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具創新價值綜藝,就在《愛樂之都》的基因里

2022-03-20     廣電獨家

原標題:2022年最具創新價值綜藝,就在《愛樂之都》的基因里

東方衛視《愛樂之都》挖掘出了一群有熱血、有使命的音樂劇演員,揭曉了整個音樂劇產業發展的幕後故事,推動了音樂劇在中國本土的正向發展。

「你們知道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劇演員嗎?」對於這個問題,《愛樂之都》的綜述VCR給出了相對學院派的答案——

既要在表演上有過硬的專業基礎,如擁有快速清晰的吐詞和功底紮實的舞技,長期保持強健的體魄,讀懂所有角色的設定和情緒,最終能夠用同一張面孔呈現出不同的靈魂;也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心理素質,要做好準備面對挑剔的目光以及接踵而至的拒絕,更需要有客觀的自省能力,要多問問自己站上舞台時是否能高歌抵達人心,以及沒有舞台時是否還能眼神倔強……

從表演基礎到心理素質,這是成為優秀音樂劇演員所必備的綜合素養。為此,《愛樂之都》以「AB角」角逐、1V1挑戰、爭演熱門劇目、經典IP音樂劇化等四大主題賽為載體循序漸進地檢驗音樂劇演員的綜合實力,在層層角逐中進一步釐清當下社會對於音樂劇演員的評判標準。

以初舞台為例,兼具專業與觀眾視角的愛樂助力團在評級時,大都是出於對於劇目表演內容的呈現效果來決定,保送卡則是出於對於演員個人潛能的看好。 這樣的雙重標準正是當下市場評判音樂劇演員的真實寫照。

▍以品類多元的劇目為載體,展現音樂劇演員的業務能力

劇目內容主題多元是《愛樂之都》一大特色。

選自《媽媽咪呀》的《Dancing Queen》這一選段展現了3位40+女性之間的感人友情,選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人》著力輸出愛情的炙熱與美好,選自《在遠方》的《兄弟+何處是遠方》聚焦小人物的奮鬥史……

這些品類豐富的劇目,為音樂劇演員們的差異化表演提供了充足的表現空間,也是廣大觀眾走近這一群體的重要載體。

從前兩期節目來看,這群音樂劇演員給觀眾的第一印象是熱衷致敬經典,敢於唱響經典。

首期節目以世界四大音樂劇之一的《劇院魅影》開篇,第2期節目以開創當代音樂劇的新紀元的《巴黎聖母院》作為結尾, 均是由中國音樂劇演員首次表演這些劇目,希望用經典內容的生命力引領中國本土音樂劇的發展。

「我們相當於在中國人演出《巴黎聖母院》這一片沙漠上面起了一棵『樹』,這棵『樹』就有責任去擋冰雹,去擋雨,去擋風。這棵『樹』長了,有一天它會落下種子,別的樹就會長起來。」出演卡西莫多的王哲如是說道。

畢竟,音樂劇在歐美國家已有百年歷史,這些經典的音樂劇在藝術造詣與商業價值上有很多的成就,對於起步40多年的中國音樂劇市場而言,具有積極的學習價值與借鑑意義。正如阿雲嘎所說:「我們還沒到斷奶的時候,需要走的路還有很長,要學習經典音樂劇的精華。」

除了引進了代表當下世界音樂劇最高水準的優質作品,《愛樂之都》也有以國民現實生活、時代精神為創作源泉的本土代表作品。的確, 學習、致敬經典的同時,音樂劇演員亦表現出了一定的原創潛能。《在遠方》《阿波羅尼亞》便是典型的代表。

前者改編自同名電視劇,夏振凱和劉思維合力講述2位快遞小哥共同經歷磨難笑迎人生的故事,以大眾熟悉的老式搪瓷盆、笤帚、紙箱等道具讓音樂劇以極具煙火氣的方式走向大眾。

後者改編自韓國音樂劇《Mia Famiglia》,創新了環境式音樂劇的新模式,帶來了與常規音樂劇截然不同的氛圍感。作為2021年最火的音樂劇之一,它以頂流的劇目以及三分之二的原卡陣容進一步提升中國本土音樂劇演員能力的天花板。

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音樂劇演員們敢於嘗試、不懼挑戰的精神。

為了完美演繹《劇院魅影》的克里斯汀一角,郭耀嶸跳出了自我演唱的舒適圈,改變自己的唱法,一連串的高音驚艷了現場觀眾;為了更直觀地表達對安妮的愛,飾演菲利普的趙超凡挑戰手拉吊環從半空中跳下,拉滿了驚險刺激的視覺體驗。也正因為這樣,他們與角色真正融為一體,帶給觀眾沉浸式觀看體驗。

既有經典劇目的口碑加持,也有爆款劇目的熱度支撐,還有原創劇目的表現空間,這讓音樂劇演員們的實力在《愛樂之都》舞台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也讓觀眾對於音樂劇演員群體的業務能力有了初步的認知,為觀眾鑑賞、評判音樂劇以及表演奠定了基礎。

以不負熱愛之名,為大眾勾勒鮮活生動的集體群像

回看32位音樂劇演員的履歷,既有鄭棋元、蔣倩如、夏振凱這類如「活化石」般的前浪,也有在逃公主郭耀嶸、出道即A角的張會芳、百場男孩蔡淇等優秀的後浪,還有從表演、唱歌、舞蹈、空乘等其他專業跨界而來的劉思維、李紫婷、王芯芯以及施哲明等, 儘管他們人生經歷、從業經驗大相逕庭,但共性在於對音樂劇始終保有熱忱,這為音樂劇演員生動鮮活的人物群像埋下了伏筆。

