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編輯 | 袁月
近期我國多研究機構在《柳葉刀》聯合發文稱,「長新冠」患者體內存在多種特徵性蛋白標記物,有利於加強對「長新冠」發病機制的理解以及提早預防。
新冠感染髮病後長時間持續出現症狀,被稱為「長新冠」。我國有研究稱,55%的住院患者發病兩年後仍受到症狀困擾,包括認知障礙、嗅味覺改變等等,帶來長期衛生經濟負擔。
本研究通過蛋白質組學方法,對發病兩年的住院患者開展調查。研究共包含181名「長新冠」患者,平均年齡57歲,發現他們體內免疫球蛋白以及一些炎症相關蛋白均有下調,也看到了補體與凝血系統過度激活相關的蛋白異常;與神經功能相關的7種蛋白持續偏高或偏低,可能與「腦霧」症狀相關;其他包括心肌病、膽固醇代謝等多種功能相關的蛋白差異。
基於這些蛋白差異,課題組建立了診斷人工模型並測試,僅有1例錯誤診斷,準確率達99.86%。
來源 / unsplash
文章總結指出,本研究提供了更準確的「長新冠」標記物,不僅有助於提高診斷率,也可根據每種蛋白差異預測相關功能損傷程度,推進相關病理機制的進一步研究,有利於針對性預防「長新冠」相關器官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