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也得「摸著洋人過河」?

2023-12-20   汽車公社

原標題:自動駕駛也得「摸著洋人過河」?

曾經的激情,歷經數年地消耗,正在悄悄冷卻。這正如那些曾被資本熱捧過的行業,由於始終徘徊於商業本質與用戶價值以外,最終也會被打入冷宮。

許多人應該還記得2017年的那個夏天,在百度AI開發者大會的連線直播上,李彥宏坐著一輛汽車駛上了五環,贏得了無數人的喝彩聲。

6年前的萬眾矚目

儘管李彥宏的這次親身演繹是有代價的——罰款100元、扣三分。但所有人都得承認,就「無人駕駛」技術而言,這個頭「開得似乎不壞」。

當時的人完全有理由樂觀。因為就在太平洋的東邊,美國加州的矽谷,科技公司再度雲集,如同二十年前一起推進網際網路技術發展那樣,嘗試著為汽車「去掉」司機這個原本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Waymo、Cruise等企業,也正在幹著和百度類似的事情,甚至走得更遠。

Waymo的L4級路試車。2017年的時候,筆者也曾天真地認為,5年之內,L4級無人出租就能滿大街跑

甚至,其中有造車新勢力的身影。就在一年前的10月,特斯拉曾經在其網站上,放出了一段振奮人心的,自動駕駛宣傳視頻。視頻的開頭字幕這樣宣稱:

THEPERSONIN THE DRIVER'S SEATIS ONLY THERE FOR LEGAL REASONS. HE IS NOT DOINGANYTHING THE CARIS DRIVINGITSELF.(駕駛座上有人只是基於法律原因。實際他什麼都沒做,汽車全程在自動駕駛。)

儘管這個視頻後來被證明是偽造的,但畢竟在當時與眾多自動駕駛概念初創公司的宣傳混在一起,充分營造了一種自動駕駛技術指日可待的大氛圍。

在當時,有關智能駕駛技術,實際已經顯示出了兩條非常清晰的路徑——

漸進式地從L12等級開始,從一般的DAS到ADAS,逐級向著更高的層級攀登;激進式則是直接跳過L1/2級駕駛輔助系統,從L4級「自動駕駛」系統切入賽道。

一台啟動ADAS功能的小鵬P7

前者包括了當時所有的中、外造車新勢力,國內以及北美矽谷科技公司,還有以色列的Mobileye這匹當時的賽道「黑馬」。至於後者,便是那些看著就一副「垂垂老矣」姿態的,傳統車企巨頭們。

但並不是所有不壞的開頭,就一定會有好的結果。

2023年有關智能駕駛,在產品端上我們見到的仍是各種「L2+」「L2.5」,乃至於「L2.99」。

WAIC 2021年舉辦期間,為參展人員提供計程車服務的小馬智行RoboTaxi

至於服務方面,百度Apollo、小馬智行Pony、文遠知行以及晚一些成立的輕舟智航等等,所有RoboTaxi仍舊只能在全國各大城市的限定區域內「試點」。

甚至海那邊,Waymo、Cruise等曾經位列加州道路交通局自動駕駛排行榜第一梯隊的巨頭,也正在面臨其至暗時刻……

L4/5,已經折戟沉沙

全球智能駕駛巨頭,普遍被認為處於第一梯隊頭部的Cruise,正站到「懸崖」的邊緣。

「公司在我的領導下偏離了航向。作為CEO,我對Cruise當前的處境負有責任。」

當地時間11月19日,在使用企業郵箱向全體員工發出上述「罪己詔」後,Cruise兩位聯合創始人之一的凱爾·沃格特,同時他還是公司的CEO,正式辭職。不到24小時,首席產品官丹尼爾·卡恩,同時也是另一位聯合創始人,也緊隨其後宣布掛印而去。

Cruise的兩位創始人,丹尼爾·卡恩(左)與凱爾·沃格特(右)目前均已離職

一天時間內,曾被業界視為自動駕駛技術全球綜合排名第一的通用集團旗下Cruise,失去執掌其十年之久的兩位掌舵人。

導致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是今年8月11日,美國加州矽谷全面解禁無人計程車後的短暫狂歡。彼時,包括Cruise在內的一眾矽谷智能駕駛公司,將之視為自動駕駛的關鍵里程碑。凱爾·沃格特更是踩著解禁的時間點宣布,在接下來6個月,將在舊金山投放數千輛支持L4級自動駕駛的計程車,為當地居民提供7×24小時服務。

