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陳伯元的心愿

2022-07-13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台灣陳伯元的心愿

2012年8月1日,台灣師範大學教授陳伯元在美去世,享年77歲,其遺言有三:

一,囑咐百餘親傳弟子,如南陽語言文化學院有教學需要,須鼎力相助,不可推辭。

二,將平生所藏萬餘冊圖書,捐贈給南陽語言文化學院。

三,將靈骨交付友人帶回南陽,安放於南陽語言文化學院。

三條遺言,字字句句不離南陽,不離南陽語言文化學院。

陳伯元,名新雄,伯元是他的字,系當代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

有論者認為,清末民初的國學殿軍是章太炎、黃侃,而當代的國學殿軍就是陳伯元。陳伯元的老師是林尹,林尹又是黃侃的大弟子,稱得上是師出名門、傳承有序了。

陳伯元1935年生於江西贛縣,後隨父入台,平生僅到過南陽一次,而令他念茲在茲、寄託著他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的南陽語言文化學院,目前尚未最終建成。

2010年10月21日-10月25日,「陳伯元先生文字音韻訓詁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陽師範學院召開,兩岸三地與歐美日韓學者百餘人參加研討,中國詩經學會、中國音韻學會、中國訓詁學會等負責人與會。

這是陳伯元首次、也是惟一一次到南陽、到河南。

相關會議報道稱,「與會學者就陳伯元先生在文字、音韻、訓詁、詩詞等方面的成就及相關語言學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交流討論」。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次研討會是對陳伯元畢生學術成就的一個總結。會上,陳伯元作了《求學問道七十年》主題報告,介紹了自己70多年求學經歷和致思方向。

那時他的肝臟上已發現兩個腫瘤,會議期間需服用鎮靜劑抑制疼痛,但興致依然很高,與天南海北的學者們一起參觀了武侯祠、漢畫館、醫聖祠、南陽府衙、董作賓先生故居等處。

「萬里飛來白水溪,南陽勝景早銘碑。」越了解,越喜愛。陳伯元讚嘆南陽為龍飛之地、中興之地、朱光飛榮之地--當年,漢高祖劉邦和平解放南陽,出武關越秦嶺,先入咸陽,最終成立大漢王朝;西漢二百年後衰微,又有南陽人劉秀起兵建立東漢;又二百年,劉備到南陽臥龍崗三請諸葛亮,最終建立蜀漢王朝。「朱光飛榮」一詞出自漢代南陽人張衡的《南都賦》--「耀朱光於白水,會九世而飛榮」。

陳伯元結緣南陽,以及其學術研討會放在這座城市舉辦,與一個人密不可分。他就是被陳伯元引為知己的聶振弢。

聶振弢比陳伯元年少13歲,南陽人,著名文化學者,南陽師院教授。

1991年,聶振弢初識陳伯元。

那一年,兩岸恢復學術交流,武漢華中理工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舉辦首屆「漢語音韻學海峽兩岸學術研討會」。當時,聶振弢是中國音韻學會副秘書長,忙於迎來送往的會務服務;陳伯元則是赴台後首次應邀回到大陸的專家。

30年後的今天,聶振弢仍記得陳伯元當時的樣子:中等個兒,穿著西裝,非常儒雅。一登上講台,整個人像會發光,即興賦詩,隨口吟唱,一時四座皆驚,「我佩服得不得了。」

陳伯元來大陸的次數並不多,聶振弢則因學術交流多次赴台,每次赴台必拜訪陳伯元,二人相交日深。陳伯元曾撰詞贈曰:「初見便覺情於我。人間世,知音莫過。」

聽聞陳伯元學術研討會因各種困難蹉跎多年仍無法在台舉辦,聶振弢一力促成其在南陽召開。他認為,「此舉必將對國學之研究、學風之建樹,有所鼓勵,有所推進,亦為惠我一方之學界大事也。」研討會沒有花費校方經費,全憑他一人前前後後籌措張羅。

陳伯元是學者,亦是一位教育家,他曾說:「個人之生命乃屬有限,學術影響方為無限」,他的一生「矢志發揚中國學術,並傳之於生徒。」

他將聶振弢引為知己,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教育理念有相通相同之處。陳伯元曾寫信給聶振弢,說:「於教育問題,得一知己,尤為振奮。」

陳伯元先生去世後,聶振弢將兩人書信結集,書稿定名為《萬里飛鴻尺素書——伯元先生最後的通信》。

聶振弢曾獲評「大國良師」稱號,多年來奔走各地義務講學,足跡遍及海內外。在文化界,許多人都知道聶振弢有一個夢想,「辦一所國學大學,讓更多人能有機會享受優質的教育,為國學教育紮下堅實的根基」。但少有人知道,這一夢想因陳伯元而更加堅定。

