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的構成是比較複雜的,除了中央軍之外,還有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川軍、桂軍等地方軍,另外還有八路軍、新四軍等。
各路軍隊雖然規模不一,裝備不同,但都在抗日戰爭中奮勇抵禦外敵,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而在討論抗日戰爭的時候,很多人總是將犧牲掛在嘴邊,言必稱某某戰役我方損失如何慘重;然而對於這些軍人們所取得的戰績卻閉口不談,對於為什麼慘重犧牲的原因也三緘其口。
更有甚者,通過嚴重誇大中國軍隊的損失,去渲染悲壯的氣氛。
比如,關於抗日戰爭中的淞滬會戰,網上無數篇文章在提到桂軍參戰部隊時,都會寫道:6萬名桂軍反擊日軍,三天內全部犧牲;還有什麼10個旅長,9位陣亡。
在這些人眼中,桂軍的真實表現他們根本就不了解,非得把參戰部隊全都「說死了」,好像才能凸顯他們對桂軍的尊重;殊不知,這樣造謠的行為既不是開玩笑,也不能給參戰將士增色,反而是給桂軍將士抹黑,甚至是不尊重的行為。
古往今來,有哪一支軍隊是以自身損失慘重作為榮譽標杆的?又有哪一支軍隊的參戰將士明明很多還活著,卻被人「說死了」,他們會高興的?
道理講完了,我們接下來擺事實。
所謂桂軍,就是當時的廣西軍隊,熟悉近代史的朋友都知道桂軍有新桂系和舊桂系之分;全面抗戰爆發時期,廣西主政主軍者為李宗仁、白崇禧,他們都是新桂系的領軍者。
上世紀30年代初,廣西的常備兵力只有14個團;但是由於廣西採取了民團制度,將全省劃為了12個民團區,凡是在廣西常住2年以上,年來在18到45歲之間的男子都有當民團的義務,因此廣西有著大量潛在兵員——民團兵。
此外,從1932年開始,廣西每年從德國進口步槍10000支;據曾任21集團軍兵站分監的藍香山回憶,當時僅經其手購進的步槍就達50000支,可滿足3個軍的需求(通常每師步槍為幾千支),另購買自動步槍1000支和50000頂鋼盔。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廣西迅速擴軍。
在一個月內編成了第21集團軍,下轄第7軍和第48軍,兩個軍所轄師的番號分別為170師、171師、172師和173師、174師、176師;師的編制為兩旅四團制,廣西步兵團的兵力較少,只有1500多人,因此加上師屬部隊的話,桂軍1個師的兵力只有7000多人。
由於桂軍的特種兵和後勤兵力也很少,因此整個21集團軍的兵力是不到5萬人的。
淞滬會戰開始後,第21集團軍全部開往華東前線,所以所謂的6萬桂軍首先就不成立;那些人以為1個師1萬人,6個師就是6萬人,殊不知桂軍的編制小,1個師是沒有1萬人的。
內戰時期,廣西兵以山地戰和集群衝鋒見長,被認為是很有戰鬥力的部隊;而其基本配備鋼盔和德式步槍,軍人身著清一色黃軍裝,軍容非常好,因此抵達戰場後即被當做生力軍。
但是,請注意桂軍並非全都部署在了淞滬戰場,而是兵分兩路。
第一路桂軍是第7軍所屬170師的3個團和172師,共計7個步兵團;其部署的位置是江蘇連雲港;第二路桂軍為第48軍所屬3個師、第7軍171師和170師的1個團,共計17個步兵團,該部開赴淞滬戰場參戰。
桂軍主力是在10月中旬抵達淞滬戰場的,當時經過了2個月的激烈交戰,中央軍絕大部分主力已經打殘,先期抵達的地方軍也均損失慘重,因此生力軍的到來鼓舞了全線士氣。
時任副參謀總長的白崇禧建議只守不攻不是長久之計,並認為可以以一支生力軍向日軍防線突擊,或許可以將日軍趕下海,其認為自己編練的桂軍精銳有這個能力。
第三戰區副司令顧祝同的幕僚認為,可從大場方向進攻,若不得手的話還可退到閘北陣地,不至於動搖戰線。白崇禧則認為大場日軍防線太堅固,不如從南翔、真如方向進攻,將日軍壓迫入海。
鑒於桂軍是此次反攻的主力,因此最終還是按照白崇禧的方案來執行了。
