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瑪爾河口遭遇戰:42名八旗兵血戰三百哥薩克,竟能重創敵軍?

2024-01-14     彤陌紅塵

原標題:呼瑪爾河口遭遇戰:42名八旗兵血戰三百哥薩克,竟能重創敵軍?

在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結束後,清廷與沙俄開始進入談判階段,但是清廷與沙俄的第一次接觸並沒有成功。

因為負責前往尼布楚談判的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走到半路趕上噶爾丹與喀爾喀蒙古的戰爭,只好達到回府等戰爭結束再說。

不過索額圖雖然沒有抵達談判地點,但是他讓下屬甲喇章京索羅希,給俄國特使戈洛文送去一封信。

信里主要是指責沙俄無理入侵清朝邊境的罪孽。

然而信里還列舉了這樣一件事:

「(羅剎)更率軍至呼瑪爾一帶,伏擊我四十名勘察人員,擄走名克沃截者一人。」(《戈洛文出使報告》)

這就是幾乎不見於史冊的「呼瑪爾河口遭遇戰」。

42名清軍八旗兵撞上三四百哥薩克軍,雙方隨即爆發一場慘烈的遭遇戰,這小股八旗兵成功從羅剎包圍圈中突圍出去。

這場戰鬥到底是怎麼回事?少量八旗兵為何能突破多數哥薩克的包圍?雙方戰績到底誰勝誰負?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結束後,沙俄軍隊在清軍的圍攻下被迫投降。

康熙帝本著讓沙俄「畏威懷德」的想法,並沒有對投降的沙俄軍隊進行清算,反而是不久後便將其遣返回國。

清軍在將雅克薩城堡拆毀後,僅留下少數兵力進行巡哨防禦,主力部隊隨即便撤回寧古塔等地。

然而這就給了賊心不死的羅剎機會。

前面已經向清軍投降的沙俄首領托爾布津,在被釋放後半路遇到了增援的沙俄軍隊,隨即一個回馬又殺回了雅克薩。

重新占領雅克薩對附近部族進行劫掠。

很快附近的部族就不堪其擾,將羅剎捲土重來的消息彙報給了清軍,然而清軍並不能確定該情報的真偽。

最終當地獵人生擒了一名沙俄探路人員,寧古塔方面的清軍很快對這位「舌頭」進行審訊,從他的嘴裡得知了如下的情報。

「在阿爾巴津縣一個村莊,捉到一名俄國人。這名俄國人在詢問時供稱:阿爾巴津(雅克薩)已重建為一座土城,城內有軍役人員一千五百名,不久還要從涅爾琴斯克(尼布楚)派來一 些軍役人員。」(《十七世紀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史料》)

這則從沙俄軍人嘴裡獲得的情報,讓黑龍江將軍薩布素非常重視,為探明這一情報的最終真實性,他下令給黑龍江副都統溫岱等人,要求他們立即派遣清軍前往雅克薩偵查。

副都統溫岱接令後不敢怠慢,立即決定從屯駐在雅克薩附近的達斡爾「五百官兵」中,抽調八十名披甲兵前去偵查。

但是八旗達斡爾佐領卻向溫岱表示,他們壓根抽調不出八十名士兵,但是可以派出40名八旗兵過去查看。

「今值春季,膘壯之馬難足百六十匹,僅可得八十匹。願選章京二員,領催披甲四十名前往。」(《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

得到溫岱的准許後,鑲黃旗達斡爾佐領額勒頗澈,與正黃旗達斡爾佐領塔勒呼蘭,帶領40名披甲士兵接受了任務。

千萬千萬不能夠跟羅剎交手,直接拍馬跑路往回趕就完了,只要跑回來照樣給他們記功。

結果溫岱的嘴就跟開光了一樣,這42名達斡爾八旗官兵還沒有趕到雅克薩,就真的跟以一大夥沙俄軍隊撞個正著了。

2、靠精湛騎射從正面血戰突圍!

這批八旗兵偵查小隊在接受任務後,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二十六日,自墨爾根出發前往雅克薩查看敵情。

前八天都是一路暢通沒有發現敵軍蹤跡,結果第九天也就是三月初四日,行進到呼瑪爾河口的八旗兵,突然跟一夥趕來的羅剎兵迎面撞上。

當然這批八旗兵本來是可以避免遇上敵軍的,主要是他們在河邊發現羅剎人馬的蹤跡,佐領額勒頗澈等決定順著蹤跡查看。

然後不但跟羅剎兵撞個正著,而且似乎是落進了羅剎布置好的包圍圈,因為他們很快就被羅剎包圍了。

「發現人馬之跡,我等往驗,見其尚新。順此搜索時,為羅剎包圍。」(《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

這伙八旗兵因為只是奉命偵查,所以身上攜帶的武器並不充分,主要遠程打擊武器就是弓箭而已,其外還配有刀槍等近戰兵器。

而這群羅剎和哥薩克卻全都帶著火槍,而且三四百人里至少有一半是哥薩克騎兵,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火力都相差懸殊。

