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比喻就是說人的行為和他的心理哈,實際上也跟我們的生理是一樣的,來病如山倒,去病如抽絲,那也就是說孩子當他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你要想矯正他的話是不能著急的。豬就是至少兩股道兒吧,我們現在就是一股道。我們現在很多做家長的你,你在看他跟孩子交流過程當中,最大一個特點就是沒有選擇,你必須怎麼樣,你這個學期怎麼樣,然後下去怎麼樣,他都規劃好好的。包括我,我認為我們有些老師都這樣,今年馬上就要中考,暑假都不要帶孩子去玩兒了,讓他們都要趕快補習,你看給孩子就留一條道,這條道是你規劃的,我長這麼大了,憑什麼該放假?我為什麼不能出去玩兒呢?
所以我就家長應該商量,這個假期我們怎麼規劃,咱們拿一半時間去怎麼樣,或者1/3的時間然後這個學期怎麼樣。或者你你提出兩種方案讓他選,孩子可能會選一個更有利於他自己的這個方式。但事實上你在這裡已經設局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就是聰明的家長,他的不聽話是他青春期的一個必然表現,但事實上那是一個表面兒,他心裡頭還是把你的話當個話,你要相信他,他會知道你的話是對是錯。
事實上呢,孩子只要他和父母的親子關係一直處在正常的範圍內,當你的話說的非常尊重他,而且講的言之有理的話,孩子表面上不同意,但心裡他會當回事兒。所以作為父母呢,我曾經講過,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要學會示弱,另外呢要尊重孩子,這個尊重這倆字說的簡單一點兒,通俗一點兒,就是給孩子一定的選擇權,而不是所有的事情是我定下你去做。我在近期吧,遇到很多家長來看孩子這個問題,自控能力,就我講的原來在三三歲上下,你要對他說不行不行,什麼意思呢。
只要我說這個事兒停下來,你就要停,他就能知道了啊,一看你臉色我就不做這個事兒了。然後還有一個,就我講到3~6歲的時候,性格培養,他打出五分兒,五分兒有多少章積累的那東西,他可以跟你提要求來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當你在六歲之前養成了這樣的習慣,那麼他後面做一個事情他就有規劃,那麼這個過程他就會以這個努力學習來達到我的滿足。
所以這個過程它實際上是台階,第一個台階沒做好,第二個台階修復起來就非常困難。那我認為現在很多家長忽略了一個問題,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孩子的運動。呃,運動這個問題呢,我認為已經到了一種就要大聲的來強調這個問題了。因為現在一個是高樓的問題,城市化啊,然後汽車那麼包括代步的有很多的工具了,導致我們孩子呢現在是幾點,比如說從家到學校,然後學校再到家,這個過程的孩子白天幾乎全在課堂上,在操場的時間很少,然後回家以後基本寫作業,周六周日要去補課。
所以當孩子在生理上他沒有運動起來的時候,他的神經就屬於沒有興奮透,沒有興奮透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所以在我們來看很多心理問題實際上是他神經系統的問題,青春期他內分泌又在這個過程當中在發育,他也會影響到神經系統。所以青春期的運動不是可有可無,是必須,而且一定要重視,每天要達到一定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