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雄兵出擊》完成度究竟怎麼樣?

2023-09-30     影視獨舌

原標題:《志願軍:雄兵出擊》完成度究竟怎麼樣?

2023年9月30日刊| 總第3374期

如果要選一部最符合國慶假日觀影氣氛的電影,那應該是陳凱歌導演的《志願軍:雄兵出擊》。

近兩年,抗美援朝題材影視作品噴涌。電影有占據票房王座的《長津湖》,劇集有以小見大的高分單元劇《能文能武李延年》,甚至網絡電影也拿出了《特級英雄黃繼光》這樣刷新製作水準的作品。

優質主旋律的井噴,讓觀眾面對同類題材越來越「苛刻」,很多人都好奇《志願軍》還能怎麼把堅守與犧牲拍出新的味道。

抗美援朝這段歷史,任何一場戰役、一次會談,都能單獨拿出來做成一部大片。

《長津湖》《上甘嶺》都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大型戰役來表現志願軍的英勇無畏,但《志願軍》系列不同,雖然電影以軍隊命名,故事主角卻遠不止在一線作戰的戰士。

《志願軍:雄兵出擊》是《志願軍》三部曲的開篇之作,「三部曲」以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群像為主角,講述了自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3年間的恢弘歷史。

這是國產電影第一次嘗試從軍事、外交等多個維度立體式呈現抗美援朝三年的風雲變幻,它所承載的情節容量和敘事難度,要遠遠高於先前以局部戰爭為主的《長津湖》。這個三部曲,能讓不熟悉抗美援朝的人快速了解這段歷史;而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也能在電影中享受分辨史實與戲劇的樂趣。

全景式展現是使命,也是難度所在。宏觀清晰而細節生動,還要人物活現,能做到兩點就不錯了,想要三項全能近乎不可能。《志願軍》第一部完成度尚可,還到不了優秀的級別。

與《長津湖》相比,宏觀清晰過之,人物塑造大體相當,但在戰爭細節也就是武戲的呈現上,還是有明顯的差距。武戲不是僅僅比裝備、場面和勇氣,關鍵是要有出人意料的點子。這方面,香港導演明顯更強。

下文含有劇透。

《志願軍:雄兵出擊》作為三部曲的首章,主要圍繞出兵決策、初入朝鮮的階段展開,文戲、武戲穿插進行。

第一部的戰爭戲包括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的兩水洞戰鬥、第二次戰役的三所里戰鬥與松骨峰阻擊戰。

這三場戰鬥由不同的主力部隊參與,對戰局走勢影響巨大。

兩水洞是電影里第一個出現的作戰場景。影片開篇階段,主要是領導層的觀點交鋒,對朝鮮戰局鋪墊較少,兩水洞首戰來得十分突然。不過在歷史上,首戰也確實是場遭遇戰。美軍迅速北上的同時,剛剛入朝的志願軍也在多路推進,「狹路相逢」不可避免。

兩水洞這場戲,拍出了志願軍伏擊的穩准狠以及隨機應變的機敏。歷史上,兩水洞戰爭是一次壓倒性的勝利。

但電影並沒有一味表現的「首戰大捷」的爽,反而重點刻畫了通信排的犧牲。

張宥浩飾演的楊三弟,是個打巴祖卡不知道開保險的新兵,也是兩水洞作戰中唯一活下來的通信排士兵。他認為是自己的失誤導致了連長犧牲,被調去當發報員後,又目睹了新戰友毛岸英(魏大勛 飾)的犧牲,差點患上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楊三弟在片中的意義與《長津湖》的伍萬里(易烊千璽 飾)有些相似,都是不斷在情感創傷中成長的新兵。通信排陣亡後,楊三弟目睹所有戰友犧牲而徹底崩潰,片中兩個老兵有一段關於楊三弟的對話:

「戰士(指楊三弟)必須要站起來接著戰鬥。

但他同時也是個新兵,不是所有人生來就是戰士,從新兵到戰士需要時間。

兩句簡潔的台詞,穿插在快節奏的戰爭場面里,一下子點明了一名戰士成長背後的真相——不僅僅是實戰經驗的積累,更要一次次親歷鮮活生命的逝去。

夜渡大同江和奔襲三所里是電影第二場重頭戲,也是全片我看得最目不轉睛的部分。

相比兩水洞的山包近戰、野林伏擊,這一部分的場景在視覺上更豐富,有冬夜江面上的摸黑前行,有坦克與燃燒瓶的武器對抗,也有長線綿延的隊列夜奔。

其中拍得最輕巧的,是渡江後38軍夜襲德川這一段。夜間突襲,是我國軍隊長期在敵強我弱環境下鍛鍊出的極致戰術,能讓擁有重武器的強敵在短時間內無力反抗。江潮(黃曉明 飾)帶領的113師是懂夜襲策略的,前哨小隊嫻熟配合殺掉守衛,主力部隊迅速過江,配上快速切換的特寫鏡頭,進攻、占領一氣呵成。