不過好在這伙八旗兵出發前,每人除了坐下騎得有一匹戰馬外,身邊還牽著一匹備用的戰馬。

所以在發現被敵軍合圍後,他們立即從下馬換乘備用戰馬準備廝殺,於是乎一場激烈的突圍戰爆發了。

如果是正面硬沖的話肯定折損很大,甚至於還導致偵查小隊全軍覆沒,所以佐領塔勒呼蘭稍作觀察後,就制定了一個比較簡略但很有效果的突圍方案。

那就是從拿戰旗的羅剎兵那裡突圍,自己一馬當先的吸引羅剎火力,其他披甲兵緊跟在自己後面廝殺。

「取其纛而殺出,余先往,爾等隨進!」(《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

在擺好戰鬥隊形後,塔勒呼蘭一馬當先的向敵軍發起衝鋒,在距離敵軍稍近時搭弓射箭,一箭就把扛旗的羅剎兵射翻在地。

趁著敵軍失去旗手發生擾亂時,塔勒呼蘭拽進弓弦又是一箭射出,又成功把一名羅剎放翻在地,然後順利地從缺口突圍出去。

結果他回身一看就蒙圈了,因為自己的手下還在包圍圈裡,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跟緊自己的步伐,仍然是各自為戰的胡亂衝突。

於是塔勒呼蘭只好拍馬回陣搭救,大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

然後他就被羅剎集火開槍,坐下戰馬被當場擊斃,於是塔勒呼蘭步行廝殺遇到隊友搭救,換上馬再次指揮眾人進行突圍。

既然上次一人突圍大缺口的計劃失敗,那塔勒呼蘭乾脆放棄了巧計突圍,而是直接指揮眾人跟羅剎來一波硬剛。

當然說是硬剛也不準確,其實就是憑藉八旗兵精湛的騎射技能,反覆遠近拉槍線、放風箏的打擊敵人。

這一戰術可以說是非常的有效,塔勒呼蘭和額勒頗澈帶領部下士兵,放風箏一樣靠弓箭射殺的羅剎兵沒有脾氣。

3、雙方到底誰的傷亡最大?

要說這貨八旗達斡爾官兵的騎射是真棒,可以說是射出去的每一支箭,都幾乎能直接射死或射傷敵軍。

比如:

「鑲黃旗領催呼里爾克,射殺一羅剎,射中一羅剎胛骨。」

「披甲珠尼色,射殺一羅剎,戰馬中槍倒斃,步戰復射殺一羅剎。」

「披甲哈喇,射殺二羅剎,射中一羅剎腰部。」(以上都選自《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

最後的戰果是羅剎軍不敵,八旗兵成功從包圍圈中突圍出去,而且羅剎兵有敗陣主動撤回的跡象。

按照額勒頗澈的想法,他是想率軍去追擊羅剎的,能多幹掉幾個肯定是最好的。

但是剩餘的八旗兵經過一場激戰後,大部分人的箭袋早已經是射空了,就算有也僅剩下兩三支而已。

再加上本來兵力相差懸殊,所以二位佐領最終放棄追擊而回軍,趕回墨爾根向副都統溫岱彙報戰況。

這伙八旗兵最終的戰績如下:

「我等獲鳥槍五桿,馬四匹,共殺羅剎五十七人,傷羅剎十九人。」(《黑龍江將軍衙門檔案》)

而自身損失是:

戰死2人(可以確定其中1人並沒有戰死,而是受傷後被羅剎給俘獲了),7人受傷,折損戰馬數十匹,以及幾乎用光的箭。

如果該條戰績彙報屬實的話,在呼瑪爾河口這場清軍與羅剎的遭遇戰中,八旗兵可以說是以少勝多了。

畢竟三四百人都沒有把42人吃下去,還在付出巨大傷亡後,讓他們給突圍走了。

「阿法納西和軍役人員,打死中國人(八旗兵)約三十名,敵人打死我軍役人員七名,傷 三十一名。」(《十七世紀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史料》)

所以雙方的戰績匯總很像是各說各的,兩邊彙報的數據差異極大,幾乎都是誇大敵人的傷亡,而降低自身的折損。

到底哪種記載更靠譜呢?

額勒頗澈和塔勒呼蘭戰後匯總的戰績非常詳細,這被射殺的五十七名羅剎人中,都能對應每個人射殺的成果。

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

沙俄方面最後只是統計了羅剎的折損,而實際上沒有統計哥薩克的傷亡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也許就能讓雙方的戰績貼近一些,但缺乏足夠的史料去做支撐。

而沙俄方面說清軍陣亡30人,肯定也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因為戰後額勒頗澈要給副都統溫岱報功。

已經提到生還需要受賞的就接近二十人了,又怎麼可能是折損三十多名清軍,近乎全軍覆沒的情況嘞?

畢竟此戰清軍以兵力和火力的弱勢,成功從三四百羅剎和哥薩克的包圍圈中突圍,這其實就已經是勝利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異,感謝您的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0816f0ede8cd82dd813548c75a85c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