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服貿會|點綠成金!創新金融服務助跑「雙碳」戰略
隨著「雙碳」政策體系與市場體系的逐步深化,以碳市場、碳金融構建的新興服務業已成推進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力量,更在多層次碳市場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9月4日,作為服貿會論壇之一的中國「雙碳」技術與新興服務業發展論壇正式舉行。會議上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綠色交易所、北京銀行等機構均分享其在雙碳綜合服務模式上的創新,分享金融服務創新的最新成果,以金融機構視角,為構建「雙碳」背景下的新興服務業提供了先進經驗。
助力「雙碳」 金融義不容辭
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經濟——共建『雙碳』發展合力」為主題,中國「雙碳」技術與新興服務業發展論壇如期於9月4日舉行。會議上,碳市場、碳金融再次成為討論焦點。
據會議介紹,會議中屢次提及的碳市場為一種金融機制,基於「排放權交易」「碳排放配額」,建立市場,讓參與者能夠買賣碳排放配額,以達到減少排放量,同時實現鼓勵低碳經濟。
如今碳市場已成為實現「雙碳」減排目標的重要一環。對此,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在會議上公布了一組最新數據,他表示,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年覆蓋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截至2023年8月31日,碳配額累計成交2.54億噸、119億元。此外,現貨二級市場成交量更居同期全球前列。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實現『雙碳』目標,還需加強與金融基礎設施合作,推動碳金融發展,為全國碳市場金融建設積累有益經驗。有效發揮碳市場、綠色金融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使市場價格與綠色價值相匹配」。賴曉明指出。
國際綠色經濟協會首席專家劉燕華也有同樣的觀點,他提出,「雙碳」實施路徑最終需要錢來解決問題。那麼錢從何而來?他舉例稱,據中國權威金融機構測算,實現碳中和需要百萬億級人民幣投入,大約在300萬億-500萬億元之間,而其中,政府資金只能覆蓋很小一部分,很大部分的缺口則主要靠市場來彌補。因此,綠色金融體系將非常活躍,特別是金融服務,金融服務助力「雙碳」已成趨勢,亦是必然。
綠色金融重要性成為共識,而事實上,監管也早已關注到碳金融在「雙碳」戰略中的重要意義。2022年中國證監會發布《碳金融產品》標準,明確碳金融產品的分類,給出具體碳金融產品實施要求,為金融機構開發、實施碳金融產品提供指引。
彼時,中國證監會指出,隨著國內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湧現出多種碳金融創新產品。《碳金融產品》有利於有序發展各種碳金融產品,促進各界加深對碳金融的認識,幫助機構識別、運用和管理碳金融產品,引導金融資源進入綠色領域,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可以看到,金融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進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創新服務成為重要推手
在「雙碳」進程加速背景下,圍繞「雙碳」展開,以金融為主題新興服務業的構建也已按下加速鍵。會議上,多家機構分享其在創新金融服務的經驗,而其成效也已逐漸顯現。
在會議上,賴曉明率先分享了上海成果,他表示,碳市場交易工具方面,「上海碳配額遠期」實現了全國首個中央對手清算的標準化碳金融衍生品,開創符合監管要求、有中國特色的碳金融衍生品創新。此外,在碳市場支持工具上,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於2021年10月發布,相關ETF產品於 2022年7月正式在滬深兩個交易所上市,8家頭部基金公司募資規模超160億元,累計交易額731.53億元。北京商報記者關注到,截至2023年9月3日,中證上海環交所碳中和指數相關基金產品已達22隻(含聯接基金)。此外,據賴曉明介紹,2022年上海浦東成為國家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最新信息顯示,2023年4月氣候投融資促進中心正式掛牌,碳金融產品創新已更進一步。
聚焦北京,作為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機構,北京綠色交易所也於會上交流其最新成果。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助理綦久竑表示,截至目前,北京綠色交易所成交規模1億噸,成交額34億元,北京碳市場交易活躍度及價格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提到如何推動綠色金融工作,綦久竑提到了三點,其一就是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而在碳金融產品創新方面,其也致力於研發掛鉤碳減排的綠色金融投資工具,基於企業碳帳戶,推出「碳e貸」等創新綠色貸款產品。金融如何為「雙碳」提供服務支撐?在綦久竑看來,其中最大挑戰還在於如何實現綠色定量、定價,北京綠色交易所未來定位就在於構建「雙碳」管理公共平台與綠色金融基礎設施服務。
會議上,北京銀行中關村分行副行長崔曉輝也放出北京銀行綠色金融服務成績單,2022年北京銀行落地了北京市首單碳配額質押貸款以及首單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質押貸款,2023年北京銀行又推出生態銀行戰略發展方向,而作為重要金融機構,其也將繼續踐行創新金融服務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