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鵬:《〈水滸傳〉圖像敘事研究》

2023-12-20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趙敬鵬:《〈水滸傳〉圖像敘事研究》

《〈水滸傳〉圖像敘事研究》,趙敬鵬著,商務印書館2023年11月版。

內容簡介

該書旨在以《水滸傳》為個案和切入點,探討中國古典小說圖像敘事的一般規律。該書作為跨學科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點。

首先,本書系統整理與研究《水滸傳》圖像敘事,為這一問題域提供了基本文獻,而參照圖像敘事研究小說的思路,諸如「以圖證史」般地探討《水滸傳》朴刀的失傳與簪花現象的式微,考察人物性格如何可見,情節的圖像闡釋等,極大拓展了「水滸學」的疆域,關於這部經典的研究也將展開新的地平線。

其次,本書立足文學現實,主要運用「語-圖」比較符號學方法開展圖像敘事研究,發現圖像符號表意的虛指,敘事的獨立性,以及傳播的模糊性等特點,有力回應了當下學界對圖像時代「文學危機」的關切。

再次,「文學與圖像關係」研究側重理論思辨,而本書從具體實在的小說出發、從《水滸傳》這樣的名著出發,「自下而上」地歸納圖像敘事特點與規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可以與既有研究形成有益的補充。

目 錄

緒論 

第一章 明清時期《水滸傳》圖像概觀

第一節 《水滸傳》小說插圖

第二節 「水滸戲」 曲本插圖

第三節 其他類型的《水滸傳》圖像

第二章 以圖證史: 《水滸傳》名物的消逝

第一節 《水滸傳》「朴刀」 的失傳與圖像敘事

第二節 《水滸傳》簪花現象的美學意蘊及其式微

第三章 《水滸傳》的人物及其圖像敘事

第一節 《水滸傳》人物性格的可見性及其程式化

第二節 《水滸傳》人物圖像的面容與德性

第三節 《水滸葉子》與圖像的獨立敘事

第四章 《水滸傳》情節的圖像闡釋

第一節 《水滸傳》「上山」 的圖像闡釋

第二節 明刊本《水滸傳》「招安」 的圖像闡釋

第五章 《水滸傳》的圖像傳播

第一節 《水滸傳》圖像敘事與「義」 的傳播

第二節 賽珍珠譯本插圖與《水滸傳》的海外傳播

餘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序 一

周群

專著《〈水滸傳 〉圖像敘事研究》即將付諸梨棗之際,多年前,敬鵬攻讀博士學位的情形歷歷如昨。 當時趙憲章教授孤明先發,開始系統研究中國文學圖像關係史,並囑我負責明代卷。 鑒於文圖關係豐富的學術意義和明代卷的寫作任務,明代詩文、《三國演義》、《水滸傳》等便進入了博士生們學位論文的選題視野。

《中國文學圖像關係史》明代卷

因乎時運際會,敬鵬便以《水滸傳》文圖關係研究為對象,開始了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材料;溯往聖、傍西哲,嘔心瀝膽釋文圖的學術歷程。多年夙夜孜孜,好學敏求,才漸宏、思漸深,不但圓滿完成了博士學業,且不斷精進,最終以國家社科項目成果出版。

《水滸傳》是一部雅俗共賞的英雄傳奇,士庶傾心、長幼耽樂,關於其盛況,明人胡應麟嘗言,「今世傳街談巷語有所謂演義者,蓋尤在傳奇、雜劇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編《水滸傳》特為盛行」,「今世人耽嗜《水滸傳》,至縉紳文士亦間有好之者,第此書中間用意非倉卒可窺」,又說「嘉隆間一鉅公案頭無他書,僅左置南華經,右置水滸傳各一部」,[1]這與其傳播途徑的多元並存不無關係。

