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不崩潰,要靠ChatGPT的情緒價值撐著

2023-06-12     懂懂筆記

原標題:打工人不崩潰,要靠ChatGPT的情緒價值撐著

ChatGPT能給老闆製造利潤,但會分給你嗎?不分的話,就別只關注他對工作效率的提升,我們打工人不是機器,我們還有其他需求。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把工資稱為「窩囊費」,就是在控訴現代社會分工過度細化、工作節奏過快對人精神的摧殘。

ChatGPT在這方面能做什麼呢?這個問題有點反直覺,因為畢竟他是個「機器」,怎麼能指望他提供精神、情感上的支持?

但是,在他逐漸融入我工作流的這幾個月,我深感他在這方面提供的價值,比「生產效率」那部分一點也不少。這可以歸納為成就感、陪伴感、成長感三個方面。

01 」

成就感:完成小目標+實現大計劃

小紅書集美的職場經驗貼告訴你,要把任務清晰合理的切分,然後一步一步完成,老子的《道德經》也這樣認為,並概括成「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一方面切分任務的過程就是在梳理思路、激發靈感;另一方面這能消解焦慮,避免「困難太大,只好擺爛」的破罐子破摔,減少「迎難而上」所需的心理建設,讓你集中注意力攻克眼前的環節。

也就是說,給ChatGPT寫prompt時,你也在prompt你自己,這個過程引導你將龐大、複雜的工作項目拆解、梳理,再清晰的表達。而每當看到ChatGPT逐字刷新出的回覆,準確地回應了輸入的問題,你又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滿足感。

這種感覺,有些類似我們的祖先在每摘下一顆果子、捕獲一個獵物時,獲得的那種「多巴胺獎勵」。

而且,有ChatGPT作為副駕駛,讓我們可以嘗試一些過去不敢想的大計劃。每個人都有過一些宏偉的腦洞藍圖,也許點子絕佳,但是受限於時間、精力或某一項具體的能力儲備,不得不將其束之高閣。

但ChatGPT的知識儲備、邏輯能力和聯想能力,遠遠強過預期,甚至還有一定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這就讓很多的「大計劃」可以不再是空想。使我們不需要外部資源,也可以實現那些以前難以觸及的成就。

「 02 」

‍陪伴感:聽得懂、說得清、承得住

ChatGPT真能聽懂我的話,比不少人類同事強多了。

無論我向他提出什麼問題,無論我用什麼方式表達,他總能比較準確地理解我的意思,給我一個說的過去的回覆,至少不是「Not even wrong」。這確實極大減輕了我在工作中的挫敗感,減少了很多內耗,讓人覺得真的有一個傢伙在陪你一起戰鬥,而不是拖你後腿。

  • 他的表達能力也非常強,不會給我發一封每個字都認得,但連起來讀不懂的郵件;
  • 他能根據我提出的問題,以清晰、準確的語言給出答案;
  • 雖然他的表達方式有時候略帶生硬,有點像公務員申論,但條理分明、文字流暢。至少不會發來一堆繞來繞去,還夾帶著語病和錯別字的長難句。

其實,在和ChatGPT的交流中,讓人體驗最好的一個點就是他的耐心,以及你在知道他「有耐心」之後獲得的鬆弛感。

他從不會對提問感到煩躁,無論提問的頻率有多高、提問的點有多細碎,或有沒有超出他的「職務範圍」,他總是以無比的耐心和積極的態度回應我。而且,正因為我知道這一點,所以在提問的時候不會有心理負擔,不用字斟句酌,也不用擔心糾錯和反駁傷了他的玻璃心。

「 03 」

成長感:告訴我答案,也指導我思路

ChatGPT的知識儲備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讓人聯想起那些古典時代的「百科全書」式人才,與他合作會時常感覺「學到了」。

Python代碼或Excel公式,他能直接為你代勞;經濟學原理和物理學公式,他至少能給你搭出一個認知框架。而且,相比以往在搜尋引擎中輸入關鍵詞進行查找,通過向ChatGPT用自然語言直接詢問,效率大大提高。

這種高效的信息獲取方式,不僅節約時間,還減少了我精神崩潰的次數——絞盡腦汁編排關鍵詞,但翻完搜索結果前十頁還是一無所獲,真的讓人想直接把奶茶潑到螢幕上。

ChatGPT很多時候還扮演了私人導師的角色,手把手教你真東西。

當我對工作的思路感到困惑時,我可以向ChatGPT詳細闡述我目前的想法和步驟,而他則會根據我提供的信息,一步一步給出建設性的引導。這就像有個會思考的工具,能夠提供全過程的指導。此外,當我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或犯錯誤時,ChatGPT能耐心地幫我分析,在整個邏輯鏈條中指出問題所在。

這可比大多數時候只給一個「參考答案」,而對「解題思路」語焉不詳的《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們強多了,而且還能根據我的實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講解。

「 04 」

重新理解「智能」

管理學的發展史上,從「科學管理理論」到「人際關係學說」的跨越,是一次顛覆性的突破。

科學管理理論,起源於20世紀初的泰勒主義,是管理學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一理論將人看作是生產中的一個環節,注重任務的細分,以科學的方法尋找最優化的生產模式和工作方式,從而實現最大的效率。

這一思路推廣下去,就是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中的景象,把人當機器管理,只關注動作是否達標、迅速,最終把人逼到麻木、癲狂。科學管理理論過分強調生產效率,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情感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隨後,20世紀30年代的霍桑實驗開啟了人際關係學說的研究。這一學說明確了人的情感因素和社會關係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認為員工的滿意度、情感投入和社會互動對生產效率具有重要影響。這一理論的提出,意味著管理學開始關注到「人」而非單純的「工作」或「任務」。

這種歷史的變遷和理論的發展,對我們理解和運用人工智慧,尤其是如ChatGPT這樣的智能模型,有著重大的啟示作用。我們不能單純地把人工智慧看作是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具,也應該深入挖掘它在滿足人的情感需求、提高工作整體體驗等方面的潛力。

換句話說,人工智慧的發展應該更加注重「人」(使用者)的體驗和情感狀態,這既是在提高工作效能和創造力,也是在直接減輕人的痛苦、增加人的福祉。

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待人工智慧,我們就會發現:「智能」所代表的除了「精準」、「高效」,還有人性化的體驗。這樣的人工智慧,才能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面助力,而不僅僅是另一件「生產機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ae483765860fe7f15ccb935fac1b79b7.html