一次,丙吉外出,碰到了街頭械鬥,雙方死傷慘重,丙吉看到後卻不管不問,徑直繞了過去。
在前行的路上,他看到了有人在趕牛,這牛累得氣喘吁吁,丙吉便讓人去詢問趕牛的人走了幾里路,為何那麼急著趕路之類的。
這讓跟隨他的官員覺得很莫名其妙,有人械鬥傷亡數十人,丙吉不去問,反而對耕牛喘氣問來問去,這不就是本末倒置麼。
後來有人還因此告丙吉的狀,丙吉對此解釋說:
百姓鬥毆有人傷亡,自然有長安令等官員處理,我作為丞相只負責考察他們的政績,但是現在正值春天,牛卻熱得氣喘吁吁,很顯然是受了濕熱,而牛生病了會影響農事,農事受影響,秋天就會歉收,百姓就要餓肚子,這才是危害百姓的大事。
其他官員聽聞之後,紛紛稱讚丙吉識大體。
原諒醉酒嘔吐車夫,車夫感恩回送大禮
後來丙吉再次外出,有一個愛喝酒的車夫隨行,結果卻因為酒醉後吐在他的車上,西曹主吏見狀就想開除車夫,可是丙吉卻制止了他,並且說:
以醉飽之失去士,使此人將復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過污丞相車茵耳。
意思是說,因為酒醉而趕走一個人,此後他哪還有地方可以容身呢?你還是忍一忍吧,他只不過弄髒了我的車墊而已。
這位車夫因此而感激涕零,並謹記丞相對他的寬容大量,他本是邊塞人,所以十分熟悉邊塞往京城傳遞文書的過程。
有一次外出,他正好看見傳遞文書的人拿著紅、白二色的袋子,他知道這是緊急情況專用的,一般有戰事發生才會用。
這位車夫想著或許是邊境發生了戰事,而這情況必須要早點報告丞相才是,於是車夫就跟隨著傳遞文書的人,確定了邊塞有戰事後,彙報給了丙吉。
當丙吉正在思索對策的時候,車夫卻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恐怕這次戰事是胡虜進攻導致,丞相您應該先了解一下,邊塞的人員構成,以便思索抵擋的對策。
丙吉覺得很有道理,於是讓官員立即查詢邊關守將的年齡和經歷,當丙吉還沒有看完,皇帝便召見他和御史大夫進宮議事,丙吉知道一定商議這次邊關的戰事。
當皇帝向兩人詢問該怎麼辦時,丙吉由於事先掌握了基本信息,回答得頭頭是道,而御史大夫則倉促間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結果皇帝十分震怒,重重處罰了御史大夫,而對丙吉則大加讚賞,覺得他關心國家大事,盡職盡責。
公元前55年,丙吉善終,四年之後,他的畫像被繪入了麒麟閣,成為了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被後世瞻仰。
參考文獻:《漢書》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