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高校企業「做媒」? 成都開展新探索

2022-01-21     成都科技

原標題:如何為高校企業「做媒」? 成都開展新探索

長久以來

成果轉化難的問題普遍存在

據了解,目前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

大量的實驗室科研成果都變成了論文

遠低於已開發國家40%的水平

針對這些問題

成都展開了一系列嘗試……

「清華大學是首屈一指的高校,我們希望通過科技局搭建的平台,在產品和技術等方面找到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在能源網際網路領域,成都的行業資源非常多,環境也很好,我們已經在成都天府新區註冊了成都分公司……」通過「菁蓉匯·校企雙進」系列活動,成都與清華大學於2017年結緣至今,一直將清華優質項目帶到成都來,從而促進落地轉化。

如今,湃方科技將落地城市的意願選在了成都,而三元環境與清華大學科研團隊建立了持續的合作關係。通過深層次的校企地合作,目前雙方聯合開展3場「菁蓉匯·校企雙進」系列活動,共計路演清華大學及校友項目58項,並發布優質可轉化項目308項。透過雙方攜手,我們看到了成都在成果轉化方面的新探索……

雲對接

讓更多成果走進成都

「我們希望和天津大學形成合力,研發出和當前物聯網、AI智能、大數據、雲伺服器技術相結合的系統……」成都樂攀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部經理楊培彬介紹。這一幕發生在去年9月,由科創通平台直播的「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天津大學雲對接專場活動現場上。

2021年9月9日,「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天津大學雲對接專場

據了解,樂攀環保在水質設備更新升級、氣態污染物監測系統預測分析、光譜法水質監測系統功能拓展等方面存在技術需求。通過參與雲對接,他們希望與天津大學溝通並解決技術需求。通過這場活動,共計6項重點成果通過科創通平台進行直播並進行了有效對接。

疫情反覆的當下,高校院所創新資源與企業技術需求之間缺少交流對接平台,而雲對接以線上方式搭建了高校院所、企業、產業園區對接平台,有效促進了高校院所科技創新資源與企業的對接,提升了產業園區企業科技創新與產業集聚能力。

而在去年,成都市科技局共舉辦了 9場「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雲對接活動,活動還走進了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院所,累計徵集並發布科技成果 749項43個項目進行了線上路演, 15個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雲展示,幫助了成都茂晟滑動軸承有限公司、成都七俊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與學校相關團隊進行了進一步線下對接,活動促進簽約11項,簽約金額近 4500萬元

線下活動

讓科技成果可見可感

如果說雲對接是高校與企業的初步接觸,那麼成都市科技局組織的一系列線下活動則讓高校和企業的了解進一步深入。

成都市科技局先後組織「企業家進校園」「科學家進園區」系列活動,讓更多科技成果可見可感,成果轉化更順暢。通過「企業家進校園」帶領企業家走進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高校院所成果超市;通過「科學家進園區」組織行業專家從企業需求、成果轉化、行業前沿角度與需求企業進行對接,幫助企業釐清發展路徑、技術需求等,讓企業家及高校雙方對接更加順暢。

在「企業家進校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場活動中,四川天府新區與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無錫洋湃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項目在蓉落地,海天水務集團股份公司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等一系列項目的合作,安徽華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安徽研實科技有限公司等紛紛表達了在成都合作落地項目的計劃和意願。

2021年10月15日,「菁蓉匯·校企雙進·企業家進校園」「蓉漂人才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場

四川國科量子通信網絡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偉在活動中表示:「通過這種活動,高校、企業、政府能夠面對面交流,是一個很好的橋樑。下一步我們要通過幹線把成渝和整個國家的網絡連接在一起,還將在成都建設衛星地面站,通過衛星地面站與『星地一體』量子保密通信網絡聯通,構建與全球互聯互通的量子基礎設施。」

精準對接

把脈企業成長

在成果轉化中,同樣有不少企業面對技術難題,想接觸具有技術實力的高校卻苦於沒有渠道。為此,成都市科技局誕生出著重「小規模、閉門邀請」形式的精準對接活動,為成果轉化開拓了新思路。

2021年12月初,來自天邑康和、元六鴻遠、天微股份等三家上市公司齊聚電子科大,參加「菁蓉匯·校企雙進·精準對接」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專場成果對接會。這些企業代表向電子科大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專家團隊拋出多個企業需求,而這些需求都是企業產品研發過程中遇到並亟待解決的重點。

2021年12月2日,「菁蓉匯·校企雙進·精準對接」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專場成果對接會

四川天微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參會便想藉助電子科大的專業研發能力,在氣體傳感器方面有所突破……相對應的是,電子科大專家團隊根據天微股份的需求與之進行了詳細對接。

「當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需求,我們會邀請特定領域的專家團隊與企業面對面地溝通。讓有初步意向的高校團隊和企業進一步對接,加強交流,實現高校團隊和企業『相知』。」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的相關工作人員表示。2021年成都市科技局舉行了21場「菁蓉匯·校企雙進」精準對接,累計約600人進行了交流與合作探討,促成了22項校企合作項目簽約落地,簽約金額近4000萬元。

為促更多成果落地

成都積極當「媒人」

截至2021年底,由成都市科技局主辦,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承辦的「校企雙進」系列活動已經達到 33場,累計徵集並發布電子信息、先進位造、醫藥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優質科技成果 1093項,技術需求 167項,路演發布成果 47項,線上雲對接活動累計直播訪問量 119.45萬人次,促進校企地合作簽約 39項,實現技術交易簽約金額近 1.2億元

成都「校企雙進」域外高校院所合作地圖

而這一系列成效僅僅是成都推進「校企雙進」的一個側面反映。事實上,「校企雙進」是成都市校院企地合作的一部分,更是舉全市之力共同推進的工程,其中既包含市級活動也包含23個區(市)縣活動。

在共同推動下,成都累計開展「校企雙進」專場活動300餘場,組織了高校知名專家團隊1200餘人次和7000餘家成都企業進行參與,促進成都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平台共建、成果轉化、技術開發合作項目1600餘項,協議投資金額近400億元,其中技術交易額超7億元。眾多像成都生產力促進中心這樣的平台,正構築起高校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樑,讓更多停留在紙面的研究,真正轉化為驅動科技進步的動力。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施小琳今年1月提出:站在新階段,希望校地聯手推動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前沿性基礎研究,加快突破一批重大科技問題,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轉化,進一步增強創新策源功能,推動產業提質增效。而接下來圍繞成果轉化,成都將持續發力。

下一步,成都市科技局將聚焦成都市「5+5+1」產業領域,以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校企雙進」系列活動。同時,將聚焦特定產業領域,整合高校院所科研團隊及成果、產業園區、企業技術合作需求、投融資機構等成果轉化重點要素資源,舉辦對接沙龍,促進項目落地落實,推動產業建圈強鏈。

通過一系列努力

成都開始做好「媒人」

把高校與企業的需求對接起來

讓越來越多科研成果轉化為落地場景

作者:尚志

新春福利時間

你「在看」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fc12fc22e8178570a7fc968d8709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