如,有說《水滸傳》、聽《水滸傳》者,如袁中郎嘗作《聽朱生說水滸》詩云:「少年工諧謔,頗溺滑稽傳。後來讀《水滸》,文字益奇變。六經非至文,馬遷失組練,一雨快西風,聽君酣舌戰。」

可見,《水滸傳》的傳播是諸識共依、互濟兼成的結果。不同文化層次的受眾都能得到各各不同的學識積累、情感陶治和審美愉悅。其中,圖繪作品也是《水滸傳》接受史中不可忽視的環節,並成為《水滸傳》傳播文化場域中的重要組織部分。

與說《水滸傳》或「水滸戲」主要留下的審美愉悅功能不同,《水滸傳》圖繪作品,往往通過展示「最富於孕育性的那一頃刻」[2]。這種文、圖互濟定格而成的圖繪作品,形成了值得仔細玩味的意義空間,更具有證史功能。

《明陳洪綬水滸葉子》

事實上,《水滸傳》是「施、羅二公身在元,心在宋;雖生元日,實憤宋事」[3]之作,思宋乃至志史是《水滸傳》流播不可忽略的動因。明代吳中詩人王叔承嘗云:「君不見羅生《水滸傳》,史才別逞文輝爛。」[4]山人王叔承服膺《水滸傳》作者的既有輝爛之文,更有卓犖的「史才」。

《〈水滸傳〉圖像敘事研究》同樣以志史為靈魂而展開圖像敘事研究,如,該書藉助圖像對《水滸傳》所書寫朴刀、簪花等名物的稽考即是其依循的史學原則的反映。

探討《水滸傳》人物性格能否通過圖像實現可見,則是在閱讀史視野下的新突破,因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批評形式以李卓吾和金聖嘆為代表的評點為主,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同樣作為「副文本」的插圖。

敬鵬所倚助的圖像宛如一扇扇窗戶,敞亮了處於遮蔽狀態的《水滸傳》,抉發《水滸傳》原典以及圖繪作者的諸多微言大義,豐富與重組《水滸傳》傳播的系統圖景。

尤需嘉許的是,這是一個很富學術意義同時又是充滿挑戰性的課題。在古籍數字化日漸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路徑之時,插圖本古籍則殊為罕見。

為了更好地進行辨析版本異同,疏理不同版本語圖互文的脈絡,敬鵬廣泛搜求各種插圖本《水滸傳》,除了以南圖、南大古籍部文獻之外,還遍訪國圖、上圖,「竭澤而漁」,然然成說。

同時,雖然敬鵬既孜孜於養成古典文獻學的學殖,又浸淫西方文藝學,使其成為信手攻玉之利器,但相對而言,對圖像藝術的積累相對較少。

《明朝文學》

為此,敬鵬自覺提高圖繪作品的藝術鑑賞力,多年來一俟嗅得畫展信息,便若渴鹿得聞泉鳴,喜躍倍常,千里不憚,走遼東、訪山陰,每每準點出現於展館抽關啟鍵之時。敬鵬的孜克追求,終煉成了釋讀圖繪作品的「火眼金睛」,從名物考辨到互文微言,雖至微至隱,亦纖毫必鑒。其深細精微,不禁令人擊節。

同時,在對圖繪作品的釋讀中,敬鵬還注意由訓詁名物而求一貫上達之道,既關注《水滸傳》在文本層面的傳播,例如賽珍珠譯本插圖呈現出的圖像敘事表演性,還關注這部小說主題或意義層面的傳播,例如圖像傳播過程中混淆了「義」的類型界限,美化「義」的同時還醜化「不義」。

關於《水滸傳》文學文本及圖繪中簪花的分析,也顯示了作者孜求一貫上達之道的為學境界。可以說,上述問題都不見於傳統的「水滸學」,當屬圖像視角對《水滸傳》這部文學名著研究領域的極大拓展。

小說插圖乃至《水滸葉子》等文學圖像雖屬《水滸傳》的「副文本」,但敬鵬不僅考察了這些「副文本」對於再現人物及其故事的作用,同時還考察了圖像之於再現人物內在德性的作用。

