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南進運動,如何在70年內領土翻倍?

2023-01-06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阿根廷南進運動,如何在70年內領土翻倍?

2022年12月10日,卡達世界盃迎來四分之一決賽第二場,阿根廷隊在點球大戰中6比5淘汰了荷蘭隊,殺入世界盃四強。

阿根廷隊被稱為「潘帕斯雄鷹」,潘帕斯位於阿根廷中東部,是該國重要的農業畜牧業產區,與北方人口稠密的拉普拉塔-巴拉那河地區、南方地廣人稀的巴塔哥尼亞一同構成了阿根廷278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全球第八大國)。

阿根廷的擴張

1816年獨立時,阿根廷僅控制北方的拉普拉塔地區,約為今日領土的45%。潘帕斯與巴塔哥尼亞(占現阿根廷面積的47.8%)以及北部的部分內陸地區(占阿根廷面積的7.2%)都不在阿根廷的手中。

獨立後的70年間,阿根廷積極參與南美爭霸並發起了兩次「荒漠遠征」,實現了領土規模翻番,抵達了美洲大陸的最南端。

外交博弈、槍炮轟鳴。在向南擴張的過程中,阿根廷遇到了哪些麻煩?潘帕斯與巴塔哥尼亞又是如何被阿根廷吃下肚中的呢?

阿根廷疆域變遷

一、征服潘帕斯

1492年,哥倫布的船隊跨越大西洋來到美洲,為歐洲人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大西洋岸邊的西班牙葡萄牙最早展開了對美洲的殖民活動。

西班牙人相繼滅亡阿茲特克、印加等帝國,獲得了大量財富土地勞動力,這也是西班牙殖民活動的核心追求。

阿根廷的核心區——南美洲東海岸的拉普拉塔土地肥沃,如今這裡生活著近4000萬人口,畜牧業產能居世界前列。

潘帕斯的農場

但在15世紀時,西班牙人卻看不上這片既無金銀礦藏也無充足印第安人口的土地,直到16世紀末西班牙人才將此地納入殖民體系。

截至1600年,西班牙總計向美洲移民25萬人,他們大都流向墨西哥城、利馬等大城市,偌大的拉普拉塔只移入了3000人。

拉普拉塔河流域

自拉普拉塔河口向南,廣袤的潘帕斯草原和巴塔哥尼亞都是印第安人(主要為馬普切人、佩文切斯人)的地盤。西班牙既無動力也無財力向這裡殖民。

由於人口稀少,拉普拉塔地區在行政上劃歸秘魯總督區管轄。

直到18世紀中葉,為防止葡萄牙、英國的滲透,西班牙於1776年設置了拉普拉塔總督區,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管轄今玻利維亞烏拉圭巴拉圭以及阿根廷北部。

改革後的拉普拉塔獲得了自由貿易權,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城鎮迅速發展,1780至1800年,這裡的貿易額翻了一番。

1808年的拉普拉塔總督區(棕色)

經過200餘年的殖民,到1808年時拉普拉塔總督區人口突破60萬,其中半數以上是土生白人和梅士蒂索人(白人與印第安混血後裔),他們對西班牙並無太多情感,希望結束殖民統治

此時的歐洲大陸被拿破崙攪得天翻地覆,1808年,拿破崙為強化對西葡兩國的控制,出兵入侵了伊比利亞半島。

拿破崙帝國

宗主國被占領的消息傳到美洲,1810年5月,布宜諾斯艾利斯城內爆發了「五月革命」,西班牙總督被廢除,土生白人建立了執政委員會。

獨立政權名義上繼承了整個拉普拉塔總督區轄境,但玻利維亞巴拉圭相繼宣布獨立

1816年,剩餘地區各省的代表組建了新的國家——拉普拉塔聯合省,這便是阿根廷的前身,其轄境包括今日阿根廷的北部烏拉圭

拉普拉塔聯合省

獨立之後,聯合省和巴西圍繞著烏拉圭的統治權發生爭端,戰火一直持續到1825年,在英國的調停下烏拉圭選擇獨立,阿根廷與巴西之間的緩衝國。

與對外戰爭相比,內鬥對聯合省更具威脅,十餘個省份對國家未來有著不同規劃。大部分省份希望延續殖民時期體制,各省保有較大自主權,即建立聯邦制

實力最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會布宜諾斯艾利斯是聯合省的首都)則希望加強集權,實現對其他省份的直接控制。

阿根廷總統府

兩派勢力不斷角力,最終在1831年達成妥協。拉普拉塔聯合省改制為鬆散的阿根廷邦聯,取消總統制,不設國家元首。

各省保住了自主權,但實力強勁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間接充當著邦聯的「盟主」,全權負責邦聯的外交。此時布省的省長正是對阿根廷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胡安·羅薩斯。