我們知道白崇禧有「小諸葛」之稱,但實際上其成名仗大都是軍閥混戰時期,而對於日軍這種近代化的對手,無論白崇禧還是桂軍都缺乏認識。
白崇禧部署的作戰方式是「中央突破」,以桂軍主力敢死突擊的方式,衝破日軍防線,之後全軍配合反攻,一舉得手。
這種作戰方式在之前屢屢得手,其主要原因是對方火力弱,抵擋不住集團突擊;而桂軍將士確實敢打狠仗,突擊很堅決,因此往往能獲得勝利。
但在淞滬戰場上,日軍本身的火力就要強於國軍,而且還能得到軍艦和飛機的支援,更是放大了其優勢。
在具體反攻執行時,由於白崇禧沒有考慮比例尺,結果出擊面很大,桂軍必須動用大部分的兵力,預備隊幾乎沒有;而且由於出擊時間很緊,部隊沒時間細緻偵察,同時也沒能很好地集結編組攻擊部隊。
10月21日,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桂軍向日軍發起了攻擊;而同日,日軍也向我方陣地發起了攻擊;
由於敵我火力差別極大,桂軍集團突擊遭到了巨大傷亡,更嚴重的是由於拂曉展開攻擊,不熟悉地形的桂軍衝擊錯了目標,結果將側背暴露給了日軍。
眼看著前方損失巨大,而桂軍沒有有力預備隊,只能憑藉前線將士拚死與日軍作戰;儘管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依然重創了日軍一部。
網上所言的「6萬桂軍在3日內無一人生還」指的就是這次反攻,但顯然桂軍損失很大,卻也不可能無一人生還。
如前所述,桂軍是兵分兩路作戰,在這一線是主力17個步兵團,加上附屬部隊總兵力在3萬多人,總兵力也沒有6萬人,何來這些將士全部犧牲呢?
而且桂軍是在10月中旬抵達前線的,至這次突擊時已經戰鬥了一周時間;而這次突擊雖然是集中了主力部隊,但桂軍是有防區的,預備隊雖然擠不出來,但是留守部隊還是要有的,如此的話突擊部隊連3萬人都是沒有的。
一些人豪言壯語,「全部犧牲」「無一人生還」,貌似是弘揚桂軍的悲壯,實則是在侮辱這些抗日先烈。明明很多桂軍將士還活著,為什麼非得說這些戰士們已經死了?難道只有犧牲了才叫抗日嗎?
損失重大是肯定的,但是把桂軍總兵力乘以二,再全部說死未免也太過於誇大其詞了吧?這既是對真實歷史的不尊重,也是對抗日將士們的不尊重。
還有那個桂軍10位旅長,陣亡了9位;戰爭時期,旅級軍官是有明確信息的,連這種謠都造,也太過於明目張胆了。
淞滬會戰時期,中國軍隊犧牲的旅級以上軍官有15人,其中桂軍犧牲的有510旅旅長龐漢禎、511旅旅長秦霖、522旅旅長夏國璋三位,其餘旅長就「被死亡」了真的合適嗎?這都是可以查到的資料啊,還去明目張胆地瞎說。而且夏國璋還不是在這次大突擊中犧牲的。
前面提到桂軍是兵分兩路的,隨著10月21日桂軍主力反攻失利,前線情況頓時惡化;11月5日,日軍第10軍在金山衛登陸,原先布防在連雲港的那路桂軍緊急奔赴浙江吳興前往阻擊,打響了著名的吳興阻擊戰。
這路桂軍只有7個步兵團,卻要阻擊數萬名日軍,難度可想而知,522旅旅長夏國璋將軍就是遭到日軍空襲犧牲的;吳興阻擊戰儘可能阻滯了日軍的前進步伐,付出的代價是這路桂軍傷亡過半。
這次作戰加上之前淞滬主戰場的損失,桂軍在戰場上的傷亡約為2萬人;所以說,所謂的6萬桂軍3天內全部犧牲和10位旅長9位犧牲都是謠言。
當然了,即便20000人傷亡的代價依然是十分慘重的;據21集團軍兵站分監藍香山回憶,此戰因桂軍主力傷亡巨大,且不少散兵被友軍收容的緣故,白崇禧大感有傷體面,連日飲食不進。
而為了補充損失,之後又從廣西動員了不下10團的兵員才將缺額補齊。
除了類似關於桂軍全部犧牲的謠言外,還有多處類似的謠言存在,動輒便是某某部全部犧牲;抗戰固然犧牲重大,但是將士們是以抗擊日寇,消滅日寇為目的的,不是以犧牲為目的的;希望有些人不要老是在這上面做文章,用編出來的東西去誤導大眾了。
青山有幸埋忠骨,當年抗戰將士們的犧牲自有天地可鑑,無需後人誇大其詞;同樣,當年在戰場上倖存下來,並多次參加抗日鬥爭的將士也不允許通過「被死亡」的方式來讓人銘記他們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