《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增訂版

這是一個難度殊高的領域。而作者經過仔細的辨析發現,因為人物性格要素屬於無形的事物,圖像雖然無法直接通過「形」以顯現人物的性情氣質,卻可以通過「變軌」,亦即尋找並藉助與意義相似的形狀來顯現性格語象。

該書中通過對魯達、李逵的圖像分析,充分說明了「魯達粗魯是性急」「李逵粗魯是蠻」的特徵。同時,作者還借符號學、修辭學之殊途,融金聖嘆、雅各布森等中賢西哲之妙解於一爐,抉發圖繪作品背後深蘊的微言大義,精微地析出了圖像敘事之於《水滸傳》傳統過程中的作用,從故事情節之梗概,到人物云為之變化,不一而足,圖繪成為小說本身的有機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敬鵬不啻是施耐庵及繡像本《水滸傳》之桓譚。

敬鵬對《水滸傳》敘事學的研究之所以得到學界的首肯,其原因之一是其具有篤實的文獻學基礎。國內文藝學專業的學術訓練,一般更加側重邏輯思辨,但敬鵬在讀博期間就有意識地打牢文獻基礎。

《徐渭評傳》

印象中,敬鵬當時的研究對象涵蓋古今插圖、連環畫、文人畫、影視劇等形態;而即將付梓的這部著作顯然做了「瘦身」與凝練,聚焦插圖的同時,根據具體問題所需對比參照物,反映了他在文獻方面的熟稔。

實際上,文獻本身就是蘊藏著很多有價值的學術問題,例如敬鵬發現明代四知館刊本《水滸傳》扉頁插圖就是對萬曆年間「水滸戲」的複製,為中國古典戲曲對小說的影響研究,增加了另一重維度。

《〈水滸傳〉圖像敘事研究》,是基於博士論文而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成果。當年博士論文即受到了答辯委員們的一致好評,而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更是被評審專家允為「優秀」等級,這是學界對敬鵬多年學術業績的客觀評價,同時也是敬鵬頭角嶄露的表征。敬鵬好學深思,抱負瑰瑋。

相信這一起跑階段的「優秀」步態,將對其今後的學術征程注入更多自信。當然,我更希望其能成為今後從容為學的資本儲備,以便將來為學界奉獻出更多雍穆嫻雅的學術精品。我殷切地期待著。

2023年6月19日

於遠山近藤齋

《袁宏道評傳》

序 二

趙憲章

《〈水滸傳〉圖像敘事研究》原是敬鵬的博士學位論文。畢業後,他繼續充實、打磨多年,期間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資助,現已完稿並即將正式出版,可喜可賀!

2012年,敬鵬入南京大學文藝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文學思想史學者周群教授,打下了較好的文獻學基礎。

由於當時我正在主編《中國文學圖像關係史》,敦聘周群教授擔任明代卷(分卷)主編,敬鵬也就有機會參與其中。就此而言,《〈水滸傳〉圖像敘事研究》既是他的博士論文,也是他參與這一重大課題的成果。

《中國文學圖像關係史》

無論「博士論文」還是「課題成果」,包括國家社科基金的立項和結項,都直接或間接地受益於諸多專家學者的點撥或教誨,從而使其羽毛逐步豐滿起來,終於可以自主、自由地翱翔了。在這一過程中,敬鵬的總體表現不錯,他謙恭、勤奮,加上幾分睿智與聰慧,給人印象深刻。

但就這命題本身而言,研究小說圖像敘事並非易事。按照傳統說法,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小說敘事的符號,其中的插圖不過點綴爾……如此這般,怎樣以其插圖闡發小說的「圖像敘事」呢?

