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文化的發展歷程,為何武松連喝18碗不醉,喬峰一頓能喝10斤?

2023-04-13     冷杉貓旅行

原標題:中國酒文化的發展歷程,為何武松連喝18碗不醉,喬峰一頓能喝10斤?

中國酒文化的發展歷程

我國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最早出現的是水果發酵產生的果酒,屬於天工造物。

江西曾出土過一具9000年前的猿類化石,這個猴子就是飲用了自然發酵的果酒,形態屬於醉酒的狀態,至今還在保存在博物館中。

而從我國出土的各種釀酒文物中可以驗證,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釀酒技術,其中在一件3500年前的商代陶罐中還發現了殘留酒體,這是人類發現最早的釀造酒

古代的中國釀酒技術是用水果或穀物發酵獲取,酒精含量較低,且裡面雜質多,口感和後來的白酒相差甚遠。

我國真正出現白酒的蒸餾技術是在遼代,早年間科學界認為是金代,後來在哈爾濱發現了遼代時期的釀酒器皿,也把我國釀造白酒的歷史提前了一百多年。

到了明清兩代,此時是我國白酒行業最為鼎盛的時期,當時各省的燒酒坊不計其數。

時至今日,四川多地還保留著完好的明代燒酒坊,其中瀘州老窖水井坊的釀酒窖池還是沿用的600年前明代留存的,常年的釀酒也讓窖池的泥土自帶香氣,後來新建設的酒廠為了提升酒質,都會花錢購買這種明代的窖泥。

為何武松連喝18碗不醉,喬峰一頓能喝10斤?

遼代之前的宋代還是飲用的黃酒,所以武松才能連喝18碗不醉,當時的黃酒度數還沒啤酒度數高,所以喬峰每次喝酒都會來十斤好酒,一斤醬牛肉。而到了遼代,白酒的出現,讓酒精度數直接提升到了60多度,此時武松要是連干三碗肯定不過崗了。

從文獻記載及歷史典故裡面也能看出,宋代之前人們飲用的是黃酒,比如三國時期的煮酒論英雄、溫酒斬華雄等等,古代的黃酒釀造後殘留很多雜質,為了飲用口感更好,所以古人都會把酒加溫讓其雜質沉澱,然後再飲用。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白酒品牌開始百花齊放,各省都有自己的知名好酒,下面也和大家分享3款白酒,口感好,還是純糧食佳釀,最主要價格還實惠。

1、國康1935

貴州是我國醬酒的核心產區,茅台鎮就是國康1935的故鄉,酒廠在這裡也是老企業,范應華是酒廠的釀酒師,他在茅台的名氣非常大,因為幾十年都是在茅台釀酒,退休才加入國康。

醬香型白酒的歷史並不久,根據遵義相關史料記載,不過幾百年而已,但是這裡的坤沙醬酒卻是全國最有名氣的,而這款酒的每一個釀酒流程都是醬酒最為繁瑣經典的坤沙流程,而用的原料也是價格最貴且品質顆粒飽滿的山地糯高粱。

品質優越的白酒都要有一個窖藏期,這款酒就是和茅台一樣用五年去窖藏,最後調酒都是同一人完成。經過五年釀出後的醬酒酒體老熟醬香,香味不僅持久,還有經典的茅香。

2、全興大曲

雖然白酒的工藝起源於我國北方,但是發展到現代,更多的名酒都是出現在了西南地區,這裡的氣候環境更適合釀酒,所以四川才會出現眾多名酒。

而作為有著600年歷史的全興大曲更是品質上乘,雖然90年代末期也曾有過低潮期,但是多少年品質不變,還是經典的味道。

喝過這款濃香型白酒的人都對它的口感記憶深刻,當年火熱的時候也曾一瓶難買,如今幾十元一瓶的價格也讓大多數人隨意暢飲。

3、北大倉

北大倉產自我國東北齊齊哈爾,當年開發北大荒的時候,因為土地肥沃,出產的糧食品質好,正好適合釀酒,但是釀酒工藝較為落後,隨後派人到了茅台酒廠,學習一年才把核心的坤沙工藝掌握好,回到東北結合了傳統燒鍋酒工藝,最終釀出來好酒北大倉。

它的品質確實不錯,但是東北地區經濟發展較慢,北大倉的知名度也僅僅停留在東三省地區,到了京津冀就很少有人喝過了。

文章的最後,你覺得武松當時喝的酒有多少度呢?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4bcce846043136a2dd0e4df3b1c87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