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確實可怕,在我國癌症死亡率中是第一位,並且每年死亡人數都在增長,尤其是中晚期肺癌的存活率特別低。一旦確診晚期肺癌,患者可能在數月內離世。近十數年發展出一代又一代標靶藥,不斷為病人「續命」。可是,癌細胞好狡猾,不斷進化令藥物失效,又需要新一代標靶藥來解救,這場仗似乎無止境。隨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推陳出新,肺癌已經成為慢性病?
往使用化療時,副作用較多,療程也較長。首先,每一次化療療程長達四至六個月,而且化療藥物在抑制癌細胞的同時,亦會傷害到正常細胞,帶來不少副作用,包括脫髮、噁心、嘔吐及腹瀉等。再者,化療也會令病人的白血球減少,從而令病人抵抗力下降,更易受病菌感染。
相對而言,在標靶治療下,病人只需日服一粒藥物,簡單方便。而且標靶藥物可針對性地抑制癌細胞生長,因此對正常細胞的影響較少。
近年醫學界發現透過標靶藥物抑制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變,相較化療,不但可以減輕治療的副作用,更可延長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
過往醫學界尚未發現EGFR基因突變,因此醫生未能將肺癌腫瘤仔細分類。他們往往要反覆考慮,才能決定較適合的治療方案。,過去晚期肺癌主要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法,但未必人人可以承受,因此給人「無藥可救」的印象。
新一代標靶藥是否肺癌患者的「救命稻草」或「續命丹」?近年醫學界常提及的「免疫治療」,又會否是將來治療肺癌的新希望?
「無惡化存活期」為化療兩倍多
1. 確診晚期肺癌,就適合服用標靶藥抗癌?
不是,肺癌分為不同類別,不是每類都適合用標靶藥治療。標靶藥只針對某些基因突變而使用,常見是EGFR基因變異。
早期肺癌的徵狀不明顯,不少病人確診時,已屬第四期,「第一、二期時尚可借著外科手術處理,但進展至第四期,腫瘤已轉移及擴散,傳統上會用化療控制。」但十多年前發展了標靶藥物,形勢大變,確診肺癌後會抽驗腫瘤基因,若發現是EGFR基因變異,首選用標靶藥物,因治療效果比化療佳;若沒有發現基因變異,病人便需要接受化療。
肺癌治療屬「個人化治療」,沒有統一模式,每個病人的治癌之路亦不完全相似;但起點一定是先做基因測試,先了解腫瘤基因。暫時香港最常見的肺癌腫瘤基因變異是EGFR和ALK,其次是Ros-1,所以理論上一發現肺癌,會先檢查腫瘤細胞是否屬此三種基因,再訂立治療方案。
產生抗藥性可試免疫治療
2. 肺癌細胞好狡猾,不斷進化,難以殲滅?
如發現肺癌屬EGFR基因變異,多數先使用第一代標靶藥(吉非替尼Gefitinib或厄洛替尼Erlotinib),但部分患者服用約九個月至一年左右,會出現抗藥性,當中六成是因為腫瘤基因內出現T790M基因變異。這情況會令第一、二代標靶藥均無效,病情轉差,可能需接受化療。而近年出現第三代標靶藥,針對T790M,為化療以外提供多一項選擇。
T790M基因變異出現的成因:「當EGFR基因變異被鎖定為標靶點,癌細胞便會進化,導致另一個癌因子冒起,令病人對藥物出現抗藥性。醫學界稱這種情況為癌症進化。」
雖然第三代「戰士」已出現,但肺癌細胞愈戰愈勇,第三代標靶藥平均控制時間約11個月,亦有病人開始產生抗藥性,再出現新的基因變異。研究發現約兩成人服食該藥後,產生一種名為C797S基因變異。
不少病人問﹕「我正服用第三代標靶藥,何時會有第四代?下個月會有?這是一場與癌細胞打的仗,病人當然想快點有新藥,但目前仍在研究中,希望醫學界已開始籌備研究第四代標靶藥。」新藥面世前,病人多數以化療或嘗試免疫治療,控制病情。
肺癌治療很多元化,有標靶藥、化療、免疫治療,如何決策和選擇次序,則根據醫生的治癌策略,「未有標靶藥前,病人若確診時為晚期,可能很快已保不住性命,但現時服食一線標靶藥物,至少無惡化存活期有一年多,當出現抗藥性,再試第三代標靶藥,又可延續約一年壽命;加上還有其他療法可嘗試,無惡化存活期已延長了不少。」
免疫治療成效視乎PD-L1
3. 近年常提及的「免疫治療」是什麼,是未來治癌的新希望?目前進展至什麼階段?
腫瘤細胞於人體內,被視為敵人;若腫瘤細胞數目很少,可被免疫系統清除,但當數目眾多,腫瘤細胞好狡猾,可分泌PD-L1蛋白來抑制免疫系統,令免疫系統「受騙」,將癌細胞誤當成朋友。而免疫治療原理是以藥物抑制PD-L1蛋白及其受體,令免疫系統回復攻擊癌細胞的能力。
近年,醫學界發現免疫治療可用於肺癌。不過研究發現,有些病人成效不佳,若病人腫瘤細胞內的PD-L1多於50%,免疫治療效果不錯;若少於1%,效果則不理想。現時在肺癌治療上,免疫治療會放於比較後的位置,當病人適合使用口服標靶藥,對第一、二代標靶藥出現抗藥性,但驗不到有T790M基因變異,或有T790M基因變異而對第三代標靶藥出現抗藥性的人士,可考慮化療,但若驗出PD-L1多於50%,則可考慮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疲倦,另外有約3%至5%人出現嚴重副作用,如腸炎、肺炎、肝炎、腎炎等。免疫治療於肺癌的效果要視乎PD-L1的多寡,反而用於黑色素瘤病人,效果較佳,其次是用於腎癌。
4. 當一切治療皆失效,病人需接受化療。化療副作用多,好恐怖?
這是很多人對化療的誤解,常因過分恐懼,將化療判作「死刑」。化療最令人難受是作嘔作悶,但新式的化療藥毒性減低,亦有新止嘔藥配合,現時甚少病人在化療後出現嚴重嘔吐。另外如白血球低引起細菌感染的問題,亦可注射升白血球針減低風險。不少病人完成第一個療程後,發覺沒有想像中辛苦。此外,以往長者接受化療,傳統為每三星期做一次,現時可每星期做一次較低劑量的化療,療效相若但副作用相對較低,較易接受。
噁心、嘔吐飲食建議:
1. 少量多餐。
2. 避免太油、太甜的食物。
3. 在起床前後及運動前吃較乾的食物。
4. 避免同時攝取冷、熱的食物,否則容易刺激嘔吐。
5. 食用酸味、鹹味較強的食物可減輕症狀,嚴重嘔吐時,可經由醫師處方,服用止吐劑。
6. 飲料最好在飯前30~60分鐘飲用,並以吸管吸食。
7. 接受放射或化學治療前2小時內應避免進食,以防止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