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奇效良方,專治中風、腦梗、高血壓、高血脂,巧妙運用效果好

2023-05-08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奇效良方,專治中風、腦梗、高血壓、高血脂,巧妙運用效果好

要說到中風這種疾病的中醫方藥的時候,可能爭議最大的方劑莫過於侯氏黑散。為什麼呢?因為有不少後世醫家認為這個方劑「疑非仲景方」。這跟《金匱要略》中的「紅藍花酒」一樣,明明作用很好,卻偏偏得不到認可,非要冠上一個「疑非仲景方」。他們的理由是什麼呢?因為《金匱要略》是宋代著名的醫學家林億、高保衡在校正古代經典醫籍時整理出來的,所以他們認為《金匱要略》的地位要低於《傷寒論》,甚至還有人懷疑《金匱要略》並非醫聖張仲景之手,因此質疑侯氏黑散是宋代林億、高保衡校正時附入唐人之方,並非張仲景所傳

實際上,《金匱要略》的學術價值遠超《傷寒論》,只可惜它沒有在王叔和整理《傷寒論》的時候被發現,人們對《傷寒論》先入為主了。假如再過一百年,或者一千年,後世醫家會發現醫聖張仲景真正厲害的學術傳承乃是《金匱要略》。所以,我們在繼承醫聖張仲景的學術傳承時,不要先入為主的對《金匱要略》帶有偏見,而且《金匱要略》蘊含的學術思想以及流傳的經典良方,都是「道經千載更光輝」的!

侯氏黑散為《金匱要略》收錄的方劑,自仲聖以降,善用者鮮也;闡釋者大多以經解經,敷衍幾句,或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甚至有荒誕不經的填塞孔竅說,亦有醫家認為藥味龐雜,是唐宋時期所加,避而不談,終致這一名方邊緣化、冷僻化[1]。每每想到,仲景秘傳的奇效良方,竟然在後世傳承中,遭遇如此悲涼的境遇,真是讓人感慨萬千。

我們先來看看侯氏黑散究竟由哪些中藥組成?據《金匱要略》記載,全方由「菊花四十分,白朮、防風各十分,桔梗八分,黃芩五分,細辛、乾薑、人參、茯苓、當歸、川芎、牡蠣(熬)、礬石、桂枝各三分」等14味中藥組成。而在《傷寒論》里,用藥味數大多都在13味以內,唯有一首麻黃升麻湯藥味達到14味,因此後世也有不少醫家認為這個麻黃升麻湯也疑非仲景方,可能是傳抄錯誤。尤其是清代著名的傷寒學家柯韻伯,更是認為麻黃升麻湯「猶廣羅原野,冀獲一兔」,甚至把它與防風通聖散歸為一類,說這種方劑是「粗工僥倖之符也」,可謂是批判的體無完膚。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後世醫家質疑侯氏黑散非仲景方的緣故,清代醫學家張山雷跟柯韻伯一樣,他在《中風斠詮》中批判侯氏黑散「雜亂無章」,並批判一眾醫家對清代名醫喻嘉言對侯氏黑散的註解,並痛斥喻嘉言「說得幻想紛紛,天花亂墜,玄之又玄」,更有甚者,說這是「臭腐中有神奇者」。假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原貌沒有因戰亂而「失傳」,看到侯氏黑散就是出自《傷寒雜病論》,不知諸如柯韻伯、張山雷輩,該作何感想。這樣非議醫聖的傳承,你禮貌嗎?

通過文獻考證,隋代名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明確指出,「仲景經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紫石英方就是「風引湯」)。也就是說,侯氏黑散確係出自醫聖張仲景之手。所以,後世有些醫家不問青紅皂白,只要看到藥味大於13味的,就懷疑不是張仲景的方,這是不是有點「褌中之虱、井底之蛙」的感覺,誠如司馬遷在寫《扁鵲傳》的時候,扁鵲嘲笑中庶子時所說,「以管窺天,以郄視文」。

縱觀侯氏黑散,全方以菊花為君藥,主要發揮清肝去風的作用;以人參、白朮、乾薑、茯苓、黃芩、防風、細辛為臣藥,其中人參、白朮、乾薑取理中湯意,加茯苓共同發揮溫運脾土的作用,其中黃芩、防風、細辛,主要起到祛風清熱的作用;以桂枝、川芎、當歸、牡蠣、礬石為佐藥,主要起到升木清金的作用;以桔梗為使藥,主要起到引藥入經,發揮「舟楫」的力量。綜觀全方,融「補虛、清熱、化痰、通絡、祛風」於一爐,誠如清代名醫喻嘉言所說,此乃「中風門第一方」[2]。

