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為什麼因「過度民主」而亡國?

2022-08-22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波蘭,為什麼因「過度民主」而亡國?

談起波蘭,第一印象總是「亡國次數多」:

第一次是在1795年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瓜分亡國;

波蘭的第一次亡國

第二次是在1813年,復國不足7年的華沙公國又被沙俄滅亡;

拿破崙的帝國(1812年,淺綠色為附庸國)

第三次是在1939年被德國和蘇聯瓜分。

其實,15至16世紀的波蘭也曾是歐洲叱吒風雲的強國:不僅國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位列歐陸第一,超千萬的人口也為其提供了豐富的兵源。

波蘭立陶宛聯邦的最大疆域(1619年)

除此以外,波蘭還別具一格實行了「貴族民主制」,不僅在15世紀末就建立了完備的國會制度,還使占人口10%的貴族階層能夠平等參政。

在17世紀之前,波蘭東部的俄羅斯、西部的德意志都還處於分裂動盪狀態,貴族民主制尚能調和波蘭國內大小貴族之間的矛盾,凝聚國力。

再加上與立陶宛的「抱團」聯合,波蘭因此能夠「平獨(德)鎮露(俄)」,武德充沛。

油畫《共和的巔峰》描繪1573年波蘭選舉國王的場景

但形勢在17世紀末發生了逆轉,波蘭主要鄰國紛紛實行君主專制,建立強大的王權,加強中央集權。

而此時的波蘭卻一反常態,將「民主」推向了極端,貴族寡頭把持國政,推行「自由否決權」,使中央政府瀕於癱瘓,國家一盤散沙,最終被瓜分亡國。

為什麼「民主」為何戰勝不了「專制」?波蘭為何因為「過度民主」而亡國呢?

一、東歐大國的崛起

公元6世紀時,生活在東歐平原上的古斯拉夫人受到日耳曼人大遷移的影響,也開始向東、西、南三個方向遷移。

東、南兩支斯拉夫人靠近拜占庭帝國,接受了東正教信仰;而西部斯拉夫人與法蘭克帝國毗鄰,受到德意志人和羅馬教皇影響,逐漸皈依了天主教。

斯拉夫部落分布圖

公元9至10世紀,西斯拉夫人在奧德河和維斯瓦河流域定居,形成了古波蘭部族

拉丁語中波蘭一詞「polak」就來源於古斯拉夫語中的「pole」,意為田地、平原,暗示古波蘭人居住在地勢平坦的中歐平原。

公元10世紀中葉,出身皮雅斯特王朝梅什科一世統一波蘭各部族,創立了波蘭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國家——波蘭公國。彼時德意志人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不斷侵伐波蘭,企圖將其納入統治。

中世紀時期,斯拉夫和德意志國家分布

在德意志人影響下,波蘭人接受了天主教信仰。後繼諸王通過兼并周邊的西斯拉夫部落的土地,將疆域拓展至今日波蘭的規模。

彼時的波蘭國土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100萬,成為斯拉夫部族中的大國。

梅什科一世統治時期的波蘭疆域

12世紀至14世紀,波蘭的地緣環境愈加複雜:

東部:東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輔羅斯已經分裂,反遭異教的立陶宛人侵略;

西部:德意志人的神聖羅馬帝國在中歐崛起,不斷向西侵占西斯拉夫人的領地;

西北:條頓騎士團侵占了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封鎖了波蘭的入海口,給波蘭造成了實質威脅;

條頓騎士團,1300年極盛時的勢力範圍

南部:匈牙利人崛起占據了多瑙河流域的大量土地。

而此時的波蘭大貴族勢力興起,國內陷入分裂,東部領地相繼被外族侵占。

直到1333年,波蘭的卡齊米日大王即位。他對內扶持中小貴族,削弱大貴族,重新統一全國;改革行政及司法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鼓勵工商業發展,繁榮經濟、增強國力。