羅薩斯

1810至1832年,年輕的阿根廷付出了極大精力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一直沒有餘力對外擴張。僅在1819至1822年間從拉普拉塔河口向潘帕斯草原試探性推進,占領了1萬餘平方公里的佩文切斯人領地。

邦聯成立後,阿根廷人迅速打破了與南方印第安人部落的和平,水草豐美的潘帕斯草原是他們的首要擴張方向。

在阿根廷政府的支持下,大量武裝白人南下蠶食潘帕斯。在拓荒者看來,部落狀態的印第安人不能算是潘帕斯的主人。此地應當接受阿根廷的統治,結束「無主」狀態。

潘帕斯草原

阿根廷大部分省份以畜牧業經濟為支柱,大地主們需要更多的廉價土地來擴大畜牧生產,進而增強聯邦派的勢力。

最發達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雖支持中央集權制,卻也想通過向鄰近的潘帕斯擴張來增強自身實力。阿根廷兩派在領土擴張問題上達成一致。

潘帕斯草原

拉普拉塔河聯合省時期實行土地國有制,這妨礙了大地主兼并土地。為了獲得地主階層的支持,羅薩斯改為實行土地私有制,這大大刺激了阿根廷人對土地的慾望。

在此背景下,羅薩斯於1833年發動了「第一次荒漠遠征」,試圖從印第安人手中奪取更多土地。

從安第斯山脈到拉普拉塔河口一線,阿根廷軍隊多路出擊南下掃蕩印第安部落。阿軍的作戰區域相當於今日阿根廷中部及潘帕斯南部,此地居住的印第安人不足10萬,難以抵禦裝備先進的阿軍。

羅薩斯率軍遠征

經過兩年作戰,阿軍擊殺了3200名土著,俘獲1200人。但阿根廷短時間難以消化大量土地,因而只奪占了潘帕斯草原約2萬平方公里的草場,將實控線推進到潘帕斯草原中部。

此時歐洲列強忙於歐陸博弈及在亞非開拓殖民地,巴西智利等南美鄰國境內亦有大量亟待消化的印第安領地,故而對阿根廷的擴張行動未作任何反應。

第一次荒漠遠征

二、安第斯的博弈

第一次荒漠遠征給羅薩斯帶來了極高的聲望,1835年後,他順勢加強了對其他省份的控制,成為阿根廷乃至美洲歷史上第一位考迪羅獨裁者

考迪羅原指南美的軍政長官,後演變成南美軍事獨裁政權及統治階層的代稱。

羅薩斯統治期間,阿根廷對潘帕斯草原的「拓荒」從未停止,武裝白人在草原上建立了大量拓荒城鎮。

截至1851年,阿根廷基本上控制了整個潘帕斯,拓荒者還在草原南端建立城鎮,為阿根廷南下巴塔哥尼亞提供橋頭堡。

蠶食潘帕斯

阿根廷蠶食潘帕斯的同時,它的鄰國智利也在進行擴張。受安第斯山脈的地形限制,智利只能控制山脈以西到太平洋之間的狹長地帶。

智利獨立於1818年,幾乎和阿根廷同時。兩國面臨的地緣環境也十分相似,北方是從西班牙獨立的拉美國家,南方是馬普切印第安族群領地。要想獲得更多領土,向弱小的印第安人開戰就成為阿根廷與智利的首選。

南下南下

南美洲的輪廓如同一個倒錐體,大陸南方未被征服的土地被安第斯山脈一分為二。

智利稱山脈以西的狹長地帶為阿勞卡尼,而阿根廷稱山脈以東的條狀地帶為巴塔哥尼亞。對南方土地的爭奪讓兩國成為天然的對手。

智利自獨立後,就在打打停停的狀態下不斷蠶食馬普切人領地。

1844年,智利在南美大陸南端建設了蓬塔阿雷納斯城,控制了麥哲倫海峽西端及進出火地島的通道。

阿根廷對智利控制南側出海口的行動感到緊張,但此時阿根廷正忙於消化潘帕斯,無力南下爭鋒。

智利奔向南方

不斷加強集權的羅薩斯引來了阿根廷聯邦派的反抗。1852年,支持聯邦制的各省推翻了羅薩斯的統治。

為了削弱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強勢地位,聯邦派決定將首都遷往巴拉那。失去特殊地位的布省憤然脫離阿根廷。

聯邦派各省與布省的內戰持續到1861年,最終以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勝利告終,鬆散的阿根廷邦聯被阿根廷共和國所取代。

