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匯儲備 與出口市場份額的最新變化

2024-10-28   第一財經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貿易組織(WTO)分別發布了2024年二季度全球外匯儲備幣種構成(CCOFER)和世界商品進出口數據。根據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分析主要儲備貨幣幣種結構和主要經濟體全球進出口市場份額此消彼長的變化。

美元儲備份額重新下降,但不宜高估俄烏衝突後的全球去美元化進展

根據CCOFER數據,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全球披露幣種構成的外匯儲備中,美元儲備規模為66754億美元,較上季末減少994億美元,較2021年底(俄烏衝突爆發前夕)減少4096億美元;美元儲備占比為58.22%,繼上季環比上升0.50個百分點後又下降了0.70個百分點,較2021年底累計下降0.58個百分點,美元儲備份額降至十年來季度新低。

2022年初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聯合盟國對俄實施包括凍結外匯儲備資產、將俄羅斯主要銀行踢出環球銀行同業電信聯盟(SWIFT)在內的金融制裁措施。市場普遍認為,這將加劇國際社會對於美元資產安全性的信任危機,進而加速全球去美元化進程。2021年底以來,美元外匯儲備規模和份額的震盪走低,似乎部分印證了前述觀點。然而,進一步分析,實際影響或沒有數據顯現的那麼大。因為全球美元外匯儲備規模的變動還包含了資產價格變化引起的估值效應。

根據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數據,2022年初至2024年6月,外資官方持有美債餘額累計減少2907億美元。其中,交易引起的減少額為198億美元,貢獻了6.8%;美債收益率上行(同期10年期美債收益率由1.52%升至4.36%,上升了284個基點)、美債價格下跌引起的負估值效應2704億美元,貢獻了93.2%。當然,若外資官方持有的外匯儲備配置到美股上,當期將錄得美股上漲帶來的正估值效應,只是買賣股票對於外匯儲備經營來講屬於淺嘗輒止的另類投資,占比不高、貢獻有限。

其實,以儲備份額衡量的全球大規模去美元化進程早在2022年之前就開始了。根據TIC數據,2020年初至2021年底的八個季度,外資官方累計凈賣出美債2354億美元,遠大於2022年初至2024年二季度十個季度外資官方累計凈賣出美債不到200億美元的規模。根據CCOFER數據,美元儲備份額由2019年底的60.75%降至2021年底的58.80%,下降1.95個百分點,降幅也遠超過去十個季度的累計值。

從CCOFER數據看,2022年以來美元儲備份額的下降,最大受益者是IMF披露的八種主要儲備貨幣之外的「其他貨幣」,份額上升了1.16個百分點。澳大利亞元、加拿大元、英鎊、日元和瑞士法郎等五種主要儲備貨幣份額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別為0.40、0.30、0.13、0.07和0.02個百分點。同期,第二大儲備貨幣——歐元儲備份額也出現下降,降幅為0.84個百分點,甚至超過了美元儲備份額的降幅,反映了俄烏衝突之後歐洲與俄羅斯加速經濟脫鉤造成的傷害。

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在披露幣種結構的外匯儲備中,全球人民幣儲備規模為2452億美元,環比減少19億美元,較2021年底(歷史峰值)減少921億美元,下降了27.3%;人民幣儲備份額為2.45%,環比下降0.01個百分點,較2021年底下降0.66個百分點。當邁過數量擴張的初級發展階段後,一些人民幣國際化的指標出現波動在所難免。2023年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2024年中二十屆三中全會反覆強調,要著力推進高水平金融開放,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其重要的政策含義之一就是,人民幣國際化要服務於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客觀需要,而不是要挑戰和取代其他貨幣,不要動輒掛鉤「去美元化」。

以美元計值的全球人民幣儲備規模下降,不完全是外資減持人民幣儲備資產,還反映了匯率變動引發的估值效應。2022年初以來,因人民幣匯率下跌造成的負估值效應累計達375億美元,貢獻了人民幣儲備總降幅的40.8%。全球英鎊和日元儲備規模下降則完全是因為負的匯率估值效應。同期,境外儲備經營機構實際分別增持了英鎊儲備193億英鎊、日元儲備26.58萬億日元。

