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亘數里,棧道連雲,石梯落霞——探秘馬欄河谷的古代崖居群

2023-07-18     陝西傳媒網

原標題:綿亘數里,棧道連雲,石梯落霞——探秘馬欄河谷的古代崖居群

風景如畫的馬欄河谷。記者 王熙攝

直立的懸崖峭壁上,層層疊疊的石窟(室)、一根根殘留的木樁、懸掛在半空中的雲梯……7月13日,記者來到旬邑縣馬欄河谷,立即被眼前這樣的場景震驚。

馬欄河發源於子午嶺,向西南流經旬邑縣境時,又稱三水河,孕育了「古豳地」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遺存在河谷兩岸懸崖峭壁上的大量古代崖居,不僅是古代先民們生活居住的遺蹟,更是他們勤勞智慧的結晶。

趙家洞崖壁上層層疊疊的石窟、石室。 本組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記者 張軍朝攝

*

壁上的建築奇蹟

馬欄河谷的古代崖居到底有多少,目前尚無準確的普查數據。7月13日,記者驅車溯河而上,從旬邑縣城關鎮的留石村開始,經職田鎮再到馬欄鎮的黑牛窩村,30多公里的河谷中,僅目之所及,就粗略統計出比較集中的群落22處,遺存的石窟、石室、洞穴最少1000孔。

在這些崖居群落中,洞窟石室少的有十多孔,多的有上百孔,每孔又暗通多個隱蔽的石窟、石室。規模比較大的群落有趙家洞、官家洞、桑村洞、留石村、黑牛窩等處。這些崖居大多分布於河谷北岸,南岸也有三四處。

石窟中殘存的佛像。

趙家洞崖居群位於河谷北岸,又稱琅天洞,分上下四層鑿刻在長約1.5公里的百米峭壁上,數量龐大,排列整齊,遠遠望去就像層疊的樓宇嵌掛在石壁上。在趙家洞村委會北邊緊鄰山坡的地方,一條窄窄的小徑通往幾十米高的崖居底層。數十個石窟、石室依山就勢鑿刻,或方形,或橢圓形,大的有二十多平方米,小的僅有五六平方米。石室內外被煙燻火燎成黑色,還殘留有土炕、灶台、磨盤等;有幾處石室外部,搭建的土坯房,均已坍塌。崖壁上的棧道已經朽掉,殘留著一些木板、木樁,崖居二層以上已無法到達。抬頭望去,只見一排排石窩、一根根木樁密密麻麻分布在石室出口周圍,至少有三架年代已很久遠的木質雲梯懸掛在石壁上。難以想像,當年古人攀爬這些雲梯時,是何等驚險。

趙家洞崖居群西側,長約500米的數十處崖居被磚牆和鐵制欄杆圍擋了起來。旬邑縣博物館原館長何一平告訴記者,這些崖居在20世紀70年代曾被省級文物管理部門代管。經管理人員同意,記者進入這些崖洞中進行探訪。從底層石室進入,只見裡面幽暗曲折,左右有暗道連接,上下有豎井相通。記者從一處豎井裡垂直的懸梯攀爬至二層,從窗口向外望去,河谷的村舍、道路、溪流盡收眼底,視線極為開闊。

悟空洞殘留的壁畫局部。

與趙家洞隔一個山灣,是規模更大的官家洞崖居群。官家洞又名飛雲洞,崖居群分上下五層,高達百米以上。這裡也曾被文保部門代管,整修了5個主洞、83個內室,石室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每層及各洞之間均有甬道連通。

崖壁上殘留的木製雲梯。

*

三千年的居住歷

古人是何時開鑿的這些崖居?如此巨大的工程量是怎麼完成的?何一平告訴記者,旬邑縣古稱「三水縣」。公元前一世紀時,周人先祖后稷四世孫公劉曾在此開疆立國,開創了「古豳地」農耕文明。《三水縣誌》記載,這些崖居是周人祖先穴居之地。據此算來,這些崖居最早的開鑿時間距今已3000多年。

研究推測,這一帶的崖石屬於質地較軟的砂岩,易風化。古人為了躲避風雨,在天然風化的崖洞基礎上,由小及大,由底層向高層逐步擴展。經過幾千年的開鑿建設,形成了一個個既具備防禦功能,又有各種生活設施的崖壁村落。