掌握政權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同意實行聯邦制,但阿根廷各省不再擁有設立海關、鑄造貨幣、保有軍事組織的權力,各省實力被極大削弱。

阿根廷再度統一

內戰結束後,肥沃且廉價的土地為阿根廷吸引了大量來自義大利南部、威爾斯等歐洲較落後地區的移民。

1861年阿根廷人口突破150萬,此後每年都有十餘萬上下的人口遷入,充足的人口助力阿根廷經濟騰飛,阿根廷的實力陡然增強。

阿根廷各地義大利裔占比

19世紀中葉南美的政治局勢波譎雲詭,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給阿根廷送來了新的擴張機會。

1864年,深居內陸的巴拉圭希望通過對鄰海的烏拉圭施加影響,以求獲得出海通道,強大的巴西不容嘴邊的小國脫離自己的影響,因而驅逐了巴拉圭的勢力。

巴拉圭深居內陸

惱怒的巴拉圭總統小洛佩斯向阿根廷借道進攻巴西,遭到拒絕後巴拉圭仍強行派軍進入阿根廷,巴西與烏拉圭聯合阿根廷向小洛佩斯宣戰。

縱使巴拉圭建立了一定規模的近代工業,可其國內人口不足40萬,而三國同盟人口總量達1200萬。

在三國同盟軍巨大的體量面前,巴拉圭最終在1870年宣布投降,總統小洛佩斯被同盟軍擊斃。

戰後阿根廷與巴西分別從巴拉圭手中奪取了部分領土,阿根廷得到的部分面積7.2萬平方公里,即今日阿根廷的福莫薩省

瓜分領土

福莫薩省到拉普拉塔河下游之間,有一片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裡名義上歸屬阿根廷,但此地山高林密,生活在當地的大都是印第安部落。

巴拉圭戰爭結束後,阿根廷大力開發這片區域,建立了眾多城鎮。至1876年,阿根廷將其併入查科、聖菲等省份進行管轄。

當北方與巴西、巴拉圭等國的邊境線固定後,阿根廷人的目光再度掃向南方,富饒的潘帕斯草原已盡數入懷,剩下未被占領的就是荒涼寒冷的巴塔哥尼亞。

整合印第安人領地

阿根廷不想放棄這片荒蠻之地,因為它的對手智利已經南下,阿根廷與智利開始在「奔向最南方」的領土爭奪中展開了賽跑。

三、荒漠遠征

阿根廷內戰及巴拉圭戰爭期間,智利抓住難得的機遇搶先南下,對阿勞卡尼發起遠征,控制了大陸最南端及火地島西側。

地形限制智利向東擴張

1874年,阿韋利亞內達當選阿根廷總統。新總統認為不能再放任智利的肆意擴張,哪怕安第斯山脈高聳入雲,也保不齊智利通過蠶食吞下巴塔哥尼亞,進而徹底切斷阿根廷南下獲取土地的通道。

此時生活在巴塔哥尼亞的馬普切人約有8萬,他們不斷襲擊潘帕斯安第斯山一線的阿根廷邊境城鎮。僅1872年馬普切人就殺害了400名拓荒者,搶走了30萬頭牛。

為減少損失,阿根廷在實控線一側修建了一條長達374公里的壕溝,壕溝寬3米、深2米,給馬普切人搶奪牲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馬普切人

1875至1878年間,阿根廷招募了更多的拓荒者,他們在軍方的配合下沿著安第斯山脈向南不斷蠶食馬普切人的土地。

1878年,胡里奧·羅卡出任戰爭部長,軍人出身的他並不認可蠶食土地的那一套,阿根廷軍隊開始更為主動的進攻馬普切人。

1878至1880年,阿根廷占領了安第斯到內格羅河之間約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此建立了拉潘帕、內烏肯等省份,將實控線推進到內格羅河一線。

向南推進

與此同時大批威爾斯人來到巴塔哥尼亞,威爾斯民族主義者認為英國的統治將使威爾斯民族消亡,他們必須在一個遠離英語的地方重建威爾斯的文化。

阿根廷新建的省份符合威爾斯移民需求,阿根廷政府為他們提供低價土地,以吸引他們去開發貧瘠的巴塔哥尼亞。

威爾斯人裔阿根廷人

陸路推進的同時,阿根廷人經海路南下,於1879年占領了麥哲倫海峽的東口,與控制海峽西側的智利人遙相對峙

智利比阿根廷人提前30餘年來到此地,在當地的實力強於阿根廷。但同年智利秘魯玻利維亞爆發「硝石戰爭」,大批軍隊北上作戰,無力與阿根廷在麥哲倫海峽一下展開全面對抗,兩國在南美大陸的最南端保持了相對和平。