南陽研討會後,聶振弢寫信給陳伯元:「弢受教於先生,即決心辦一傳統語言文化學院。」在他們的理想中,學院是傳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專業大學,培育有紮實國學功底的教師;同時籌辦師範小學,集中識字,經典啟蒙,詩誦入教,禮樂並興,再繼之初中、高中,以經典古文二百篇為量,熟讀成誦,各階段教育相輔以成。

陳伯元認為此事「如能竟其功,真我中華文化復興之機運也」,他願以有生之年追隨其後,「從今後、君唱我和。流水高山音裊娜。」

研討會後,聶振弢送陳伯元離宛赴鄭乘機。

正逢修路,原有的高速路要擴為8車道。見到繁忙的建設景象,陳伯元很驚訝也很振奮,因為從台北到台南的一條路修了幾十年也沒修好。這位有家國情懷的學者不免感嘆:還是社會主義好啊。

也許是受此類場景感染,更或許是出於對聶振弢本人的信任,陳伯元對開辦語言文化學院充滿信心。「國學之復興,猶如光武之白水,可能皆當興起於南陽也。」

經多方奔波,2011年正月初六,南陽語言文化學院在南陽北郊破土動工。陳伯元當時正在美國求醫,聞訊喜不自禁,期盼自己身體復原後,能夠「為固有文化盡其綿薄」。

開頭一切進展順利,聶振弢遂邀陳伯元出任小學校長及大學榮譽校長。「南陽白水開氣象,指點痴迷。不管東西。重振吾華手應攜。」陳伯元親筆題寫了南陽語言文化學院和附屬小學的校名。

2011年9月1日,南陽語言文化學院附小開學。陳伯元正在醫院就醫,聞此事仍強支病體,寫下數千字賀詞,「興學南陽事業新,所欣因得道同人。」

陳伯元於病榻上籌划著學科設置、課程安排、教育步驟諸事宜。他一面感嘆:「傳自先師之教育思想,得從南陽再度發軔,使中華文化復興,而有一線曙光」,另一方面,他「從來未有像此時之強烈希望上蒼再加數年,讓我看到南陽之語文教育著有成效,中國文化展現強有力之生命力。」。

2011年底,學院主樓竣工,聶振弢寄上數幀照片。病中陳伯元見到,「精神振奮不已,似已痊可不少。」

2012年春節,聶振弢給陳伯元拜年,並寄信表達了自己辦學的初衷和決心:「近百年來,國人於吾國文化輕之賤之暴之棄之,以致幾代人不知詩書,不愛母語,不知吾國文化優秀之所在,不知民族生衍發展枝繁葉茂之所從來,此誠可為痛哭,可為流涕,可為長嘆息者!唯斯之故,弢久意在吾鄉之南陽建一學校,開一風氣,不計得失,不思成敗,一意孤行,一盡吾心而後已。」

聶振弢日前接受光明日報旗下《新天地》專訪,該雜誌以封面位置和6個頁碼的篇幅對其進行介紹。

陳伯元接信後感嘆:真期望上蒼仁慈,加我數年,令我與先生敲敲邊鼓,完成振興固有文化之大任。

此後,聶振弢為學院申請報批一事多方奔走,時向陳伯元函報進程。陳伯元亦隨時覆信。當年6月初,陳伯元從電視上得知大陸高考結束,不由問詢學院是否參加招生。6月13日,還惦記著到南陽一趟:「大概於八月三十日以後就可起程來南陽,到南陽應飛鄭州還是武漢,以便早日告知同行諸人預定機位。」

誰也沒想到,這一封信,竟是陳伯元寫給聶振弢的最後一封信。

2012年8月1日,美國當地時間7月31日,陳伯元在美去世,留下了那感人肺腑的三句遺言。

三條遺言,目前僅完成了很少一部分。

2012年9月28日,陳伯元先生追思會在台北舉行,聶振弢赴台送別。追思會上,陳伯元先生長子跪步向前,將靈骨奉上,聶振弢跪地接過,一時熱淚縱橫。

此後,聶振弢將老友靈骨暫供於書房。而陳伯元的萬冊贈書,暫存於台灣輔仁大學;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11名親傳弟子,亦隨時聽候著南陽語言文化學院的召喚。一切都在等待著這一學院正式開辦的那一天。

這些年來,聶振弢常想起陳伯元在一封信中所說的話:如果教育理想能夠付諸實現,「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為了陳伯元和自己的辦學理想,聶振弢多方求索,四處奔波,曾被人誣告,亦曾遭人冷語,時見暗渦洶湧,又常睹曙光在前,轉眼已近十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656de2da17b08c681749d3d2d7221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