看來,準確把握其堂奧並非易事,特別是在此類研究剛剛興起的年代(2010年前後),前人和他人並未留下多少可供直接參照的經驗。

就此而言,敬鵬的研究具有開拓性,居然能敷衍出《水滸傳》的圖像概觀、以圖證史、人物圖像、情節圖像、圖像傳播等一系列有意義的論題。單就這些論題本身來看,小說插圖確實不可小覷,不能一言以蔽之曰「點綴」;即便「點綴」,也「點」出來小說的新氣象、新境界。

這就是圖像敘事的相對獨立性——插圖家們實則是在語言敘事軌道的另側,描畫出一條與其相關、但不相同的圖像敘事軌跡。兩「軌」並行不悖,有分有合,交叉共享,共同編織了小說敘事的誘人景象。

就此而言,儘管「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但是,語言並非文學的唯一,文學的圖像延宕同樣具有文學性;而有文學性的圖像與非文學圖像差別巨大,後者並沒有前者的「文學景深」。

《文體與圖像》

注意:我在這兒說的「文學圖像」,是相對「非文學圖像」而言的。「文學圖像」即與文學相關的圖像,詩意圖、小說插圖等是其典型形態。至於「非文學圖像」,那就太多了;不僅有科技圖像,也有藝術圖像,後者如沒有標題、題款和文學背景的,純粹的抽象畫、山水畫、花鳥畫等。

我在這篇小序中之所以提及這個問題,一是在自詡「文學圖像」的命名是合法的,因為它相對「非文學圖像」而言;同時,也有感於當下學術命名的隨意性,不能為了吸引眼球、擴大影響,隨意提出有違學理常識的名稱。

例如,所謂「公共闡釋」的提出,是否意味著「非公共闡釋」的存在?如是,什麼屬於「非公共闡釋」呢?是指「自言自語」嗎?那麼,存在「自言自語」的闡釋嗎?「自言自語」能叫「闡釋」嗎?哈哈……學理常識還是要有的。

現在讓我們回到《〈水滸傳〉圖像敘事研究》。論著開宗明義,「緒論」伊始就將「語-圖」比較作為基本方法,實乃擊中問題之肯綮,也是文圖關係研究與一般美術史論之歧路。

道理其實很簡單:小說是語言的藝術,插圖是它的延宕和變體——延宕和變體為圖像藝術。而「語言」和「圖像」,人類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兩種表意符號,一直和諧共生、優雅唱和,只是「圖像時代」的到來,才使二者的關係劍拔弩張,大有不共戴天之趨向。

由於圖像符號的表意功能緣自技術支持,而語言表意與技術的關係微不足道,於是,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圖像表意對語言表意的僭越和替代就會愈演愈烈。

《文學圖像論》

那麼,長此以往,人類的語言會患「漸凍症」嗎?語言的「漸凍症」對於人類思維、文化重塑、社會交往等,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種影響肯定是存在的,並且是嚴重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對此,我們卻知之甚少。我們所知道的只是,所有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愛讀書而非沉迷圖像世界。就此而言,包括研究小說插圖在內,整個文學與圖像關係的研究,堪稱一門「頂天立地」的學問,蘊藉著極有價值的人文關懷。

顯然,敬鵬具有這一意識,他將自己的對象置於了「圖像時代」的大背景,從而賦予學術研究以現場感、具身感。對於青年學者而言,這一自覺的現實關懷難能可貴。

通觀全書,敬鵬博士的學術史梳理細緻入微,可謂纖毫畢現,並且脈絡清晰,詳略得當,頗見功力。

論著結構以問題為綱,綱舉目張;既有「朴刀」之類文獻考訂,也有「簪花」之類美學分析,其間還夾雜著各種統計表格或數據論證,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共同指向《水滸傳》的圖像敘事。就文藝學近年來的狀況而言,這應當是一種大踏步的「超越」。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一直對「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耿耿於懷。「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顯然是不成立的,甚至是荒謬的,但是居然能夠大言不慚、大行其道;不但大言不慚、大行其道,還能振振有詞、百般狡辯,試圖為「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正名。