對外則與匈牙利結盟,與條頓騎士團休戰,集中力量向東征伐立陶宛大公國和羅斯諸公國,將國土擴大了一倍。波蘭國勢中興。

12世紀歐洲各國形勢圖

可惜好景不長,1370年卡齊米日大王去世,身後無子,貴族們只能從老國王的「遠方親戚」中尋找繼承人,王位幾經輾轉,最後傳給了匈牙利國王之女——雅德維加。

女王當政,群臣不服。為了穩定局面,在波蘭貴族的力主下,波蘭女王雅德維加與立陶宛大公雅蓋洛聯姻,波蘭與立陶宛兩國結成聯盟。

15世紀的立陶宛還是一個充滿野蠻氣息的異教國家。它通過侵伐已經衰落的基輔羅斯,占據了今日白俄羅斯、烏克蘭東部的大量領土,成為東歐大國。

13-15世紀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域

起源於波羅的民族的立陶宛人波蘭人文化差異巨大,本不具備聯合的條件。但是面對共同敵人——北部的條頓騎士團、南部的匈牙利王國,兩國產生了共同利益。

波蘭貴族垂涎於廣袤的立陶宛國土,而立陶宛人也希望通過與波蘭人的聯合,皈依基督教,融入歐洲文化圈。

結盟後的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

兩國結盟後,於15世紀徹底擊敗百年宿敵——條頓騎士團,收復了富庶的東部失地,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還將西普魯士地區納入版圖。

15世紀的歐洲,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分崩離析,羅斯諸公國在蒙古人的鐵蹄下呻吟,曾經稱雄一時的匈牙利王國陷入與鄂圖曼土耳其人的苦戰中無法自拔。

波蘭立陶宛聯盟的地緣環境大為改善,國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為歐洲各國之冠,國內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臻於鼎盛,被譽為「黃金時代」。

波蘭立陶宛成為中東歐大國

二、貴族民主的巔峰

波蘭在早期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貴族文化。波蘭貴族又被稱為「施拉赫塔」,他們自認為是具有傳奇色彩的游牧民族——薩爾瑪提亞人的後代,擁有強烈的榮譽感和尚武精神,天生崇尚自由與平等。

這就使得波蘭貴族天生就不願意「屈從於」王權的壓迫。為了聯合「施拉赫塔」,10至14世紀的波蘭國王們只有通過讓渡各種權利,「連哄帶騙」地爭取他們的支持。

身著薩爾馬提亞風格長袍的波蘭貴族

最終導致一種奇怪的現象:波蘭王權並沒有隨著國力增強得到強化,反而不斷地向貴族妥協讓步。

再加上,國王與貴族「協商一致」的古老傳統,議會——這種調和王權與貴族的機構,在13世紀初就如雨後春筍般,在波蘭各地出現,成為貴族參與政治的重要平台。根據傳統,當議會議政時,整個地區的貴族都會參加討論,並投票表決。

1493年,波蘭國會正式成立,並分成兩個院:上議院由國王與大貴族把持,下議院則成了中小貴族的舞台。這些天生浪漫的貴族將手伸進了中央,他們通過國會立法,不斷削弱國王權力,把波蘭變成了貴族的天堂。

16世紀波蘭國會舉行會議

1569年,波蘭貴族主導下,波蘭立陶宛兩國在盧布林舉行會議,正式合併為一國。雙方擁立一位君主,選舉一個議會,制定一部憲法,成為「聯邦」。

此時的立陶宛貴族已經被先進的波蘭同化,聯邦對「立陶宛大公國」這一概念的認知逐漸消亡,兩國融為一體。

波蘭立陶宛聯邦最大疆域

僅僅四年後,雅蓋洛王朝絕嗣。波蘭國會通過了《亨利條例》,實行自由選王制。《條例》規定波蘭國王不再世襲,而是由貴族選舉產生,其子女對王位沒有繼承權。

選舉出的國王,未經國會允許不得徵收稅賦、宣戰媾和、任命官員,甚至連婚姻也必須聽從國會要求。更有甚者《條例》還規定,當國王違法或損害貴族利益時,貴族有權合法「造反」。

波蘭國王與其說是一國之君,更像是一個終身制的「公務員」,徒具虛名。貴族甚至熱衷於選舉外國人當國王,以便加以控制。

波蘭國王的王座

此時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已經由君主制轉變為貴族民主制,是一個「國王之下的共和國」。

雖然與眾不同,但這種貴族民主制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占總人口比重接近10%的波蘭貴族能夠平等地參與政治,這在當時世界可謂絕無僅有。