以不負熱愛之名,他們在幕後默默付出了大量的努力。還未畢業就出演百場音樂劇的蔡淇為了保證體力,經常半夜在健身房邊跑步邊唱歌;從未學習過法語的王冠菘,為了演好法語版《巴黎聖母院》,以音標的方式學習歌詞;剛剛才30歲的丁臻瀅、申霓、王芯芯在《媽媽咪呀》中要挑戰飾演40+的媽媽們,嘴上稱難的她們用心排練,在舞台上釋放出了超越自我年齡的魅力;曾經與《音樂之聲》女兒一角擦肩而過的李紫婷,克服恐高心理反覆嘗試,最終還原了《馬戲之王》在高空吊環放聲高歌的名場面……

以不負熱愛之名,他們跨界而來。自稱為「音樂劇編外人員」的劉思維在劇場蟄伏多年,此番在舞台上獲得專業認可後,不禁淚流滿面;從跳舞轉行而來、本不被外界看好的王芯芯,在音樂劇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古典美聲、歌劇專業雙碩士的南楓第一次演音樂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唱法自由……

從不同行業跨界而來的他們,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難,付出更多的努力,最終不負心中所愛,充分釋放出了他們在音樂劇這一領域的更多潛能。

以不負熱愛之名,他們回歸本職。從音樂劇系畢業、轉向影視表演的汪卓成,為了回到音樂劇舞台上作足了準備——不僅整理百份可能參加節目的演員資料,還在台側觀摩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整場演出,並虛心地向羅密歐原卡扮演者阿雲嘎請教,最終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一曲《愛人》中找回了自己對於音樂劇的初心。

以舞台表演為基底,輔以台前幕後的真人秀故事,《愛樂之都》讓觀眾走進了音樂劇演員的內心世界,進而真正了解了他們不負熱愛的精神底色——無論是專業出身還是跨界而來,無論是資深老炮還是青澀後浪,在《愛樂之都》這方舞台上的演員們都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於音樂劇演員這份職業的熱忱與敬畏,為「不負熱愛」的節目立意注入了豐滿且立體的內涵。

不忘本來,他們為音樂劇奔走疾呼

作為全國首檔全產業鏈音樂劇文化推廣節,東方衛視《愛樂之都》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演員們為音樂劇奔走疾呼便是具象的行動。對於觀眾而言,節目播至第2期,讓人印象深刻的不僅是入圍首輪A角名單的音樂劇演員,還有那些致力於音樂劇發展與推廣的人們,他們所渴求的不僅僅是個人在舞台上閃閃發光,更希望音樂劇這一行業在中國市場上發光發亮。

在這一群人中,有人甘心作為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做鋪路石。

上海音樂學校首屆音樂戲劇系畢業生蔣倩如進入音樂劇行業20年,在絕大多數同學選擇轉行之時,她選擇在音樂劇這一領域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參與、見證了中國整個音樂劇市場從荒蕪到繁榮的過程;有人希望音樂劇相關的人更多地被看見,如阿雲嘎所說: 「音樂劇是很龐大的,台前幕後有很多工種,不只是台上的演員,希望更多人知道音樂劇各個角落的人。」

在這一群人中,有人致力於向普羅大眾推廣音樂劇文化,或是希望以「小我」的方式,讓更多人更為全面地認知音樂劇。「通過這樣的小我可以讓大家看到音樂劇原來可以是這個樣子,有跳的、有唱的、有悲的、有喜的,讓大家思考這樣的魅力才是我最想要的。」鄭棋元說。

有人深入基層推廣音樂劇。「我會帶著我的小夥伴進到社區、居委會之類的,讓大家在家門口感受到音樂劇是什麼,這樣才有可能走入大劇院舞台,這個工作是必須要做的。」入行十多年的音樂劇演員黃冠菘說。

在這一群人中,有人希望讓音樂劇的「廣寒宮」升溫,為音樂劇的區域平衡發展出力。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音樂劇專業的王哲,十多年來一直在深圳從事音樂劇表演、製作、推廣相關的工作,但現實情況是,深圳音樂劇的發展比北京和上海慢一些。

他深知當前深圳在音樂劇發展上存在沒有觀眾、票房、人才、資源等種種短板,但對於音樂劇在深圳的落地生根,始終心懷使命、充滿期待。 「路總是要走出來的,城市的文化發展是需要時間,需要人才的。」這一番話也讓同樣來自深圳的曹牧之不禁感慨道:「很多像王老師一樣的從業者,在堅持為深圳的音樂劇埋下種子。作為一個深圳人,我就是其中的一顆芽。」

如今,來到《愛樂之都》的舞台,他們對於個人與行業的願景照進了現實,以更高效的方式,從更大範圍去推廣音樂劇,讓更多的觀眾有機會從各個維度了解音樂劇的台前幕後。

回歸到如何評判音樂劇演員這一命題上,「廣電獨家」認為,真正優秀的音樂劇演員要做到對職業有敬畏、有信仰、有格局,這不僅僅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術和優秀的劇本築底,更要有一顆為行業發展呼號的熱忱之心,讓個人與行業在緊密相連間實現長久紮根。

某種程度而言,東方衛視《愛樂之都》挖掘出了一群有熱血、有使命的音樂劇演員,揭曉了整個音樂劇產業發展的幕後故事,在推動音樂劇這一「舶來品」出圈的同時,也一定程度上促進原創音樂劇發展,讓音樂劇承載起講述中國故事、發揚中國文化的使命與擔當,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這也是「不忘本來」這一節目理念最核心的內涵。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b07ad164b761e540b9e79e9958766de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