《中國文學圖像簡史》

在這一意義上,包括小說插圖在內的文學與圖像研究完全不同,它的對象決定了它必須立足文本、基於文本,必須將自己做成「實學」。

就此而言,敬鵬博士以及所有從事這一研究的學者走在了正路上,甚至可以說他們的研究對於文藝學將「文藝」作為對象,具有示範意義。我們不能說文藝學只能這樣,但是我們可以說,非實學的文藝學肯定是浮泛之論,意義不大,填表而已。

敬鵬等從事文學與圖像研究的學者們都還很年輕。在他們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中國文藝學的希望。否則,一味沿著「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前行,它的敗落是必然的,被學術史淘汰也是必然的。我作為畢生從事文藝學研究的學者,不希望如此一言成讖。

權為序。

2023年5月於草場門寓所

後 記

這本書在我的博士論文、國家社科基金成果基礎上修改而成,從開始選題到最終定稿,已過去整整十年。我畢業於南京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的博士答辯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提交給答辯委員會的學位論文不允許出現「後記」,就此而言,這是一篇遲到的文章。

《文學與圖像》

當然,這也是學術著作中最難寫的部分,稍不留神就會成為冗長的致謝名單。汪正龍教授私下常說,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學術定位和生存方式。韋伯所謂的「學術作為一種志業」,首先應該被理解為「職業」,因為當代學人完全脫離學術而治生者恐怕並非多數,依靠學術而名利雙收者卻比比皆是。

我無意衡量各種定位和方式的價值高下,但深知學者的歷史影響力,從不取決於他是否為官從政,是否善於經營,是否「現實主義」地抓住任何一次「撈好處」 的機會,而取決於他是否能夠真誠地對待學術。

「真誠」 在親人之間都很難實現,何況是面對無涯的學海。我在讀博和撰寫學位論文期間,恩師周群先生反覆強調文獻與視野的重要性,讓我深刻體會到學者對待文獻多一份真誠,文獻就必將多回饋一份新發現。特別是我在圍繞《水滸傳》開展學術調查的過程中,相關文體史、批評史、版畫史以及思想史文獻,給本書提供了大量值得探討的話題,這是讓我不敢忘懷的。

《水滸全圖》

趙憲章教授則從文學基礎理論層面,不時提醒我注意對問題意識的凝練,以及對問題論證的邏輯推衍。我遠遠沒有達到各位師長的期待,文獻功夫與哲學儲備仍是現階段制約我提升學術水準的兩大因素。但可以確定的是,真誠問學的初心,在我這裡從未改變,也不敢改變。

我所在的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是一個潛心問學的集體。我經常向諸位師友請教古今中外小說,以及文獻學、語言學等方面的問題;每有新作或者新觀點,我也會第一時間分享給三五知己。在學術世俗化、邊緣化的大環境中,我因有這樣的大家庭而備感溫暖與力量,藉此奉上由衷的謝意!

齒近不惑之年,每天開車往返一百公里的通勤途中,我無時無刻不在憎惡自己的蹉跎歲月。「任頭生白髮,放眼看青山」,權且改用白居易《洛陽有愚叟》詩句聊以自慰罷。

是為記。

趙敬鵬

2023年4月28日於南京清水亭寓所

《水滸傳版刻圖錄》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趙敬鵬,南京大學文學博士、東南大學藝術學理論博士後,現為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學與圖像關係研究,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水滸》圖像敘事研究」(鑑定等級:優秀)、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入選江蘇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兼任《文學與圖像》集刊副主編。

注釋:

[1] 胡應麟撰:《少室山房筆叢》辛部《莊岳委譚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頁。

[2] 萊辛:《拉奧孔》,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83頁。

[3] 李贄著:《焚書》卷三《忠義水滸傳序》,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09頁。

[4] 錢謙益撰集,許逸民、林淑敏點校:《列朝詩集》丁集卷九《君不見苕川席上戲贈晉陵朱說書》,第48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