即使與近代早期經歷資產階級革命的英、法等國相比,16世紀的波蘭民主參與度也毫不遜色,堪稱是中世紀貴族民主的巔峰。

1697年波蘭立陶宛國王選舉

廣泛的參與權,平衡了貴族之間的利益,穩定了國內局勢。使得聯邦得以集中力量對外征伐。

17世紀初,波蘭立陶宛聯邦向東擊敗勁敵——沙皇俄國,試圖將其納入聯邦,甚至一度占領莫斯科。

1621年聯邦在霍騰戰役中成功抵擋住土耳其人的攻勢,保衛了基督教在東南歐的勢力。此時聯邦國勢達到極盛,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大力量。

但是聯邦的強大是建立在國內貴族脆弱的平衡,以及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等周邊鄰國尚未集中國力的基礎之上。

進入17世紀中葉,自由否決權的實施,將波蘭的民主推向了極端,大貴族趁機把持國政,貴族民主制走向衰落。對之後百年間的波蘭國運產生巨大影響。

三、荒唐的自由否決權

在17世紀中期,波蘭周邊的地緣局勢發生改變,沙俄藉助自由選王制的弊端控制波蘭政府。

而自由否決權的實施,則使波蘭的民主徹底陷入混亂,導致政府行政癱瘓,中央權力瓦解。

16至17世紀部分波蘭大貴族在國內的地產分布圖

沙皇俄國在經歷彼得大帝的近代化改造後,建立起強大的皇權和中央權力,在國力大增的同時,具有強烈的侵略慾望,成為波蘭最危險的敵人。

17世紀晚期,俄國利用波蘭自由選王制中,允許外國人參選國王的弊端,扶持代理人登上波蘭王位。

又收買波蘭國會議員,控制波蘭內政,在18世紀初,俄國大使甚至能夠以非正式的身份主持波蘭國會。昔日強盛的波蘭立陶宛聯邦實際上已經淪為俄國的附庸國。

1652年,大貴族援引「一切貴族平等」的原則要求國會實行「自由否決權」。從此以後,國會要想通過議案,必須經過全體議員一致同意;只要有一票反對,議案便無法通過。此舉雖遭到多數議員的譴責,但國會最終同意了這一原則。

波蘭立陶宛聯邦上議院會議廳

這種荒唐的制度固執地認為「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是對自由、平等的侵犯,因而固守「一致通過」原則。

早期的自由否決權僅限於否決單項議案,但在17世紀中葉起,國會會議的所有法案被視為是一個整體,任一次否決都會自動導致所有先前獲得通過的法案被駁回。

起初持有異見的議員還能顧全大局,常常被說服撤回他的否決。但之後,波蘭大貴族為了實行掌控國政,弱化中央權力,自由否決權被嚴重濫用。

1652年至1764年間,波蘭國會召開了71次會議,竟然中斷了42次,其中絕大部分是因自由否決權導致的。

17世紀後期,這種表決制度由中央傳入地方,導致地方議會也出現了大規模非正常中斷的現象。

原本依託於議會政治的貴族民主制已顯出久議不決、互相掣肘、效率低下等弊端,而自由否決權的實行,使聯邦陷於「極端民主」的泥沼之中。

自由否決權使波蘭的貴族民主制走向極端化,過度「民主」又無法「集中」,造成實質上的無政府狀態。此時的波蘭中央權力瀕於瓦解,地方貴族分裂割據,內憂外患,危機四伏。

18世紀波蘭立陶宛上層大貴族

17世紀時,波蘭立陶宛的地緣環境尚好:

東面,俄羅斯人正與瑞典和土耳其人爭奪出海口,無暇西顧;

西面,布蘭登堡選帝侯還在伺機吞併德意志小邦,企圖將東普魯士納入版圖;

南面,老對手鄂圖曼帝國在維也納城下被擊敗,而奧地利人則陷入三十年戰爭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周邊鄰國還沒有完成力量整合,這給已經衰落的聯邦帶來了近一個世紀的和平。

但轉眼來到18世紀時,情況則發生了徹底改變,中央集權的絕對君主國成為歐陸列強的標配政體,波蘭周邊的俄、普、奧三國先後完成了最初的近代化變革,擁有強大的集權體制和軍力,弱小、落後且分裂的波蘭立陶宛聯邦成了列強俎上之肉,只待瓜分豆剖。