《三水縣誌》記述這些崖居:「綿亘數里,棧道連雲,石梯落霞」。清人周崇雅曾游此地,吟《洞千正閣》,詩云「嶺樓依壁下無地,雲閣飛空上有天」,極贊其宏偉奇特。

黑牛窩崖居群內部。

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攀登到趙家洞第三村民小組側後方一處突兀的懸崖上,這裡三面環形峭壁上均有石窟石室,人稱桑村洞。從各處崖居煙燻火燎的痕跡及石窟、石室內遺存的土炕、灶台、儲水窖來看,這些地方曾經有人長期生活居住。在黑牛窩崖居群,記者看到直通地面的豎井,判斷分析,這些應為拋擲生活垃圾所用。村民告訴記者,戰爭時期,多處崖居有軍隊駐紮過。

關於這些崖居使用的年代,一些遺蹟及史料可以考證:在趙家洞一處崖壁上,有「宋金人避兵於此」之句;《三水縣誌》記載,民國初年,清末翰林蕭莜梅返鄉後,曾隱居在這裡;趙家洞一位杜姓村民說,其祖輩20世紀70年代還曾住在崖居里,後來在山下平地上蓋了房子才搬下來。記者在多處崖居的外壁上,還發現有抗戰時期及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標語。

趙家洞崖居群底層的石窯,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

*

人的重要居住遺蹟

旬邑古稱豳,周封邑,秦置縣。「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里的《豳風·七月》,如一幅風俗畫卷,詳盡描述了西周先民們在這裡一年四季辛勤勞作的場景。

2022年,旬邑西頭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再次將人們的目光吸引到這個《詩經》中描述的神奇地方。相對於西頭遺址考古發掘現場的神秘,馬欄河谷的崖居群帶給人們的,則是更直觀的震撼。

何一平說:「這些崖居群是古人遺留下來的重要居住遺蹟。」

古人為什麼要在懸崖上建造居所?何一平分析,首先是躲避戰亂和匪患。馬欄河谷位處陝甘交界,歷代戰事不斷。當地居民為了防止劫擾,遂於岩壁上開鑿住所,藏匿財物糧食。這些崖居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具有極強的防禦功能。在趙家洞崖居群,崖壁上依然殘留有弔取東西和快速脫逃用的木製滑輪,一些石窟中還存放著防禦的石塊。其次是防範河道洪水和猛獸襲擊。官家洞一位70多歲的趙姓村民說,這一帶的河川過去到處都是梢林,野獸很多。另外,這些崖居冬暖夏涼、通風乾燥、經久耐用。

除了這些崖居群,馬欄河谷還有多處文化遺蹟。在緊鄰趙家洞的寺溝石窟群,刀削斧劈般的石崖上留有多孔佛窟,每個佛窟中都有形象生動的佛像壁畫。

在馬欄鎮的悟空洞、黑牛窩等處石窟中,均有殘存的佛像、佛龕、壁畫,從造型來看,應為北魏至唐宋時期雕刻、繪製。悟空洞一處石窟內殘存的壁畫,斑駁的色彩以紅、綠為主,似有唐代壁畫風韻。不遠處,有一尊高約四米的立佛,依山體而建,面部損毀脫落,從雕刻的衣褶來看,應開鑿於北魏時期。黑牛窩崖居群上下三層,洞中有洞,相互連通。這裡不僅有廚房灶台等生活設施殘存,也有佛像神龕及道士修煉的石窟留存。

距離旬邑縣城約20公里的馬家河石窟,是馬欄河谷崖居群的延伸,199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處少有的中心柱式石窟,其中心柱為三面造像,石窟內殘存的壁畫、雕刻的佛像清晰可見,窟外山石上有殘留的摩崖造像。從石窟中題詩和碑文來看,開鑿於五代,清嘉慶八年重修。( 記者 張軍朝 王熙)

往期回顧

50年來,周口店首次發現!

暑假在西安如何「刷」博物館?這篇說明白了……

@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補貼、優惠都不少!一圖get√

來源: 陝西日報

責編 | 王 皓

編輯 | 魏佳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58715925a9e8b083b4a6fc1a07b07f2.html










今日冬至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