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陛下對齊王和太子,一個寵一個嚴苛,父愛不均衡傷感情

2019-11-22     深情解讀

文|新面紗

原創文章,抄襲必究

關注我,你的心事,說給我聽

追了幾集羅晉主演的《鶴唳華亭》,剛開始還以為太子(羅晉飾)是個優柔寡斷,除了掉眼淚,智商情商雙商不在線的傻白男主。看了幾集下來,才知,我錯了。

論本年度「戲精」非太子蕭定權莫屬。劇情看起來已經到了死局,太子分分鐘要被幹掉,全劇終的時候,又來了一個大反轉,編劇,能顧慮一下觀眾的小心臟嗎,感覺要高血壓了。

《鶴唳華亭》這部劇,從一開始,就讓人感覺壓抑。這個壓抑,並不是來自於權斗,而是來自於父與子之間的猜忌和不信任。

當君臣容易,當父子難,君父與臣子難上加難。

陛下說:大郎(齊王),先是朕的兒子;太子,先是朕的臣子。

這話對於太子來說太無情了。

我們渴望親情,可是親情有時候除了血緣,他又不能真正跟自己親近,那種疏離感,才折磨人心。

劇中從一開始,陛下就對大兒子齊王偏心,對太子嚴苛。哪怕齊王犯了滔天之罪,構陷儲君,本就該死,可陛下還是對他偏愛有加。果然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倔強的孩子,被逼到走投無路,才會絕地逢生,最終成就大。

太子的內心渴望父親的愛,渴望的父親親近,渴望父親的保護,可是,父親的行為,一次又一次地傷害了太子,傷透了他的心。

就連成人冠禮,這麼大的事情,明擺著是齊王事先布好了局,等著太子跳,陛下心裡也跟明鏡一下,知道這一切都是齊王做的,可是,又對他懲罰了嗎?

沒有。

還私底下把他叫過去,表面上罵,實則父愛滿滿,就像普通人家的父親,教訓不聽話的兒子一樣。

果然,兒子多的家庭,聽話的那個,總是能得到父母的偏寵,不願順從父母的那個,往往得不到關愛。

太子小的時候,玩耍見到了父親,撒腿就跑,而皇帝又想讓他認錯,太子寧願喊母親喊舅舅,都不願跟父親求情,也許,父子之間的矛盾就從那一刻深埋了吧。

人是會吃醋的,吃醋不僅僅在兩性之中,談情說愛的時候才會發生,親人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也會。

逢年過節,我回家給父母錢,都是給同樣的數額,一起給,不然,厚此薄彼,一定會有一個會吃醋,就算嘴上不說,心裡也不會好受。這是人之常情,過於敏感的子女,都會很在意父母的反應。

越在意父母的那個孩子,越得不到父母的關注,越聽話順從父母的那個孩子,反而得到的疼愛越多。

我們村有一戶人家,兩個兒子。父母偏袒老大,有什麼好吃的,首先想著給老大家。

老太太種的菜,自己還沒嘗鮮,就先摘一些去給老大家,而老二家,想都想不到。老二也不願意去求父母,他覺得,你想給就給,不想給我偏不求你。

就連帶孩子,老太太也只給老大家帶,老二生的孩子,也就在月子裡幫忙洗了一下澡,就再也沒幫忙帶過。

很多人看不慣老太太夫妻倆的做法,認為他們有些過分,可他們卻振振有詞。

「我大兒子孝順,乖巧,什麼都願意聽從我的話,二兒子從小自作主張,根本沒把我放在眼裡,我都懶得管他。」

然而事實上,並不完全是這樣,當老二逐漸長大,發現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和疼愛比哥哥少的時候,他就不再願意與父母親近了,他覺得自己格外不討好,小的時候也許會覺得很受傷,隨著年歲的增長,也就看開了。

不靠父母,也能活得很好。

反而,老二與妻子互相扶持,攜手並進,在縣城裡買了房子車子,孩子也培養得不錯。

而老大家呢,依然住著父母年輕時蓋的老房子裡,年近40歲了還沒一份穩定的工作,覺得反正有父母可以啃老,不著急。

農村裡有句俗話說:父母是條龍,偏向誰家誰家窮。

得到越多的那個越不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反正有恃無恐。

而得不到的那個,只能依靠自己,成就自己。

放眼望去,但凡父母對某個孩子寵愛過頭的,往往成就都不太好,成就也大不如那個缺愛的孩子。

在《鶴唳華亭》這部劇中,為了爭奪權力,親情已經顯得太脆弱了。

太子本性善良,憫懷蒼生,不願傷害手足,也渴望父親的信任和關愛,可無奈,兄弟卻覬覦他的太子之位,想方設法將他擠兌出局。

而面對手足殘殺,作為父親的皇帝,卻又偏袒大兒子齊王,讓太子屢屢受挫,情感受傷。

沒娘親,沒人幫助,父親又不疼愛的太子,太孤獨了,只能靠自己。

我們也知道,皇帝是想磨鍊太子的意志,可是,有時候嚴苛過了頭,反而不被理解,容易產生矛盾。

無情最是帝皇家。

做皇帝難,做皇帝的兒子更難,做太子難上加難。

父母對孩子的愛,還需均衡一些,切莫厚此薄彼。偏愛過了頭,不利於孩子成長,苛刻對待孩子,又容易互相猜忌,最終傷害了親子關係。

-end-

新面紗個人簡介:原創情感作者,專欄作者,專注於探討婚姻、兩性話題,左手帶娃,右手寫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fADlm4BMH2_cNUgDtz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