四、遲到的改革與波蘭的滅亡

18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外部環境進一步惡化。

東部的沙皇俄國,在葉卡捷琳娜女皇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地跨歐亞的強大帝國,並且擁有強烈的擴張慾望。

西部的普魯士王國,在腓特烈大王帶領下蠶食了西里西亞,國力大增,尚武好戰。

南部新興的奧地利國家在特蕾莎女皇統治下,將龐大且分散的領地整合在一起,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成為中歐的強大力量。

18世紀初波蘭立陶宛聯邦周邊地緣形勢

1764年葉卡捷琳娜女皇的情夫——波蘭貴族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都在俄國的支持下當選為波蘭立陶宛國王。沒想到,這位具有很深「俄國背景」的波蘭國王卻力圖推行改革,限制貴族權力,重新振興波蘭。

斯坦尼斯瓦夫採取分化大貴族,爭取小貴族的策略。他先建立了一所「騎士學校」,培養軍事將領和行政人才;組建專門的外交部門,向鄰國派遣常駐外交使節;試圖削弱地方軍事首領的力量,將軍權收歸中央。

1766年國王更是試圖直接推動國會廢除延續百餘年的「自由否決權」,從根本上改革國家體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權力。

1764年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都當選波蘭國王

這些舉動在國內外引起了軒然大波。國內大貴族極力反對改革,他們在東南部小城巴爾集會,結成「巴爾聯盟」舉兵叛亂。國外,俄國也不願意波蘭改革成功,恢復強大。

因此強令大使施壓,終止了改革。斯坦尼斯瓦夫無力應對貴族叛亂,只能再次依靠俄國出兵鎮壓巴爾聯盟,造成「引狼入室」。

1772年,俄國夥同普魯士、奧地利出兵第一次瓜分波蘭。波蘭立陶宛聯邦失去了30%的國土(21萬平方公里)和三分之一的人口(超過400萬人)。

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漫畫

第一次瓜分驚醒了波蘭有識之士,他們積極響應改革主張,力圖救亡圖存。1788年,俄國陷入與瑞典、土耳其的戰爭中,無力西顧。波蘭趁著無外力干涉的時機,實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1792年,波蘭國會制定了具有鮮明改革色彩和進步性的《五三憲法》,明確廢除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確立三權分立的中央體制,加強王權和中央集權,提升新興資產階級地位,減輕農奴剝削,緩和國內矛盾。同時國會決定一支兵額10萬的常備軍,增強國防力量。

波蘭國會通過《五三憲法》

可惜這次「中興波蘭」的努力,再次在國內外敵人的圍攻下宣告失敗。反對憲法改革的國內大貴族再次結成聯盟,為了維護貴族的「黃金自由」,他們不惜投靠俄國,發動叛亂。

而厲行專制制度的沙皇俄國和普魯士王國,既不願意看到波蘭改革成功,也出於對憲法政治的厭惡,於1793年再次出兵鎮壓改革,第二次瓜分波蘭。

波蘭立陶宛聯邦再次失去了30餘萬平方公里國土和300萬人口,成了僅剩22萬平方公里,人口僅340萬的小國,再也無力對抗列強。

三次瓜分波蘭形勢圖

經過此劫,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完全喪失鬥志,背叛了憲法改革派,徹底成為俄國人的傀儡。但波蘭人民不願坐看國家滅亡,匯聚在科希丘什科等波蘭愛國將領旗下,發動武裝起義,抗擊侵略者。

最終引起俄、普、奧三國於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至此立國七百餘年的波蘭徹底滅亡。

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宣誓保衛波蘭

波蘭在沉淪123年後,最終於一戰後的1918年復國。但是此時的波蘭處於蘇聯和德國兩大強國的包圍之中,地緣環境更加惡劣,只能淪為小國,在二戰中再次被瓜分,戰後又被納入蘇聯陣營,直到蘇東劇變後,才贏得一絲喘息之機。

一戰後波蘭復國

由此可見,波蘭被貴族民主「傷害的」不可謂不深。

縱觀波蘭發展史,可謂「成也民主、敗也民主」。以此觀之,實行一種制度必要符合具體的國情,即便是「民主制度」,過於超前也會適得其反。

作者|鷦鷯君

資深歷史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7b997a233dce2f4a537e392f490be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