但後來的事,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在不到一周時間裡,無人計程車搞出與消防車相撞、陷入未乾水泥路、十台車集體趴窩引發擁堵等么蛾子。

解禁一周,Cruise三期事故,不過「大的」還在後面

對於撞消防車,Cruise給出的解釋是,車輛實際已經檢測、識別出了消防車,並且採取了制動措施,只是由於身處十字路口混亂的車流間,所以未能避免事故發生。

至於RoboTaxi陷入未乾水泥路面,這似乎也不能歸罪為Cruise方面,因為事故發生時市政施工方遺忘了在施工地點放置隔離設施。

至於10車集體趴窩,事後查明是附近一處露天音樂節場地,正在使用大功率無線電通訊設備。其直接干擾到了車輛的數據交互系統,導致系統鎖死。儘管這已經是最近2個月時間裡,第二次發生類似的事故。

雖然上述事故和故障,都存在技術上可以解釋的通的理由,然而我們必須知道的是,這些都是在有人駕駛計程車上絕不可能發生的狀況。

而在這類意外持續了一周後,忍無可忍的加州機動車管理局下令,將舊金山地區Cruise白天運營的無人駕駛網約車不能超過50台,夜晚不能超過150台。同時還宣布,將對Cruise展開調查,視情況有可能撤銷這家計程車公司的無人駕駛計程車運營資格。

按理說,被限制運營並且接受調查了,你就消停點了?一般來說,給計程車隊的司機們打招呼,通常是有用的,然而RoboTaxi不是人,也不懂什麼叫「軋苗頭」。

加州對無人駕駛的解禁,最終證明了一點——無人駕駛技術目前距離成熟還很遠

2023年10月2日,一名行人遭一輛肇事逃逸車輛撞倒,並被甩到旁邊的車道上,隨後又被一輛剛巧路過的RoboTaxi二次撞擊。該事故的惡劣之處在於,RoboTaxi未能及時停下,甚至將該行人拖拽了20英尺(6.1米)。

實際上,拖拽這一情節的出現,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為這就代表著車輛在事故發生時,無法第一時間作出判斷強制停車。企業當然可以照例解釋為「相關事故場景的罕見」,但Cruise畢竟成立已有10年,測試運營里程積累數百萬公里,累積的場景數以百萬計——至今仍時不時遇到點「新場景」這種的,很難不讓人懷疑現有的L4智駕模式是否走得通啊。

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裡只談了Cruise但還未提到Waymo。但Waymo的狀況也只能說是比Cruise好而已。其RoboTaxi在加州開放自動駕駛後,也出現了一系列的事故,所幸除了撞死過一條寵物狗外,並未發生人身傷害事故。

Waymo在加州「解禁」期間沒有鬧出太大的么蛾子,但卻不等於在全美其他地方沒有

而縱觀這次加州開放自動駕駛上路,本身似乎也有點為了這項產業「孤注一擲」的味道。

全美六大自動駕駛企業,Waymo、Cruise、Lyft和Zoox因為技術問題遲遲不能商業化落地,原本屬於共享出行平台的Uber,則選擇把業務賣給另一家自動駕駛企業Aurora,而後者也同樣面臨技術總也不能做到「成熟」,以至於最終商業化無法落地的困局。

但這一次的「孤注一擲」,顯然是沒有能起到打開一片新天地的作用,反而是有點扒下企業「底褲」的節奏。

Cruise母公司通用集團表示仍將繼續對其提供「堅定不移地支持」,但暫停員工持股套現、降薪,乃至於裁員24%以及削減2024年度預算等等,這些都預示了這家曾經的智能駕駛巨頭,必須認真準備去「過冬」了。

「自動駕駛」寒冬已到——這樣的說法,其實從去年末就已經有了,到現在也算湊整了一整年。似乎在各種「L2.99」「城市NOA」,以及各地拿著試運營牌照的RoboTaxi之外,一種真正的自動駕駛功能還距離我們很遙遠?

