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三國是一個亂世出英雄的時代。除了英雄之間的愛恨糾葛和爾虞我詐外,留給世人的就是「浪花淘盡英雄」的悲愴與感嘆。在《三國演義》的視角中,劉備一方往往是正義的代表者,而關於蜀漢王朝的故事,也是千迴百轉,盪氣迴腸。
作為中山靖王之後,劉備是實打實的皇親貴胄,奈何早年家道中落,他只能帶著老母親流落民間,以賣草鞋為生。但不妨英雄少年有大志,鯤鵬展翅而飛,他相繼結識了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最終成就一番大業。
桃園三結義,長坂坡救主,三顧茅廬......多少愛惜人才賢明的故事都與劉備息息相關,因此劉備麾下不僅有諸葛亮,法正等人輔佐,還有「五虎上將」為其效力。然而,劉備一生卻錯失了三位帥才,如果得到的話,或許可以改寫歷史。
戰火紛爭中錯失的人才——陳群
讀過初中的課文《陳太丘與友期》的朋友一定對文中的陳太丘有印象。陳太丘,本名陳寔,官至太丘長。而陳群正是陳太丘的孫子,他出生於名門望族的潁川陳氏,自幼擅長謀略,工於心計。
而他與劉備相識還是在劉備為豫州刺史的時候,那時的陳群還只是別駕。當時的劉備與徐州牧陶謙關係甚好,陶謙認為劉備是忠義之人,所以想將州牧的位置讓給劉備。不久,陶謙病死,徐州以舉州迎劉備為繼,劉備正欲前往,此時陳群卻發現了後患之憂。
他阻止劉備,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說:「袁術的力量不可小覷,如果現在東進徐州,勢必會與袁術發生爭鬥。如果呂布乘機偷襲了我軍的後方,即使您得到了徐州,事情也不利於我方的發展。」
結果,劉備沒有採取陳群的建議,選擇了東進徐州,而呂布因此而兵襲下邳,和袁術形成了夾擊之勢,劉備慘敗。劉備這才悔恨當初沒有聽從陳群的勸告。但是想挽留人才,卻已經為時已晚。
陳群因為劉備沒有聽從自己的建議而對劉備這位「明主」產生了質疑與失望。後來他選擇了曹操,並在曹魏集團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魏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此可見,如果能夠沒有自己一意孤行的衝動,也許會收穫不同的結局。
陰差陽錯中錯失的人才——田豫
東漢末年,董卓禍亂朝政,致使天下民不聊生,之後便有了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場景。當時的劉備勢弱,只能是寄人籬下投奔公孫瓚。而在那裡,他遇到了當時年紀尚小的田豫,那時田豫認為劉備為人忠厚,胸懷大志且不計較得失,這些都讓他覺得自己遇到了明主,於是他就想為劉備效命。
而恰巧劉備和田豫志同道合,他覺得田豫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對田豫也十分重視。可是自古「忠孝難兩全」,田豫因為家中的母親年邁需要照顧,而向劉備告假回鄉,劉備的內心也十分艱難,他希望與田豫成就大業,但最終他還是同意了田豫回鄉的請求。
再到後來,因為戰局的流離不定,劉備竟再也未見過田豫,他似乎把這位人才就此拋諸腦後。而此時的曹魏集團卻向田豫伸出了橄欖枝,從此田豫用自己的軍事才能為曹魏政權鎮守北疆,抵禦鮮卑,烏桓等少數民族的入侵,成為了曹操的封疆大吏。
時勢造就英雄,假如劉備沒有與田豫錯過那麼劉備就會多一條臂膀,但是歷史終究沒有輪迴。劉備的仁義留住了很多人才,也錯失了很多人才,面對命運的扭轉,劉備也只是其中不可逆的一個塵埃而已。
偶然中錯失的人才——太史慈
在三國時期,太史慈是一位令敵軍聞風喪膽的猛將。哪怕和漢朝的飛將李廣相比也不相上下。不僅如此他還是忠義孝順之人,當時太史慈的母親在困頓之時曾經被當時的北海相孔融所照顧。太史慈知恩圖報,在孔融被黃巾軍圍堵之際,太史慈毅然拔劍相助。
但是在重重圍困之中,太史慈也寡不敵眾,只好有求於當時的平原相劉備。劉備欣賞太史慈的赤膽忠心,也絲毫不吝嗇,派遣三千精兵幫助太史慈營救孔融。
極為可惜的是,當時的劉備並沒有認識到到太史慈是一個人才,對太史慈的印象僅僅停留在「忠孝」的層面上,並沒有挽留他。所以劉備與太史慈的交集就戛然而止。後來的太史慈被孫策收降,成為了東吳的大將,並幫助孫策掃蕩江東,建立了一番事業,就這樣劉備再次錯失一位人才。
之後太史慈在東吳政權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成為了孫策孫權的堅實臂膀,可見其忠誠的程度,假若劉備當時挽留他的話,太史慈也會一樣對他忠誠。
縱觀劉備與三位將才的「錯過」,不得不說都是命中注定的。雖然劉備之後的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但是他也錯失了不少名臣良將。假如這些人才都沒有錯過的話,歷史也許會被改寫。
結語
劉備及蜀漢政權的悲劇也使得後人反思,作為稱霸一方的君主有時不單單要有仁義,更要有謀略和勇氣。
顯然劉備在某些時候是缺乏手腕的。比如人才的招徠上,若是能夠更加堅定,更加強硬,或者更加地有手段,那麼蜀漢政權的版圖也許更遼闊,人心也會更穩定。可終究,劉備和他的蜀漢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慢慢消失殆盡,而劉備一統三國的夢想也只能是南柯一夢,不知他是敗給天命還是敗給了自己。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