侯氏黑散使用菊花作為君藥,其實不難理解,因為《神農本草經》很明確的指出菊花可以「主諸風」,可治「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等病症。當代著名的本草學者王德群先生指出,「經方僅侯氏黑散方以菊花為君,主治肝旺脾虛、外邪引動內風之中風證,說明菊花不獨平肝,且能益肝之不足,一舉兩得」[3]。明代著名的本草學家繆希雍指出,「菊花專制肝木,故為祛風之要藥」。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菊花具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熱、抗炎、擴冠、增加冠脈流量、改善心梗、抗氧化、調節脂質代謝、延緩衰老、凝血、驅鉛、抗腫瘤、降低轉氨酶等藥理作用[4]。也就是說,侯氏黑散使用菊花作為君藥,不僅符合古典醫理,也符合現代藥理。

侯氏黑散所用諸藥,最令人費解的是,為什麼要用礬石(也就是明礬),當明白其中奧義,諸多疑團自然解開。礬石酸寒潛斂,而且具有收澀之性,配伍清熱藥可以泄熱祛痰濕配伍甘溫藥可以收斂止泄利,而侯氏黑散涼溫並用,因此礬石具有清降陽明之熱並止脾虛泄利的雙重功效[1]。早在《本草綱目》中,就對礬石的作用有過詳細介紹,「吐下痰涎飲澼,燥濕解毒追涎」。也就是說,明礬非特為止血止瀉之妙品,而且是祛痰化積之藥;不但具有燥濕收斂之能,且有殺蟲解毒之用[5]。綜合侯氏黑散的作用,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用礬石了。

對於侯氏黑散,在《金匱要略》中的記錄十分簡單,對於主治僅僅「治大風」三個字,對於臨床表現,也就「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三類。如果不去對將《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進行互參,往往難以窺出其中真意。有學者通過綜合條文和方藥的分析,將侯氏黑散的方證概括為: 主治「大風」病,臨床表現為頭眩痛、半身不遂、四肢煩重疼痛、心中惡寒不足、泄利等;而這些臨床表現與現代疾病中的高血壓、腦卒中、中樞外周性眩暈常相吻合,因此可以得出「侯氏黑散主治的『大風』或與其一致」[6]。

侯氏黑散益氣活血、去風除濕,兼以通經開痹,是外風、內風兼治之方,可用於治療高血壓病,頸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美尼爾氏綜合徵,慢性結腸炎,支氣管哮喘,痹證,面神經炎,三叉神經痛,焦慮症,高脂血症等疾病[7]。總之,侯氏黑散「去風、除熱、補虛、下痰之法具備」,臨床辨證不僅氣血虧虛,風中心脾可用,只要是氣血不足,風中臟腑經絡者,均可化裁用之,如中風、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頸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美尼爾氏綜合徵、高脂血症、慢性結腸炎、支氣管哮喘、面神經炎等[8]。還可用於腦梗的救治[9]。另有臨床應用證實,用侯氏黑散治療高血壓、高脂血症患者,同時收到降壓與降脂雙重療效[10]。

對於侯氏黑散來說,用法也很重要,按照仲景原意,全方的十四味中藥,用藥杵成細末,做成散劑,每次用酒服「方寸匕」(大約3克),每次一次。剛開始二十日用酒調下,待到風邪已去,便「常宜冷食」,為什麼呢?因為「冷食自能助藥力」,且讓「藥積在腹中不下」,大約兩個月時間,便無需再服用藥物,也無需再吃冷食。服藥期間,要「禁一切魚肉大蒜等」食物。總之,侯氏黑散作為仲景治療中風的第一方,它對於治療中風、腦梗、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可謂是大有作為,巧妙運用,效果良好。如果僅僅因為某些原因,質疑它的出身,那可真是誤了大事!

參考文獻

[1]吉賢,張小燕.從圓運動升降規律試解侯氏黑散[J].新中醫,2016,48(11):191-193.

[2]辛小紅,范雪梅.《金匱要略》侯氏黑散之我見[J].吉林中醫藥,2013,33(7):723-725.

[3]王德群.神農本草經圖考[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4]沈映君. 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5]李珊.明礬臨床應用淺識[J].中國民間療法,2007,15(9):31-32.

[6]許燕,許崇崇,劉岳.侯氏黑散方證思考及其臨床應用探討[J].上海中醫藥雜誌,2021,55(6):37-40.

[7][韓]田明秀.侯氏黑散的臨床應用[J].天津中醫藥,2007,24(4):341-343.

[8]李閃閃,胡瀚文,王慧,等.侯氏黑散方義探微[J].中醫藥通報,2016,15(1):20-21.

[9]魏自太.腦梗死的中醫辨治[J].中國中醫急症. 2014,23(10):1948-1949.

[10]鐘相根,鄭子安.張仲景傳世名方(金匱要略卷)[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6ae8bd3d993d75e32c16b484ec7a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