「寒冬」席捲的,其實並不只有搞「自動駕駛」技術的科技企業——最右側與Apollo合作的那家新勢力,目前也已經倒了……

但這樣的說法,並不確切。因為並非只有L4乃至於L5級才叫自動/無人駕駛。以現在的技術,L3等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實際上已經接近了實用化。

L3,現正蓄勢待發

在16年已經大致成型的兩條路線里,激進路線的折戟,已基本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與北美的一眾同行一起,目前陷入到困境的,同樣也有上面提到的那些中國企業。

總算,京滬惠等地的主管部門,乃至國家級的工信部,都沒有頭腦一熱到搞個仍由企業搭台唱戲鼓譟的所謂聽證會,然後強行搞什麼「落地」,一直於最終一地雞毛。

然而L4的階段性失敗,並不等於自動駕駛技術的失敗。實際上,真正能實用化、能商業落地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到來了。

中國首張L3路試牌照,由上海市經信委發給了寶馬中國

本月13日,寶馬率先獲得了上海市經信委頒發的,L3級智能駕駛測試牌照。該牌照許可寶馬公司在上海市內部分「城市高快速路」段,開展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車輛的上路測試工作。到了16日,奔馳也獲得北京市經信委的許可,准許在京部分城市快速路段進行類似的測試。

所謂L3級,即「有條件自動駕駛」。望文即可生意,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啟動這種自動駕駛功能。

那麼對於寶馬和奔馳來說,啟動「條件」是什麼呢?答案是:封閉式高速公路,或者城市快速高架路段,且車速不超過每小時60km,專門針對高峰擁堵場景。正如寶馬與奔馳在官方介紹里,對其智能駕駛功能的解釋那樣——旨在解決車輛在擁堵路段時的駕駛接管問題。

這就意味著,如果駕駛配備了該功能的汽車,遭遇到市內交通擁堵,駕駛者可以激活自動駕駛功能,將駕駛權交給車輛本身。駕駛者自己則可以拿出書本閱讀、用移動設備收發郵件,或者是拿出手機刷視頻等等。

城市上班族的噩夢場景,排名絕對前三

總之,可以把目光和注意力從車輛前風擋轉移開,去干自己想乾的事情。對駕駛者的要求僅僅是,屁股絕對不離開駕駛座,同時也務必確保不要睡著而已。

而既然設置了車速60km的上限閾值,則道路狀況一旦恢復,即車速超過上限,那麼系統會在短時間內維持60km的車速並保持車道,同時通過座艙語音來提示駕駛者接管車輛。

如果駕駛者沒有及時響應,則數秒後系統會嘗試收緊駕駛者安全帶來進一步提示。如果仍未獲得響應,則車輛會降速,然後自動靠邊剎停,同時啟用車載緊急呼救系統。

寶馬Personal Pilot啟動期間,駕駛者大可以去看視頻、玩遊戲

一旦出現異常路況,系統會通過各種方式提示駕駛者及時接管車輛

寶馬公司將其系統命名為Personal Pilot,奔馳的系統則被稱為Drive Pilot。兩者在啟動要求以及基本功能方面大同小異,在控制車輛時均遵循沿著當前直道行駛,只在必要時切換車道等。

如前方出現嚴重交通事故,或者遭遇到意外障礙物無法迴避時,系統會通過提示音,或者收緊安全帶的方式,提示駕駛者接管操作。

自2021年1月,UN-R157法規正式在歐盟國家生效之後,上述兩套系統已經在德國國內的城市快速路\高速上進行了超過一年半的測試,證明了這種擁堵道路自動駕駛系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特別是奔馳的Drive Pilot,在路試期間甚至保持了零事故的完美紀錄。

奔馳Drive Pilot系統,在一年半的路試期間,保持了零事故的記錄

值得注意的是,實現上述功能的傳感器系統,與目前國內新勢力主流智駕系統,是大同小異的。無論寶馬還是奔馳,均是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視覺傳感器的組合。各自的區別,無非是數量的多寡,以及安裝位置上的差異。

當然,想要在路況響應上儘可能完美,高精度地圖也是必不可少的。兩家德國車企仿佛有默契一般,自一開始就明確了高精度地圖是整個系統用於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提供厘米級的車道信息,以及沿線各種障礙物以及跨越物體的高程數據,高精度地圖也不斷刷新各種前方路況信息,用於智駕系統進行提前預判。