2023年三季度至2024年二季度,以人民幣計值的全球人民幣儲備規模累計下降了3675億元。然而,鑒於同期中債收益率震盪下行(10年期中債收益率由2021年底的2.78%降至2024年6月底的2.21%),境外儲備經營機構減持的人民幣資產應超過了前述規模。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三季度至2024年二季度,各季境外持有人民幣儲備規模分別下降810億、400億、773億和24億元。這表明境外人民幣儲備經營機構未參與2023年9月至2024年6月外資持續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資產的行動。境內記帳式人民幣國債是境外人民幣儲備資產配置的主力品種。債券通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至2024年二季度間,境外機構記帳式國債託管量累計增加673億元,僅貢獻了同期外資凈增持境內人民幣債券10323億元的6.5%。

評價貨幣國際化進展有多個維度。從國際支付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根據SWIFT數據,自2023年11月起,人民幣在全球國際支付的份額超過日元,躍居第四位。到2024年二季度,人民幣國際支付季均份額為4.53%,較2021年四季度上升了2.30個百分點。同期,美元、英鎊、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亞元、瑞士法郎的國際支付份額分別上升了7.82、0.58、1.09、0.86、0.32、0.32個百分點,歐元下降了14.75個百分點。可見,從國際支付角度看,也是歐元而非美元,成為地緣政治衝突最大的犧牲品,人民幣國際化在這個維度上則是受益方。

進出口市場份額進一步上升,展現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中國韌性

根據WTO的最新數據,2024年二季度,中國商品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為15.26%,環比、同比分別上升了1.61和0.89個百分點;2024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市場份額累計為14.27%,同比上升了0.40個百分點。

2024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市場份額同比增幅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同期,美國出口份額僅上升了0.12個百分點。受益於近岸貿易、友岸外包的韓國、越南、中國台灣、印度、墨西哥、巴西分別上升了0.21、0.19、0.17、0.08、0.04和0.01個百分點,歐盟、澳大利亞、日本、英國、印尼和加拿大則分別下降1.25、0.18、0.13、0.06、0.04和0.01個百分點。

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情況看,中國出口市場份額的提升更為明顯。2020年~2024年上半年,中國出口市場份額平均為13.92%,較2015~2019年同期均值高出了1.51個百分點。同期,美國出口市場份額下降了0.59個百分點。越南、澳大利亞、中國台灣、巴西、印尼、印度、墨西哥分別上升了0.37、0.29、0.19、0.17、0.13、0.09和0.03個百分點,日本、歐盟、英國、韓國、加拿大則分別下降了0.65、0.63、0.45、0.30和0.08個百分點。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不僅出口表現亮麗,進口表現也不遜色。2024年二季度,中國商品進口的全球市場份額為10.92%,環比、同比分別上升了0.48和0.42個百分點;2024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市場份額平均為10.55%,同比上升了0.29個百分點。後疫情時代的2020~2024年上半年,中國進口市場份額平均為10.89%,較前五年同期均值高出0.91個百分點,顯示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也正在逐漸惠及全世界。同期,美國、英國、日本進口市場份額分別下降了0.33、0.43和0.39個百分點,歐盟、印度、中國台灣、越南分別上升了0.21、0.11、0.20和0.30個百分點。

據美方統計,2017年(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前夕),美國商品出口、進口和進出口差額中,中國占比分別為8.3%、21.4%、46.9%,2020年降至分別為8.7%、13.4%、33.7%,2024年前8個月進一步降至分別為6.7%、12.9%、24.0%。中國外貿進出口能夠在「小院高牆」「脫鉤斷鏈」的打壓遏制下取得上述成績,實屬不易。

根據海關總署的最新統計數據,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出口累計同比增長4.3%,較上半年累計同比增速高出0.8個百分點;進口增長2.2%,高出0.1個百分點。預計2024年三季度,中國進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攀升。

但是也要看到,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主要經濟體增長動能弱、債務負擔重,未來五年世界經濟增速仍將低於2000~2019年的長期趨勢值。全球貿易保護加劇,最近一些國家對中國「新三樣」產品出口加征關稅。特別是美國政府換屆後,美國對華政策很可能出現新的不確定性。這些都會通過貿易、投資、信心等渠道對中國外貿進出口產生不利影響。

應對外部挑戰的關鍵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一方面,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進一步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另一方面,抓住9月24日以來市場預期改善的時間窗口,抓緊落實存量政策,適時推出增量措施,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運行回歸合理區間,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

(作者系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