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仰軍
孟冬時節,「萬年上山 詩畫浦江 『中華頌』第十三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在浙江省浦江縣舉辦。借出席「大展」的機會,我得以到浦江,看千年古縣,尋歷史遺蹟。
來浦江前我就聽說,浦江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到了浦江一看,名不虛傳。到浦江的當天晚上,我們先去著名的歷史街區西街走一走。璀璨的燈光下,西街蜿蜒向前,呈好看的流線型。路兩邊大多是兩層的徽派建築,大都掛著竹燈,顯得特別祥和宜人。我問同行的朋友,這條老街有多少年的歷史了,他們也說不上來,只說明清時期就有了。浦江這個地方在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就曾建縣,到了唐朝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設置浦陽縣(五代時期改名浦江縣)後,縣治就安在了這個地方,且一直沒有遷移。由此說來,這條老街歷史應該非常悠久了。
遠遠地聽到鑼鼓聲,走近一看,原來是西街文藝活動中心。院子裡滿滿的都是聽眾,或坐或站,擠得水泄不通。簡易的「舞台」上,一位戲曲愛好者在演唱。我問同行的金華市民協原主席施懷德,他們在唱什麼?施主席說,這是當地戲曲,叫浦江亂彈。我說,浦江的老百姓這麼喜歡民間戲曲,我們明天的「大展」肯定大受歡迎。
第二天,「大展」在浦江縣文化館如期舉行,連演三天。演出的47個優秀劇目,來自15個省、自治區,系從全國徵集的269件作品中精選出來的,涵蓋了婺劇、越劇、錫劇、川劇、蘇州評彈、西河大鼓、徐州琴書、南音說唱、鄱陽大鼓、四川清音、浦江亂彈等多個民間劇種及多種藝術形式,比較全面地展示了中國民間戲曲曲藝的精神風貌和最新成果。演出受到了浦江人民的熱烈歡迎,爆滿程度出乎預料,充分顯示了傳統文化在浦江的強大生命力。
此次參演的劇目,有浦江什錦《板凳龍》和浦江亂彈小戲《畫中緣》,在展現江南水鄉吳語吳音綿柔之美的同時,也不乏陽剛之氣,讓我們感受到浦江人豪放、直爽的一面。戲如人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戲曲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周子清是浦江人,在現實生活中就是那麼豪爽。吃晚飯時,有人說,周老師,到你的家鄉了,你得給我們唱一段。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絲毫沒有客氣,立馬唱了起來,還一氣唱了六種地方戲曲,唱完一段,解釋幾句,說唱的內容都是「斷橋不斷因為許仙,因為愛美人更愛江山」。不同的戲曲,不同的曲調,顯示了傳統戲曲的博大精深。真不愧是浦江人!不愧是國家一級演員!無獨有偶,第二天我們在鄭宅鎮調研「江南第一家」時,導遊提到當地有個名人也在北京工作,旁邊走過去一個村民,聽到了我們的談話,馬上回頭遠遠地朝我們喊:「那是我外甥!」浦江人的直爽,可見一斑。
有人說,浦江人愛聽小曲兒看小戲兒,其實,何止浦江人?!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條件下,看大戲,一坐兩三個小時,只能是專家、票友的專利,普通百姓忙於生計,更喜歡小而精的小戲、小品,這就是民間戲曲廣受歡迎、歷久彌新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