硝石戰爭,獨立60年後,智利為了資源而調轉槍口向北擴張

1880年,胡里奧·羅卡當選該國總統。他決定遠征巴塔哥尼亞,一勞永逸地將這一大片土地納入阿根廷。他表示:

「我們要儘快平定這一撮野蠻人……以法律的名義,以進步的名義」。

阿根廷軍隊遠征

1881年初,羅卡出動6000餘人,在比列加斯等人的率領下向巴塔哥尼亞的剩餘地區發起遠征。

在阿根廷不斷地軍事打擊下,巴塔哥尼亞剩餘的馬普切人不足4萬,刨除老幼婦孺,能夠與阿根廷軍隊一戰的兵員非常少,但鄰近的智利為馬普切人送來了援助

羅卡(右上角)吞併巴塔哥尼亞(淡紫色)

阿根廷發起荒漠遠征的同時,智利也在對阿勞卡尼的馬普切人發起最後攻擊

為了遲滯阿根廷人的擴張速度,好讓智利在吞併阿勞卡尼後能有時間在巴塔哥尼亞分得一杯羹,智利果斷為阿根廷一側的馬普切人送去槍枝彈藥,甚至有數百名智利軍人直接參加了對阿根廷的戰鬥。

智利的支援增大了阿軍的傷亡,但沒能延緩阿根廷的腳步。到1881年底,阿根廷徹底征服了巴塔哥尼亞,餘下的馬普切人部落被迫展開游擊。1884年,最後的兩個馬普切部落向阿軍投降。

為加強控制,阿根廷開始在境內大修鐵路

阿根廷在此建立了丘布特、聖克魯斯等省份,但他們的政治地位低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等阿根廷傳統省份,在阿根廷議會內沒有相應席位。

阿根廷與智利在1881年對長達數千公里的邊界進行了初步劃定,火地島也被一分為二,南美最後的「荒蠻之地」被征服。自此再向南,就是冰封的南極大陸。

1904年,以巴塔哥尼亞為跳板阿根廷在南極建立了人類的第一個科考站——奧爾卡達斯站,阿根廷藉此宣稱了97萬平方公里的南極領土主權。

阿根廷與英國、智利的宣稱區有重疊

從1816年正式獨立到1881年,阿根廷通過不斷鯨吞蠶食,吞下了面積超過130萬平方公里的潘帕斯草原和巴塔哥尼亞,將領土面積翻番

阿根廷將新征服土地低價賣給大地主和外國投資者,廉價且充足的土地供應大大促進了阿根廷的農業經濟

1880年阿根廷的耕地面積約200萬公頃,牛類存欄1200萬頭。這一數據在1905年分別增長到1200萬公頃和3000萬頭。

截至1914年,阿根廷人均收入與德國荷蘭持平,高於西班牙瑞士等國。

阿根廷成為全球最大玉米亞麻生產國、第二大羊毛出口國和第三大畜牧生產國,布宜諾斯艾利斯是美洲大西洋沿岸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城市。

來到阿根廷的移民

可惜阿根廷的經濟神話沒能持續,20世紀30年代後。在經濟大蕭條及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下,半數以上外資撤離阿根廷(主要為英資),農產品相應出口減少。

阿根廷保守主義的興起及頻頻政變的軍方更是給經濟造成了沉重打擊。曾經頗有大國氣象的阿根廷,在曲折中度過了冷戰歲月。

阿根廷經濟起起落落

1952至1956年,阿根廷向巴塔哥尼亞各省賦予絕對權力,使其擁有了和阿根廷其他傳統省份同等的政治地位,徹底完成了對此地的消化。

1984年,阿根廷與智利解決了兩國在麥哲倫海峽的3座島嶼爭端。截至1998年,兩國又解決了陸路邊界最後的24處爭議點,劃定了全部邊界。

完成劃界

潘帕斯和巴塔哥尼亞都已成為阿根廷國家符號的一部分。

巴塔哥尼亞各省仍是阿根廷最貧窮落後的省份,當地總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約占阿根廷總面積的38%,人口卻僅占阿根廷的6%。

曾經生活在這裡的馬普切人被不斷同化稀釋,至今已不足15萬人(智利境內約65萬)。

潘帕斯草原則發達許多,其面積(不含拉普拉塔河口及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約占阿根廷的9%,人口約占阿根廷的20%。

時至今日,巴塔哥尼亞成為攝影愛好者的天堂,一張張照片留下了「世界盡頭」的壯美風光。

潘帕斯草原仍在為世界各地提供種類繁多的農產品,每當說起這兩個地區,我們想到的總是同一個名字——阿根廷。

二戰後成為聯邦省份的地區(淡藍色)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ef50ae961eef745406918fee7da9f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