簡潔輕巧,是《志願軍》武戲的最大特點。

它沒有像《長津湖》那般連續推進手榴彈、炸藥連發和集體衝鋒的大場面製造刺激,也沒有用多視點切換的近戰肉搏渲染慘烈氣氛。《志願軍》里宏大震撼的遠景鏡頭並不算多,近戰和遠景都更注重構圖的工整和色彩的寫實,視覺壓迫感不強。

相比奇技淫巧,陳凱歌更擅長含蓄的意境美學。這次,他將過往作品裡的詩性代入了志願軍的群像塑造中。我們能在行軍、進攻與防守中看到四季輪轉與晝夜更迭,光影隨著自然景觀而變化,不同景色中的戰士面貌也不同。

同時,陳凱歌也沒忘記意象的使用。

炮火中燃燒的麥穗,傳遞出戰爭與和平的強烈衝突;松骨峰上唯一活著的松樹,象徵著戰士們孤勇的氣節。這兩樣意象也是劇組最耗時的布景,前者花了幾個月種植,後者不遠萬里將松樹移植到拍攝地,非常符合陳凱歌對實拍的執念。

松骨峰是第一部最後一場戰鬥,也是悲壯感最強的一場戰鬥。

38軍335團3連以百人之力,阻攔美軍十幾個小時。在剪輯上,松骨峰血戰與聯合國開會雙線並行。文與武的交織,呈現出一種舉國上下、全力以赴的燃。

戰爭的具象呈現總要落到具體的人身上,松骨峰戰鬥有三個非常鮮明的角色。電影用簡潔的對話勾勒出了三個人的性格,連長戴如義(魏晨 飾)穩重,指導員楊少成(尹昉 飾)縝密,副連長孫醒(陳飛宇 飾)聰明但有點莽。

可惜的是,受限於篇幅,這三個鮮活的角色都沒能展開更多的故事。

陳凱歌擅長講述動盪歷史中的個體命運,但前提是主角人物不能太多。這一次他嘗試用不同的人物視角牽引敘事,比如辛柏青飾演的老紅軍老李,黃曉明飾演的猛將江潮,三連的三人小隊。

穿梭於不同戰場的老李,像是攝影機般記錄、見證著不同戰士的成長與犧牲。但老李本人作為線索人物,形象不夠清晰、深入。

武戲是戰爭片的基石,文戲是戰爭片的靈魂,也是最凸顯電影人文氣質的部分。《志願軍》文戲的新穎之處,是同時拍出了領導層決策和外交場博弈。這兩部分所承擔的意義也不同,前者說明了這場仗為何而打,後者是要讓觀眾看到朝鮮之外同樣艱險的第二戰場。

前半個小時的領導層決策部分,主要是兩種觀點的交鋒。以軍工專家吳本正(朱亞文 飾)為代表的的技術派,認為軍備實力差距太大,入朝參戰沒必要;以主席為代表的主戰派,則能看清擊退美軍對長治久安的意義。

電影前半部分並沒有給出清晰的答案,一直到志願軍入朝後,彭德懷(王硯輝 飾)提點梁興初(王驍 飾)那段話,「我們這輩人一身血,兩腳泥,這代價還是我們付吧」,才回答了「為誰犧牲」的問題。

彭德懷對梁興初延誤戰機的責問是真實事件,但後續梁興初的解釋是影片改編的。梁興初說未能按時抵達熙川是想減少傷亡。「明明都打到新中國,看見好日子了」,這種感性的回答,也是對志願軍的精神關照,比吳本正的技術分析更引人共情。

總體來說,《志願軍》第一部完成度尚可,文戲武戲都把持住了戰爭片該有的水準。

有人說這部電影是「加了戰爭場面的紀錄片」,明顯是過苛了。但影片確實需要在基層指戰員的人物塑造上再加把勁。

楊三弟、李默尹(老李)以及伍修權(張頌文 飾)帶領的外交天團,在後續兩部中應該會繼續出現。從彩蛋來看,第二部將會以李默尹長子李想(朱一龍 飾)為主視角,敘述第三次戰役到第五次戰役的演變。這也是朱一龍獲金雞影帝後首次出演軍人形象,他能否繼續帶來新突破,令人期待。

文/陳宇明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e7d692096005c50797185192c4bfe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