寶馬與奔馳類似,為了確保Personal Pilot系統有多傳感器數據互相印證,所以也配備了雷射雷達。安裝位置在車首雙腎格柵頂部,兩側各一

實際上類似的問題業界應該是有廣泛共識的,國內此前有圖、無圖的那番爭鋒,與其說是出於技術考慮,實際更像是車企與服務提供商之間的討價還價與互相施壓。

如果沒有意外發生的話,寶馬和奔馳搭載各自L3級智駕系統的旗艦級轎車,均會在明年上半年正式上市銷售。但根據寶馬的說法,搭載類似系統的5系轎車,會在明年稍晚的時候推出。此舉是「為了確保更多的車主能夠享受到系統帶來的便利。」

實際上,當寶馬和奔馳率先領到國內L3級智駕系統上路測試牌照的新聞出來以後,許多人是非常不以為然的。

因為以目前國內新勢力在智駕領域積累的技術,起碼目前已經開放城市地面NOA功能的那幾家,是絕對有實力在較短時間內拿出一套類似的方案。

即使並不以智能駕駛出名的蔚來,仍舊有拿得出手的NIOPilot ADAS功能,邁進L3其實沒有技術壁壘

畢竟在此前幾年時間裡,國內新勢力開發各自智駕技術,其熱度可謂是烈火烹油。而縱觀全球範圍內,在實力上可以與之畫等號的,恐怕也只有一個特斯拉而已。

然而終究是寶馬和奔馳這兩家,在新能源化方面都做得很不夠的老牌燃油巨頭,率先拿出了可以落地的L3級智駕系統,真正意義上的「自動駕駛」。而這點也確實頗令許多人深感不服。

但有些事歸根結底,是技術之外的那一部分在發揮著作用。

作為現代史上工業化的後進國家,我國雖經歷了最近30年的超快速發展,在諸多的領域趕上、甚至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從總體而言,中國依舊只是一個發跡於後工業時代的「後起之秀」。

「後起」,也就意味著錯失了在開拓時代里,與各路玩家一同制定標準的機會。而只能秉持「拿來主義」的態度,化洋為中吸收借鑑。而這一點在汽車工業方面,也是尤為明顯。

目前我們在新能源以及智能汽車方面,已經有了諸多值得「洋人」來學習的地方

而這種「摸著洋人過河」的操作,是有巨大慣性的。思路似乎也沒有什麼問題。更何況,如果保持和德國近似的測試周期,充其量也就比德國晚上一兩年的時間。

而問題的另一方面,未嘗不是企業的緣故。

在國內整車智駕領域,華為顯然是具備最強的實力。而曾經試圖獨立造車,智駕技術可以大量使用Apollo數據和算法的吉度/吉越,顯然也有著不俗的實力。

至於小鵬,儘管靈魂人物吳新宙的離任是一次重大打擊,但畢竟其建立的體系還在,帶出來的團隊還在,相信仍舊有著能進入前列的實力。

但迄今為止,其無一不是將主要賣點設定為「點對點」的NOA功能。各種「L2.X」的表述,實際就是L4的降級化使用而已。也許商業價值巨大,但實際的用戶價值,卻非常地有限。尤其是在法律法規不支持的當下,更像是在炫技。

「落後」的燃油巨頭跑來啟發我們怎麼設計自動駕駛功能,這和我國汽車產業目前實現的突破,有點不相符啊……

不要指責什麼,國內缺乏相關立法。如果國內頭部企業,也能夠在之前幾年內,拿出類似寶馬的Personal Pilot或者奔馳Drive Pilot那樣的功能,那麼有沒有機會去推動立法工作?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不要說什麼「L3沒有價值」之類的鬼話,因為筆者就是最典型的,家住一線城市,每日被困在早晚通勤路上苦苦煎熬的群體。而類似我們這樣的車主,在全國一、二線主要城市裡,堪稱數以千萬計。

求搭救……

明明有技術,明明更高的技術可以用一種降級的方式實現,為什麼到頭來仍舊是要「洋人」來幫我們「打樣」呢?

我不懂,我也很受震撼,但我不想再被震撼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